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大伯哈哈哈笑了,脸上的沟壑如同松树树干的纹理,爽朗的说:
“他妈的,今年野猪把我地里的玉米吃了好几块去,而且全都是挑好的弄,几个月没在家睡过觉,夜夜都得守在地里就怕玉米被野猪给吃了,就疏忽了那么一晚上,真的就那个晚上没去,那块地里的玉米全给我弄的收不到了。”
这是大伯从地里回来后我问他情况怎样时,他的状态。
大伯是个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年轻时当不了工人,不能给国家打工,所以干到六十退休拿退休金是天方夜谭,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要向黄土地讨生活,一辈子的辛劳,没给他积攒太多的财富,到头来只落了一身的病痛和一个国家认可的贫困户的称号。
随着年事的增长和体力的下降,种地于大伯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山区机械介入不了,农事活动还是全凭人力,水稻和玉米是主要的作物。种水稻需要整田,初春就得下水耕地,由于没有保护措施,前几十年大伯都是打着赤脚在水田里劳作,后来虽然有了胶鞋,但穿着胶鞋在初春的冷水里泡一天,长年累月也受不了,因此双腿都有很严重的风湿,好几年前大伯就说他的膝盖一沾冷水就痛的受不了,实在是不想再种水稻了,但是拗不过家里的老婆,因为在她的观念里,还从来没有农民要买米吃的,所以只要大伯不倒下,这水稻就得种下去。大伯没办法,只能在一天的劳作后,坐在门口边抽烟边用手揉膝盖,一句话都不说。
但种旱地也变得不容易了,种玉米虽然比以前省事儿,但是能不能收到玉米就成了未知数。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一纸文件,规定野猪是二级保护动物,谁敢猎杀野猪,谁就是违法犯罪。野猪的数量急剧上升,山里的食物就不够了,转而把目标对准了农民的庄稼。大伯种了很多土豆和玉米,从青苗下面开始长土豆一直到收回家,从玉米开花到成熟收回家之前的这断断续续的四个多月,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大伯每晚都得在地里守着,得防着野猪吃土豆,得防着野猪吃玉米,因为国家没有出台相对应的作物被保护动物损毁的赔偿政策,而对于像大伯这样的家庭,农作物就是所有的经济来源。所有就是,晚上休息不好,但白天的时候还是照样劳作,大伯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终于,大伯撑不住去住院了,一检查,支气管炎,高血压,风湿,前列腺炎……
终于,大伯撑不住去住院了,一检查,支气管炎,高血压,风湿,前列腺炎……
但是,没住几天院就出院了,据说家里养鸡的栅栏坏了,要等着他修……
大伯出院回家时,我看见他坐在门口抽烟,过去问他的情况,他笑着说:“哎,人老了就是不行了,各种毛病,不晓得还能活好长时间哟。“
我看着他一手夹着烟,另一只手揉着膝盖,注意到他两只手的手指关节全都变形,突然就有一种悲凉,拿出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然后静静的走开了

一直不懂,为什么农民没有养老金,作为一个生产者,贡献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多的生产粮食,而且农业税也才免交不到二十年,也就是上一代的农民至少是交了三十年的农业税;作为一个消费者,所购买的任何物品都直接或者间接的给国家交了税,为什么到老了没有任何保障。
同样的,外婆已经九十了,自己还是得种地养活自己,所有人都劝她别种地了,子女每个月给生活费她就行了。外婆说,她才不想成为下人的负担,她张不开那嘴要生活费,不种地吃啥,国家给的老人钱一个月才五十块,现在一瓶酱油都十块钱了,五十块够干个啥?
今年,外婆还是在向黄土地讨生活,我有次回家时正碰见外婆在收玉米,大背篓压在她的肩上,她弯着腰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家里挪……跑上前要帮她背,她却怎么都不同意,说不好换,担心换的过程她摔着,我执拗不过,只能站在一旁……末了,我给外婆拍了以下张照片: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第三者所看到的。
然而,真正让我困惑的却是,对于大伯来说,他并没有悲天悯人,反而是很豁达,所有在我看来对于他来说是苦难的东西,他都爽朗的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的说了出来,就像此文开头所写,对于野猪把他的玉米吃了导致他几个月的辛劳化为泡影这件事,大伯是在哈哈的笑声中讲出来的,对于一身的病痛,他也是笑着以一句不知还能活多长时间带过。
我无法理解,直到我再次读余华的《活着》。
在该书麦田新版自序里面,余华说“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立刻充满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就是啊,对于大伯来说,他置办了家产,留下瓦房三间;子女平安长大成人,各自有了工作和家庭,地里有庄稼,屋里有余粮,老婆孩子热炕头,好像也不差。
只是,为什么我会对大伯和外婆心生悲悯?
在书的日文版自序里,余华说到一个意大利留学生的提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余华对此的回答颇有深意:“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者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里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

终于,我知道,作为个人,不要去议论别人的人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最好。
各种因素让我没有丢掉阅读,偶尔也将生活所见记录成一些文字。
也因为读书,让我心中那股气能一直提着,所以不会只是在俗世间疲于奔命。
如此,便是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