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推荐丨这3本有趣老人写的书,适合旅途看
继汪曾祺之后,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老头儿——杨占家。是通过《因为我有生活》这本书认识的。
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我现在对汪曾祺、杨绛、陈丹青这类年长者写的书格外喜欢。丰富的人生阅历,扎实的专业积累,让这些长者们不管是谈专业,还是聊生活,都是通透、可爱。
他们都很能说,因为活了大半辈子了,啥人啥事儿都遇到过;他们都很敢说,老都老了,根本不屑去取悦于谁,也不怕得罪谁。
01《因为我有生活》
豆瓣评分:8.7
这本《因为我有生活》是两年前买的,但一直放在书架没拆。前阵子去长春出差带在身上,因为太喜欢,飞机上看完接着在酒店看。



在看这书之前,并不知道作者老先生是这么宝藏级的人物,但凡是电影行业的人无人不知杨占家,他是顶级导演、摄制组得去“请”的电影美术师,也是中国电影手绘制图的最后一人,代表作有《霸王别姬》、《卧虎藏龙》、《十面埋伏》、《唐山大地震》……
这本书算得上是老先生的回忆小册子,记录了他在清华大学美院求学、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一直到自已退休的日子。和汪曾祺一样,他的行文亲切幽默,像是一个长者坐在面前和对谈一样。
家境的贫困、求学的艰辛、工作的一波三折、剧组小人物的辛酸、大明星们的八卦,从他嘴里说出来,都是云淡风轻式的家常。
已经不记得当初买这本书时的价格,但是真的超值。除了get到杨老先生的人生智慧,这本书还配了近100多幅珍贵的手绘插图,里面有电影《红楼梦》荣国府的手绘设计图、有《霸王别姬》里戏台的设计图、程蝶衣的卧室布景图……现在的电影美术制作都是电脑绘图,也因为如此,老先生的这些手绘更显得珍贵。
一线电影导演、明星的周边八卦,老先生也赶时髦写了些:
他最爱的李安导演,在奥斯卡得奖之后,特地从美国飞回北京举办《卧虎藏龙》庆功宴,还特别定制了一批小金牌,在庆功宴上给剧组的每一个人都发一个小金牌,还特别嘱咐制片一定要让辛苦的场工也携家属到场参加。
还有当年的顶流女明星刘晓庆,休息时间和剧组工作人员出去逛,粉丝太多差点堵得回不来。刘晓庆在拍吻戏时吃了男演员的亏,立马在下一场按头的戏中,把男演员的头狠狠的按在水中迟迟不松手,现场“报仇”……
老先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幕后匠心,成就了一个个电影传奇。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但在接得到知名导演和剧组的邀约电话后,依然开心的像个孩子,然后还要和儿女子孙们“得瑟”——“看!又有导演邀请我进组”。
祝老人家长寿!
02《将饮茶》
豆瓣评分:8.9
《我们仨》是公认的杨绛代表作,确实好看。但是我还特别喜欢她写的《将饮茶》。

如果说写《我们仨》的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钱媛的妈妈,那写《将饮茶》的杨绛就是她自已。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觉得即使没有钱钟书,她也会独自闪耀,而且她的文学造诣一点都不比钱钟书低。
在这本书中,她回忆了自已的父亲(杨荫杭,时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还有自已的三姑母(杨荫榆,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其中回忆父亲的内容占了本书将近一半的篇幅,因为父亲是对杨绛影响最大的人。
杨父是一名留过洋的检察官,思想开明,重视教育。虽然杨绛和钱钟书都出身名门,但杨绛接受的教育相对而言更新式,视野更开阔,言行更自主独立。
杨绛从小跟着父亲摇头晃脑读诗歌,每天夜晚睡觉前,父亲也会在她的床边为她读一些诗歌。在杨父法律事务最忙的时候,也会喊来自己的女儿帮忙誊写法律文稿,杨绛抄得乱七八糟,本以为父亲会打骂,结果父亲只是告诫他,凡事要认真,并自已再动手抄一遍给女儿看。
(插句题外话:读完她的童年,不得不感慨,优秀的人都是优秀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出来的。七八个孩子,父亲身居高位,公务繁忙,依旧能够把孩子们的教育抓得这么好,实属用心。)
回忆录,当然也少不了回忆钱钟书,从钱钟书小时候为父亲代笔写信,到清华求学、牛津留学,再到写小说《围城》,在杨绛的眼里,丈夫的“痴气”一直“很别致”。
当然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的,那些在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被游街,被剃阴阳头,被罚扫厕所,被羞辱的煎熬岁月,在先生的笔下也只是轻松调侃。
杨绛的文字从来都不华丽,但平淡朴实、淡雅睿智的文字里更能悟到生活的本真。
03《退步集》
豆瓣评分:8.1
《退步集》是我认识陈丹青先生的起点。因为太敢说,在这本书之后,我去看了他的纪录片《局部》,连看3部。现在正在刷第二遍。(之后会单写一篇)

《退步集》收录的是陈丹青部分文字的合辑,有他在媒体采访时的回答,有他在各类活动场合的讲话,有很多他关于城市、教育、绘画、艺术的看法,细节观察之敏锐,文笔功底之深厚,读完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画家写出来的文字,明明就是散文家!
都说陈丹青是个老愤青,确实,这本书中80%的部分,他都在“开喷”。
他批判现有的教育体制早已把学生们可能会有的潜能早早扼杀,“现在所有学生进美术院校前都给教过了,被大语境熏陶多少年了,跑进来,然后要我调弄。等于这件衣服做好了,要我来改这件衣服,我还不如重新做一件。”
他批判建筑设计受制于背后的行政文化,再也回不到从前。“中国城市建设呈现的不是五花八门的‘建筑设计’,而是招数百出的‘权力景观’”。
他批判现有的话语环境容不下真正的批评,“现在有真批评吗?行政结构、人际关系、政治国情,这三样东西你动动看?所以当代批评乃是大规模装饰性文本,如此而已。”
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余脉被“文革”崩解而惋惜。“从孔夫子到清代的中国已经没有了。现在的中国,是人口、语言、加上主权的新中国。文化的、哲学的、伦理的,生活方式的那个中国没有了。要有勇气承认今天的现实,我不愿骗自已”
在这个麻木的年代,或许需要他这样的“愤青”。毕竟,敢说人话,说实话的知识分子真的不多了。
以上3本,都很适合在旅途中看,这些灵魂太有趣,会看得津津有味,即使看困了,醒来也接得上,因为是散文,没什么较强的连贯性。推荐给大家。
最近感觉武汉的秋天又回归了,我最最喜欢的季节就是秋天了。

▲一年四季的东湖我都爱!
上周末带可可去了附近的公园,因为她说要摘桂花,公园的树叶都在慢慢变黄,开始有层次美了。





▲大自然真的是宝藏!她说自已是花仙子哈哈
在10月的最后一天下了厨,问可可想吃什么,她说“海鲜粥”,于是一大早起来买虾买螃蟹,回来光是剥壳、熬粥,快弄了2个小时。

女儿睡后看书+纪录片的习惯还在保持,很多时候白天事情很多,哄完她自已也困到不行,直接昏睡。但是想写的东西,一直拖稿,心里总感觉有事儿没做完。
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