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考研求生指南
刚进大学时读波伏娃的《第二性》,对一个观点特别印象深刻,“恋爱中的男女必须清楚,婚姻最终的收获不是爱情,而是一段人际关系。”我想何止是对于婚姻,这世上的任何一段关系,哪怕是血溶于水的骨肉亲情,都是讲究相处智慧的。
对这个话题特别有感触,每年都有考研的学弟学妹向我倾诉这方面的苦恼,因为家里出了什么情况,影响复习状态甚至想要放弃。有的是家人希望早点工作,自己越学越没信心;有的是考研过程中,爸妈各种情绪叨扰;有的是决心考研,但家里不支持不出钱;有的是苦于在家复习,效率奇低……围绕家庭方面衍生的考研障碍,真的数不完。
NO.1 “别人家的孩子”
考研这件事,你的父母一定会将你和别人比较,毕竟打出生起,他们就这么干的。诸如“别人家的孩子一次就考上了985名校”“xxx读研就能自己挣钱了”“xxx毕业年薪几十万”……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父母把孩子考研想得很容易:那么多人不都考上了吗?研究生学历不是烂大街了吗?你为什么还需要二战……

事实是学历一方面在贬值,另一方面考试变得竞争力越来越强,研究生学历尤其名校硕士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社会是从近些年开始学历水平整体变高(内卷),对于很多生于6070的长辈们,他们没有考过什么试也不是很清楚其中的艰难。像我爸妈那一辈,大专毕业都是香饽饽,饭碗妥妥的。今天的双非本科连以前的专科都不如,说出去只能说算是念过书。我在以前的经验分享里对学历与就业这一块,有过专题写作,在此不多说。
今非昔比,很多父母由于不甚了解,所以在这一块还是不断给孩子输入压力。想想抚养孩子有多么辛苦,好不容易盼着长大成人了。父母也是人,这么多年日夜操心真的很累,所以如果他们希望你早点挣钱分担压力,真的也是人之常情。寻求自保与安全感是人类本能,只要你一天没靠谱工作不能自食其力,他们就感觉被拉扯着,心里像压着大石头。很多中国父母没心情过问孩子的梦想,不关心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而是现实焦虑不允许。

我算是从小到大都比较独立有主见的女生,中考,高考,考研,一路学下来摸爬滚打都靠自己。爸妈读书少,除了照顾生活帮不上别的忙。即便如此,他们对我考研依旧是很不放心的,女孩子的青春特别贵,他们担心总是考不上。所以吵架顶嘴的时候也会说些打击的话,比如:“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毕业赚钱了,你还每天在家,非要考中央美院,不能考个容易的吗?考不上我看你咋办!……”在家考研复习的日子,这种话我听的挺多的,还有我的一些亲戚,虽然嘴上不会说什么,暗地里会觉得我逃避社会不想工作才考研。

有时候觉得考研像西天取经一样,打击磨难太多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把时间精力不要消耗在无谓的地方。其实在我真正进入复习状态后,我是很少受到外界干扰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有什么风吹草动,我就仿佛《西游记》里被孙悟空划了圈的唐长老。为了避免家庭纷争,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家人吃饭都是不怎么说话的,很显然,他们喜欢聊的话题没有一个是轻松愉悦的,聊的不好就开始释放焦虑与消极情绪,打压我。
当我以绝对的分数优势被中央美院录取后,所有的质疑统统闭了嘴。考上了之后,在家里说话都能大点声了哈。爸妈看到通知书后每天笑嘻嘻的,他们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也终于服气地承认之前自己的担心与叨叨是多余的。
NO.2 谋划心理支持
考研必须早做准备,无论是心理筹备还是物质基础上,随便考考就能上中央美院,我是没听过的。
首先,你要明确,考研这个大事是不可能瞒着父母的,所以你就要开始盘算,什么时候跟他们说,以何种方式来说,以及针对每个人的家庭情况爹妈很可能给的反应。有的学生不太存在这方面的困扰,那种经济条件很好爸妈也支持考研的,大有人在。当然我在这里分析的主要是针对没那么顺利的大多数。
比方说一个大学四年都不怎么看书的学生,9月份才开始准备考研,你觉得你的爸妈对你很有信心吗?所有的父母都会拷问你,要是考不上怎么办??你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的决心能够说服他们,如果他们暂时不同意你又真的想考,那么继续游说不要放弃,期间争吵与流泪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你真的很坚定,父母能感受的到。
跟爸妈讲你要考研,可以参考下列理由:①本科学历不好找工作,想提升竞争力;②本科专业没学到啥,另谋出路。注意跟爸妈谈话,要讲究现实性,不要让他们觉得你是一时兴起。比方说你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想要报考央美研究生,但这种感性的东西父母不一定能get或者他们担心你没有考虑现实,记得多理性分析这一学科的就业前景,他们会听得更认真;③趁年轻,去大城市见见世面,闯一闯。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学生都想考大城市的研究生,不是一定要扎根买房,利用读书的机会出去看看,算是性价比很高的人生投资。试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做社畜),你只会慢慢领悟世态炎凉,但如果是以学生身份走近一个城市,象牙塔的包容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④找爸妈谈心,告诉他们你长大了,希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样说得到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爸妈平时看到的表现,觉得你确实成熟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世,他们相信你可以做好;另一种则是,虽然你口口声声说长大了,可是爸妈觉得你只是嘴巴说,依旧是个只会花钱没有忧患意识的小毛孩,这样的话,你说你长大了,基本算是句废话,你的爸妈可能嘴上说“相信你”,心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说到底,很多事很多道理都要早点想清楚,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作准备。如果你的爸妈一直把你当个小孩,那你就要适当反思,毕竟成长不是靠嘴巴说说的,要用行动向他们证明你的今非昔比,你的独立与成熟。在家的日子,就少顶嘴避免无谓争吵,有脾气也忍忍,毕竟你跟父母又不是永远住一起。家庭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拉扯,说来说去谁也改变不了谁,与其说不如做,用行动来证明!努力在父母面前善解人意,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是比他们更优秀的那类温柔且充满力量的人。学校里也要好好表现,不挂科顺利毕业,做点兼职赚生活费,寒暑假回家吃饭记得主动洗碗,扫扫地……虽然这些都是小事,父母是看在眼里的。
NO.3 积攒考试经费
不仅在心理与沟通层面要有谋划筹备意识,物质上我也建议早早开始计划。做什么事都离不开RMB,考研也要准备一笔经费。不管报不报班,开销都不小(住酒店,机票,生活费,买书买文具等),我是全程自己复习考研的,最终以总分前五名被央美人文学院录取,大概那个时候两年多下来在考研上投入了一两万。为了省时间,我都选择飞机出行,又因为择床体质怕睡不着,酒店上开销比较大。北京的住宿就是很贵,那时我定的如家快捷都是三四百一晚(现在又涨了)。如果在出行住宿上可以将就,我觉得几千块也够的。以前还需要11月份去北京现场确认(飞北京来回+住一晚大概两千),疫情之后已经改成线上确认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可以稍微省点钱。
我是很早就有攒钱的意识,几乎是种本能。个人觉得女孩比男孩更需要私房钱,因为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开销真的很多,你不可能一点小东西就开口向爹妈要吧,男孩子一年四季可以几套衣服,不用护肤,不怎么购物,女生又要搞好学习又想在最好的年华里保持精致,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特别落后特别穷的地方,都是女性的消费力比男性强,商家很清楚自己需要取悦谁。
大二时人生第一次兼职,做了整整一年英语老师,那个时候的出发点主要是想历练自己体验生活。后来在北京画廊工作的时候,跟大部分北漂一样,感觉租房太贵开销很大存不到钱,加上艺术圈又不是那种科技类的高薪领域。

告诉爸妈我准备考研的时候,他们不太支持,各种担心与叨叨,一到吃饭的时候坐一起就会讲个不停,所以我很清楚,考央美这事一定要自负盈亏!于是我一边复习,一边接了个家教的活,每周天会去上一次课。家长觉得我很负责,特别信任我,他们一家人都和我保持着朋友关系。这样下来,基本上我的考试经费完全足够了,有了物质上的底气,整个考研期间没找家里要一分钱。从这件事上,爸妈也看出了我的考研决心,后面叨叨的也比较少了。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极其渴望做一件事,是不会那么豁出去的。
建议准备考研的弟弟妹妹们,这一方面也要早做规划,经济独立,才能对自己的人生享有充分掌控权。我带的学生里面,有的就因为家里不支持考研不肯给钱而被迫中途放弃,真的非常令人痛惜!每当学生跟我哭诉家庭烦恼,我都觉得很心塞,感同身受。考研这个事,确实非常容易激发家庭战火。

NO.4 调控居家节奏感
很多同学会苦恼,在家学习效率很低,这不是个别感受而是群体公认的宇宙真理。为什么大家都要去自习室,因为看见一群人都在认真学习,是会有一种气氛带动作用的。应届考研的同学不太有这方面的烦恼(当然应届考研也有诸多挑战,日后再讲),因为可以充分借用学校资源,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全程在家复习,那么我的经验之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首先,就算是全程在家备考,千万不要一天到晚窝在家里,建议去外面找安静的地方看书自习,可以是家附近的大学,图书馆,或者是咖啡厅,每天就把自己当成中学生一样,给自己一个明确而强制性的时间节奏。如果每一天每时每刻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物/事物作参照,白天黑夜,昏天暗地,就会不受控制地把握不了复习节奏尤其是意志不那么坚定的时候。
这个是规律,千万不用硬杠,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和加以利用,不然的话,长时间状态不好,就会陷入自我折磨的死循环——就是那种今天觉得自己没有学好,觉得良心愧疚,然后带着愧疚寄希望于第二天的大突破,发现自己做不到然后更加愧疚,再然后就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一事无成……

我在考研之初就发现在家效率不是很好,于是决定每天去家旁边的大学自习,背上双肩包,瞪着脚踏车,学满一上午然后中午回家吃饭,下午晚上都在房间继续复习(家里学有家里学的便利,比方说吃得好睡得好,方便大声背书),周末还要出去兼职半天。我觉得我觉得如果每天都呆在一个地方,每天都面对自己一个人,长期以来真的会有自闭感,所以我给自己安排的时间规划,算是一举多得:①学习状态更好了②骑车锻炼身体了③考研费用解决了③工作之便出门逛吃,心情调节了④又学习又赚钱生活充实了=>综上,节奏感非常好。
我一定要强调,“节奏感”这东西对考研来说无比重要,考研复习即使从零开始也不要紧,但你必须让自己像个陀螺一样慢慢转起来,越转越快直至到达某种极致。如果你在备考过程都没有一点酣畅淋漓的节奏感,没有顿悟与质变,没有类似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那表示十有八九,你是考不上的。
想想看,每个大学的自习室里都坐满考研的同学,很多人一大早就去积极占座,从白天学到黑夜,很多同学看上去学得很认真,其实只是一种道貌岸然的认真,或者更差的情况,只是一种行尸走肉,消极抗战的样子。可能是被家里逼迫的考研,可能并不清楚读研的意义,又或者是对人生没有规划,随大流考研,于是乎,一众人群扮出勤奋的样子来安慰自己的良心,美其名曰“努力”。殊不知真正的“努力”需要殚精竭虑动用“内力”,调动一切主观能动性来想着做好一件事,如果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你都感觉复习节奏把控的很好,感觉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锲而不舍而又能螺旋上升,每一天都有思想收获,赢家不是你还能是谁?!
NO.5 破除“家里蹲”印象
在家考研复习,因为战线比较长(普遍来说一年以上),很容易给爸妈造成“家里蹲”的印象。这个不难理解,好比那些从早忙到晚的家庭主妇(买菜,做饭,洗刷,打扫,数不清的杂事),但很多男性还是觉得老婆在家“很闲”“很轻松”。所以你们要知道,白天黑夜都在家活动就很可能给人原地踏步,啥也没干的错觉印象。
我的建议有两方面,一个是前文提及的,在调控节奏感方面,适当外出学习,让自己真真正正忙碌起来,让爸妈从一点一滴看到你很充实,非常专注和紧张。在家不等于宅家,一天到晚窝在房间里恐怕效率不好。再者,一般家庭房子就那么大,活动范围有限,爸妈一天到晚看见你在眼前晃,这么大个人了还不会挣钱,一旦有焦虑情绪准会找你聊点什么,告诉你一些“压力山大”的东西。但如果你在外面学,只是回家吃口饭,你的爸妈会觉得孩子出门是做“正事”的,孩子现在很忙,得配合得照顾。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尤其是在和爸妈发生争执,有矛盾的时候,千万别找死蹲在家里。

此外,在家准备考研要有意识地做好能量暗示。什么意思呢?人的本能就是喜欢看到正能量有阳光的东西,所以你得让你的爸妈觉得你正在从事的是一件充满能量积极向上散发生命意志的事情!虽然考研如行兵打仗累死累活,但你还是得保持规律的作息,养好精神状态,不要让爸妈感觉你每天毫无朝气,精神萎靡,眼里看不见光。
我妈曾告诉我,我就像她养的一朵花,她希望看见自己的花每天都挺拔有精神。毕竟好的状态是有感染力和情绪价值的,就像人都喜欢看美女及任何美好事物,爸妈看见你穿戴整齐,容光焕发,可能上一秒想骂现在会消了点气。反之,如果你出门光鲜,在家却搞得像流浪汉一样,邋里邋遢的样子只会形成消极的暗示,让人觉得非常颓废。

试想,一个在家考研的人每天都熬夜到两点,早上经常不吃饭,睡得晚起得晚,没时间做家务,没时间锻炼,长期面黄肌瘦,脸上爆痘,头发掉一地……你的爸妈尤其妈妈绝对会又心疼又着急又生气,你觉得她会找你说点什么呢?还是大清早直接掀你被子?
做父母的想法都很一致,那就是,不管孩子有没有多大前途,身体是最金贵的。所以千万千万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因为考研来作践自己的建康。当然,有些情非得已的情况爸妈是愿意理解的,比如我曾经在考研复习时因为焦灼,大半个月都没睡好觉,整个人非常憔悴,但即便如此,我也是按照正常生物钟来作息的哦,不管睡得好不好,早晨照样爬起来。
每一天都要充满能量,努力吃好睡好学习好,利用在家复习的便利,养好身体,这是做父母的最愿意看到的。所以无论是外形状态还是举止言行,一定对自己有所要求,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考虑爸妈的心情,也更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心理暗示。

PS:艺缘美术史是一所针对中央美院美术史考研的辅导机构。一对一家长式责任制与友情式教学相处模式,涵盖初审笔试复试的全程定制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