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是香港的女儿,不是恨嫁港女
看完电影《梅艳芳》后,我带着疑问看了2019年在香港书展上买的《梦伴此城》。
作者李展鹏是澳门大学传播学系的助理教授,这本书或许是目前为止梅艳芳研究中最深刻最全面的一本。
内容并不局限于梅艳芳的个人经历,还从香港社会变迁与流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梅艳

简单来说,梅艳芳的好,梅艳芳的风貌,这部电影连三分之一都没有拍出来,反而聚集了很多当时与现在的三流八卦媒体的刻板印象。
如同王安忆读不懂张爱玲,这部电影的编剧显然也没有读懂梅艳芳。
很多人到最后都被感动了,但令人感动的,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梅艳芳本人的魅力,是真实的影像
引用真实影像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也是一种露怯的方法。
电影选择以编年的方式,从梅艳芳小时候拍到去世。
幼年荔园登场、新秀大赛、连夺歌后影后、掌掴事件、热心公益、SARS筹款演唱会、患癌之后的绝唱,一点都不漏过。
雄心很大,但不得不说——
这位以《寒战》出名的男导演真的不太懂女性,活生生把一个划时代的独立女性拍成了渴望爱情滋润和男性保护的傻白甜。
在这部流水帐里,人物的动机全是个人情感——
梅艳芳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是因为和日本男友被迫分手;
姐姐嫁人,她天天宿醉;
在人生最后一刻,她飞去日本看初恋最后一面,以哀伤的眼神看着路上与子偕老的黄昏恋夫妇。
梅艳芳固然有她传统的一面,始终抱有结婚生子的梦想,但不要忘了,她首先是一个现代独有的,成功的事业型女性。
在梅艳芳崛起之前,华语乐坛流行的是“如梦人生芳心碎”(《京华春梦》),“莫忆风里泪流怨别离”(《旧梦不须记》)这样典雅幽怨的歌词,是徐小凤、张德兰、苏芮这样传统端庄的女性歌手。
但是梅艳芳一出来,整个画风都不一样了。
造型性感妖艳而多变。
时而穿上中性的黑西装白衬衫,时而化身阿拉伯女郎,甚至还有吸血鬼和沙漠大盗。


旋律动感十足,跟前辈歌手的恬静截然相反,而且歌词大胆前卫,呈现在情欲上采取主动的cool girl。
《坏女孩》讲的是女性的初次性经验:“他将身体紧紧贴我/还从眉心勾引我/耳边的呼吸熨热我的一切”;
《点到要爱》讲失恋女人寻找新欢,以一种主动的姿态:虽和他如今情难再/及时寻找替代。
《绯闻中的女友》:愿你也知/我不可能纯情天真/常自惹是非与绯闻/你若来靠近过后如悔恨/你别来责问怎么不关心。
用许多粉丝后来回忆的话来说,在80年代的时候喜欢梅艳芳,是要冒着被父母痛骂的风险的。


电影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坏女孩》被禁,但是根本不能让人感受到这首hit song的革命性。
她的表演事业也绝对被低估。
在电影里,她不是角色单一的“女神”,更不是男性拯救的对象,而是当时鲜有的打女角色。
《乱世儿女》,梅艳芳吊打三个硬汉;
《东方三侠》,梅艳芳是遇到危险便戴上面具变身的“女飞侠”,站在杨紫琼和张曼玉身边也毫不逊色;
《现代豪侠传》里,还是飒爽的女侠。



她与生俱来的强大气场和人格魅力促成了香港电影中非常罕见的情节:
《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中她多次营救周润发,在《审死官》里是保护周星驰的女侠,在《给爸爸的信》中她更在危急关头拯救李连杰父子。
试问,在男性主导的香港影坛,有哪个女性演员能够打破被凝视被拯救的花瓶套路,反而成为男性角色的带路人和保护者?
即便在《胭脂扣》演的是妓女,也比窝囊懦弱的十二少更加大胆和坚决。
演艺事业中后期,她还能成功转型。
哀伤苦情的文艺片角色,《半生缘》的风尘女子,《女人四十》的平凡师奶。
《钟无艳》里反串猥琐好色的齐宣王,周旋在郑秀文饰演的钟无艳和张柏芝饰演的夏迎春之间。

合作过多次的杜琪峰曾经这样形容她:
“她变的能力很高,既能演严肃的文戏,亦能演戏剧,能变身成为大侠,亦能变成蛇头鼠眼的小子。”
这些成就,随便拿一个来拍,都是可以造就一部好电影的传奇。
电影对此并非没有提及,但却一笔带过,没有意识到她的演艺成就的突破性。
反而,前半部花了大量时间刻画梅艳芳的感情,把她写成一个过去受过伤,现在很失败,将来很悲惨的女性。
跟梅艳芳有过一段情的后藤夕辉,影射的是日本著名歌手,《夕阳之歌》的原唱近藤真彦。

后藤给她送公仔,在烛光下给她弹吉他,唱情歌,就把梅艳芳甜得不要不要的,隔三岔五飞去东京找他。
后藤的老板上门查房,梅艳芳躲到衣柜里,后藤大义凛然地说,如果我不能保护她,以后都没法做人了。
梅艳芳一边听这段录音,一边掉眼泪。
电影里看起来是一个有才有情有担当的好男人,但在现实中,近藤真彦一向名声不佳,跟中森明菜交往6年,期间先后劈腿梅艳芳和松田圣子。
中森明菜为此自杀未遂,近藤还骗她开发布会宣布婚讯,在众多记者面前直接抛弃中森,说他们只是普通朋友,要求中森承认她的自杀和他毫无关系并致歉。

梅艳芳跟近藤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他跟中森明菜的关系,知道之后果断分手,拒当第三者。

电影却描述梅艳芳拍《胭脂扣》的时候仍未走出失恋的阴影,一脸忧伤难解的样子,有点好笑了,梅姐是那种没了男友就活不下去的人吗?
她在1985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因为太忙,男友不高兴,但她以事业为重,还不需要归宿。
不久她又表明对爱情不狂热,很少见男友,爱情只是心灵的小部分。
到1989年,她说甘于当“散拖皇后”,只想寄情工作。
第二年她又强调,如果有工作一定会推掉约会,还说自己未到三十,不用着紧恋情。
这几年恰恰就是她跟近藤真彦传出绯闻的时间。
试问这样的一个梅艳芳,真的会为近藤这样的负心汉如痴如狂,到了片场还为失恋郁郁寡欢的样子吗?
在KTV掌掴事件中,导演又安排了一次英雄救美的情节,阿Ben(原型即是林国斌)把郭老板(原型是黑帮14k堂主黄朗维)轰走,到了泰国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各方,解决这次风波。
相比之下,电影里塑造的梅艳芳却天天无所事事,仿佛因为惹了事而手足无措的小女生,还对着放天灯的小孩流下母性的眼泪。
以梅艳芳的地位和个性,怎会如此被动窝囊?
1991年,她刚开始跟林国斌谈恋爱,就有“包起”的说法。当时香港娱乐圈常有女星被富豪“包起”的传闻,梅艳芳却是包人而不是被包,强弱之分,可想而知。
梅艳芳被扇耳光之后,来救场的也不是林国斌,而是向华强太太。

梅艳芳跟她是好友,出事之后马上向她求助,向华强当即打电话给新义安的湾仔话事人,人称湾仔之虎的陈耀兴。
陈耀兴带两百多个马仔包围了KTV,现场“晒马”,没想到黄朗维已经离开。
第二天黄被人发现倒在血泊之中,浑身受了十几处刀伤,住院治疗时被两名陌生人开枪打死。
警方怀疑是陈耀兴下的毒手,将他逮捕带回警署,结果数百名帮派成员把警署团团围住,要求放人。
事情一时闹得满城风雨,道上有人放出风声,追杀梅艳芳,才逼得她跑到泰国避难。

电影还强调梅艳芳恨嫁。
姐姐比她早出嫁,就令她心生嫉妒,试婚纱的时候故意迟到四个小时,还大吵了一架,关系从此冷淡。
姐姐婚礼完了之后,梅艳芳失落难以自已,助手说她日日喝到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最后一次演唱会,她穿上Eddie给她设计的婚纱,对歌迷说,每个女人都梦想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婚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婚礼,我相信我没这个机会了。
梅艳芳恨嫁吗?
是,也不是。
她确实多次提到对于结婚生子的憧憬。
出道之后不久她就说过,“女人迟早要嫁人”,并认为她的事业会影响爱情,也曾透露羡慕平凡女人结婚生子的生活,她不贪富贵,只求真爱。
1997年,杨采妮结婚,宣布退出演艺界,梅艳芳表示羡慕,记者问她人生最遗憾是什么,她说是未有爱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采访里,她也有提到,“我已经那么多年为人家而活,现在的我应该找回自己。”


她有非常现代的一面,专注事业,对恋爱和结婚生子看得很开。
1986年梅艳芳因身体不适入院,媒体谣传她为情自杀,她一口否认,“不,我不是为爱情。我既然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我只有放弃一样(指爱情)。”
1990年,她一方面说“女人找归宿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说自己在世界各地都买有房子,大可以每个地方都有情人,做风流的单身贵族。
前男友单立文说她“女人之家这么忙这么辛苦做什么”,她嗤之以鼻,表明自己是天生的事业型女性。
在梅艳芳的感情问题上,从来都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1985年,她刚刚出道三年,媒体已开始为她的婚事担忧,“将来(梅艳芳)会否一如邓丽君、翁倩玉般难以嫁出?”“见她这般忙碌奔波,有时,倒也为她担心,她何时才考虑嫁人?”
这时候她才22岁。
从80年代到现在,媒体对于梅艳芳感情问题的报道,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反复渲染她独守空闺,寂寞空虚,成功女人也有她的不幸。

连电影里,都有这样的情节,梅艳芳每天跟一众徒弟玩闹,累了睡着,女助手忍不住说,梅姐总是好寂寞的样子。
1987年,梅艳芳连开28场演唱会,媒体来采访她,内容根本没有提到感情,标题却是“辛酸成过去,富贵在眼前,小富婆梅艳芳,身边独缺情郎。”
出道即将十周年的时候,梅艳芳表示不后悔重事业轻感情,觉得一切很值得,媒体却没完没了,“无论是五色目迷的舞台歌榭还是凄美动人的数段情缘,都在精彩刺激的现象背后,悄悄吞噬她的青春。”
直到今天,随便网上搜一下,出来的都是“梅艳芳悲情一生,最终将自己嫁给舞台”这样的文章。



连伊能静都敢说,梅艳芳很惨,一辈子都在寻找爱。
一句话,女性要是嫁不出去,这辈子就是失败的,是悲情的,就算事业再成功都没用。
相比之下,刘德华单身多年没有女友,却从来没有人说他空虚寂寞,问他最大遗憾是不是没有结婚生子。
但其实梅艳芳感情经历丰富,一生交过八个男朋友,而且几乎都出席了她的葬礼。
赵文卓给梅姐的花牌上写着:此生挚爱,一路好走。
当时一个报纸上写:梅一生情归无处,但仍获旧爱敬重。
按照某些男性的标准,这还不是成功?
她为人豪爽,朋友结交满天下,提携后辈,培养了草蜢、许志安、谭耀文等一众门徒。
陈奕迅当年还是刚出道的小生,她就带着陈奕迅上台,给大家介绍。

叶倩文应该是第一个正式以“香港的女儿”诠释梅艳芳的。
“每次香港出事或者朋友有难,她总是第一个跳出来捍卫,所以大家都爱她,她是香港最宝贵的女儿。”
因为她积极参与社会议事,热心公益,参与创立香港演艺人协会,担任会长,不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舞台,还有一种强烈的服务社会精神。
而电影中的编排,总让人以为梅姐是去泰国避难后遇到职业危机,才转投公益事业,这太看轻“香港的女儿”。

最后,重新强调。
不是否认梅艳芳身上的传统色彩,也不是否认她也有过平凡生活的想法,而是梅艳芳的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她渴望爱,但她也拿得起放得下。
只是从过去到现在,还有这部电影,都只是停留在最大众的媒体对梅艳芳的媒体形象塑造上。
她童年辛酸(梅艳芳从来没有卖惨过)、情史复杂、一生追求爱、婚姻遗憾这样的信息点被无限放大,都快要抵消她一生的成就。
我写了几千字,自认都没有办法写出梅艳芳身上一半的人生成就和魅力。
而电影中粗浅的浮光掠影,尤其是把她塑造成恨嫁女,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
她是香港的女儿,不是恨嫁女
晚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生故事写作训练营招募|你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 被「传销」盯上的家政阿姨 (8人喜欢)
- 请停止对女性友谊的污名化 (4人喜欢)
- 邵艺辉:获得成功后,我并没有想象中快乐 (7人喜欢)
- “是不是我不够好,你们才想要儿子?”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