千古蜀道漫谈(1)
读过李白乐府体长诗《蜀道难》的人,对蜀道这个词自然不会陌生。但要说清楚蜀道的内涵,很多人却不得要领。有人将从外地进入巴蜀地区的道路称为蜀道,还有人将连通巴蜀各地的道路称为蜀道。其实,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蜀道这个词已成为了一个专用名词,在狭义上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四川、重庆)的道路,广义上则是大关中区域(包括甘肃天水)与四川盆地之间通行道路的总称。
古时候,巴蜀之地十分富庶,但它地处西南,位置偏僻不说,还有巍峨的秦岭和巴山横亘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崇山峻岭,激流峡谷,交通极为不便,怪不得李白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秦岭隔绝了关中和汉中两大平原。司马迁说:“秦岭,天下之大阻!”
广义上的秦岭,是横亘中国中部的东西向山脉,长1600多千米,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分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而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平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秦岭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随处可见。
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之一,既挡住了北上的水汽,也挡住了南下的寒流,从而使得南边广袤汉中平原和北边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秦岭处于中国版图的正中央,素有中国龙脉、天下第一福山之称。相传伏羲出生在秦岭山下的陇右成纪,黄帝出生在天水。周朝兴起与岐山、秦朝兴起与咸阳、汉朝兴起与汉中、唐朝兴起与长安。这几个朝代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造就了伟大的华夏大地。
巴山也称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多公里,隔绝了四川盆地和汉中平原,它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
巴山是绵延于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和湖北边境山地的总称,主要由米仓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等组成,呈西北——东南走向,北临汉水,南近长江、东介汉水与大洪山相望,西介嘉陵江与摩天岭相对,东北、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相接。东西长约56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这里地面崎岖,多峡谷,山谷高差大,山体整容凌乱,河流切割强烈,人迹罕至。
因为秦岭和巴山的阻隔,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向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千年来,人们跨秦岭、过巴山,陆陆续续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条古道,这些古道虽然并不都在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境内,但人们还是习惯地将其统称为蜀道。
根据现代的地理位置,以今天的汉中市为中心,蜀道可分南北两部分。
北部的蜀道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区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主要有五条,它们从东到西依次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南部的蜀道由汉中平原翻越巴山进入四川、重庆地区,主要有三条,它们从东到西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
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隐藏在这些千古蜀道背后的精彩故事和古老传说,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