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能准备好吗?
生活里,我们真的能准备好吗?
我喜欢有准备的生活,比如整理卫生之前准备好齐全的工具;比如读书之前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歌单,拿好可以用来勾画的笔,才能坐下安心读书;再比如运动之前一定要置办齐全的装备,耳机、鞋子、从内衣到外套再到健身包。喜欢享受准备过程带来的仪式感,先生总是笑我,生活里哪有这么多需要准备?干就完了呗。
是啊,最近一段时间好像真的被“做好准备”这件事情绑架了。打扫卫生的各种液剂堆满了储藏间,本就碎片化的读书时间因为所谓仪式感被占去了更多,往往坐下没读几页就夜深了,专业运动员的配置结果只是跑了两天就闲置在衣帽间里了。除了带来更多的额外消费,毫无意义。就像小时候上学那会,笔盒里拥有着最漂亮的文具,却始终没有得到漂亮的成绩。
其实真正让我开始怀疑“准备”这件事的,是我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
上学那会很喜欢写作,记日记的习惯也是坚持至今,所以很想认真的再写点东西,记录生活也好,杜撰未完梦想也好。加之现在自媒体业如此发展,常常感慨当初没有如今的好机会,现在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重拾旧日爱好,不想再错过。可是,日复一日,我却卡在了“没准备好”这件事情上。因为我总觉得既然是这么喜欢的事情,那就好好准备一下,再开始动工吧,毕竟输入够多,才能输出更多嘛。于是各种写作平台上,关于写作的文章收藏了一篇又一篇,好书推荐的收藏夹里收藏的写作书籍远远超出了我阅读的速度。但是文档里却始终空空一片,从没有写下任何一个字。因为我始终没有准备好,我不了解现在大家流行的文章结构,不懂一个故事如何变成“网文”,于是准备的日子越久,心里的热情就越凉,那种眼睁睁看着一腔热情落空的感觉,让人失落。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一句话“不是厉害了才做,是做了才厉害。”就比如此刻,我也是想到了这句话,才冲动的打开笔记本坐了下来。大概是小时候过于曲解来“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才形成了反反复复却不成一事的坏习惯。“干就完了”虽然是简单又略显粗暴的四个字,但是能带给人们结果。就像写作这件事,我需要的是积累,是作品,是表达,所以前期准备了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最后的落在纸上的那些句子,才是我想要得到的。
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这里的准备是指不断尝试后的经验所得。而不是考虑的时长和收藏夹里的数量。
准备的太久,就是犹豫,就是拖延的借口,犹豫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错失良机。
生活有时候就是喜欢给我们带来些出其不意的惊喜,惊喜是来不及准备的。就像老板突然给了你晋升机会,你却因为自己没有准备而犹豫,结果被别人占了先机;爱人拉你去一场突发奇想的旅行,等你做好充足准备,也许等待的时间早就耗尽了情趣;朋友拉你去参加社交聚会,你却因为没有准备,错过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暗恋的男生可能会在你不断准备表白的状态里,牵起了别人的手。
其实没有人能在生活里时刻做好准备,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滴水不漏的生活。毕竟一辈子都清醒警惕的人生,实在是一件无趣的事情。
越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重视的人,越是要当机立断,干就完了。不要拒绝生活里偶发的意外,也许是突如其来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