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忆(下):读书的困境与新生

大概4-5年前,我在前公司组织读书会,了解到业务端的老总是个热爱阅读的书虫,他每天宁可牺牲睡觉时间,也一定会拿出1-2个小时在睡前读书。后来我们在厕所偶遇,他还给我分享阅读莫言全集的心得体会。
每个持续读书的人的心中至少心里拥有一个支撑点,可能是专业纵深需要,也可能是好奇心使然。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手不释卷令人钦佩,但漫长的阅读生涯中是否会存在许多困惑呢?是否能够在破局之后迎接新生呢?今天我继续谈读书的主题,聊聊自己关于读书的困境和新生的故事。

第四本书:《理想国》&《理想国》诗学研究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我发现阅读工作相关领域的书籍是提升职业专业度非常好的方法,可惜现实不随人愿,由于自己职业转型和行业切换的原因,专业领域的深入阅读始终浅尝辄止,这对于个人精力的分配无奈付出了许多沉没成本。
前几年刚巧同时在社科院进行“美学”课程的学习,遭遇了“哲学”这座大山,不得不走进“哲学”的领域,一本本书读下来,晦涩难懂,始终游离在似懂非懂的门槛之外,不上不下。

与之相对,原来坚持的文学作品阅读的比例则大幅下降,自己犹如一只无头苍蝇,东跑跑,西撞撞。阅读状态竟然跟整个人几年来阴晴不定的状态如此雷同,不间断呈现“阶段性迷茫”、“间歇性欢愉”与“角落处逃避”等症状。
《<理想国>的诗学研究》是课程要求的教材,它相当于《理想国》参考书,全方位结合资料阐述《理想国》的背景、知识点含义、价值和意义,把整本书掰碎喂给读者。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才开始读《理想国》,过程中相互参照,读完之后,真正理解了《理想国》为何能够作为西方哲学的经典。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解决读书的困境,曾几何时,我看重数量,以在豆瓣上标注读完一本书为荣,实际上也就只是读完,本质上跟没读却直接标上读完有什么区别呢?无外乎真读过不心虚而已,实际又记得多少呢?我总拿陶渊明“不求甚解”安慰自己,实际上是读书方法出现了问题。
当我这次在参考书的帮助下真正吃透了这部西方经典,我明白“自欺”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盲目乐观与过度悲观无处不在。我付出了大量精力去读书,虽然阅读体验和延时满足感没问题,但同样的情况下我究竟内化多少,这是我从未考虑过的问题。

我可以在读书会现场炫技,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本质上还是逃离了阅读内化的问题。太多的时候,习惯于满足“这件事儿做了,却无视效果”的自我欺骗,殊不知对自己不真诚给自己无形中造成了莫大的伤害与时间、心力的损耗。
在遇见那本能够带你走出困境的书之前,千万不要放弃。
第五本书:《书单更新》&《书单思维》

有一个阶段,我跟Ivy讨论读书的时候,总是惊叹于她逻辑的清晰与观点的鲜明,当然这不仅归功于她敏锐的理科思维,更是由于她勤于写读书笔记,把书籍所学内化成为自己的智慧。

我坚持了几本书,后来由于这个过程太累而放弃。其实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当然知道最好的的内化方式就是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许多时候,正是最浅显的道理昭示着书中知识内化程度之间的差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与行的距离近来也无数次提醒着我:无目标,始终迷茫;不行动,原地踏步。
去年读到《书单更新》,说来有趣,正是这本薄薄的读书笔记令我爱不释手,近来购入续集《书单思维》,果然不负所望。简单的读书笔记,却饱含作者的阅读心血与感情色彩。

阅读别人的笔记或许有些主观,但遇到高质量的笔记则不同,它是作者关于所读书籍“反刍”之后的精彩熔炼,对于爱书之人既是一次阅读的饕餮盛宴,也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碰撞、更是一次启程探宝之前的精彩路演。
这两本小书坚定地指引我:高质量的阅读必然需要输出读书笔记。内化的过程或许更累,也更费神,但我们心里都明白:刺激多巴胺的“短视频”只能带来片刻欢愉,而需要付出持续精力阅读的大部头则能分泌内啡肽,产生最顶级的延时满足感。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高质量的阅读,最终需要独自艰难前行,走上下笔输出的创造之路,迎接读书之旅的新生。

在遇见那本让你开辟新生的书之前,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本书:《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七部与原著《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最后还有一点启发,是近来非常难得的探索发现。由于对《哈利波特》系列的好奇,一口气读完了全部小说,接着趁热打铁就阅读了英文原著第一本《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阅读原著,我发现一个关键问题:翻译过来的书,无论是再厉害的翻译家,它终归不是原著,只能算是最高级别的复原级别笔记,缺少了原文语境笔下角色的生命力,我有明显感受到Harry在英文原著中更加鲜活,个人情绪与人物塑造更令人印象深刻。

回想之前跟着“薄荷阅读”的读完的《Educated 》、《Lady Windermere's Fan》和《The Moon and Sixpence》等书,都是一样的问题,这点大概率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别,真正理解该角色和文学性,获得更高的阅读体验,终究不得不走向阅读原著的“伟大征程”。

在遇见那本让你开启外文原著阅读的书之前,千万不要放弃。

王强说:“书,首先它是我的世界,也是我自己的家,他们使我成为今天的我,所以我常常说,没了书,我难以设想我还是谁。书对我来说它就像河流,它带着意义和力量穿透我自己心灵的村庄。”

我曾经用三月不读书与读一日书进行对比,发现自己不可一日不读书,读书给我带来精神层面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让人愉快的事情呀!(The End)
本篇文章图片来源:堆糖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订阅号:栾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