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感受-《不管教的勇气》、《父母的语言》、《反脆弱》
第一次好好听书,樊登讲得真生动,比以往听的几本都容易听进去多了。
——商业化很重要,意思是怎么用容易让人接受的方法来包装内容。比如像樊登这样,能用轻松、容易接受的语言把内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是很需要功力的一件事。
《不管教的勇气》
讲父母要发自内心的接受、相信、尊重孩子,成为伙伴而不是上下级关系甚至是敌人。不批评,也不从上而下地表扬,而是感谢。
让孩子自己去做决策,并且自己承担后果。
学习是终身的事,求知本身的经历就很重要,而不是结果。
当忍不住生气的时候,一是想象一下带孩子去儿童医院的心情,那时候心里想的就是只要她健康就好,哪怕得零分都没关系。二是离孩子远点,不要把火发在孩子身上。体罚是报复,而不是教育。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能拿孩子当工具。
《父母的语言》
3T原则,要在孩子三岁之前就关注她,和她有效地交流和互动,大量输入。包括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使用抽象的话,尽量避免使用指示代词,要解释原因和逻辑。
《反脆弱》
小步快跑,迅速试错。
要使用杠铃法则,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收益。
关于《不管教的勇气》和《父母的语言》,一开始我没觉得有必要听这种育儿的书,结果听下来还是觉得很有收获的。知识本身就很有意思,不管用不用得上。再者是这里面的道理,在与成人沟通也是相通的。要拿人当伙伴,而不是当工具,而且不要急迫地越俎代庖去逼迫人去成长。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方法论的事都很难教,遑论去影响别人的价值观——在这里,和Jessie的交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明确,自己就是个工具,不要对他人抱有同样的期待。因为大部分的父母,也就是大部分的成人,其实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爸爸,他对人的尊重是发自天然的。因为他天生就是这么一个人,没有高低贵贱和尊卑的概念。这让他无法在仕途上有什么太大的发展,但是我发自内心尊重和看重这种美好的品质。我也能感受到我妈妈对我的爱。即使她对我取得成绩的急迫也好几次逼急了我,有一次半夜给黄小花打电话也是这个原因。但是她仍然是很爱我的。对父母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接纳。他们给了我温暖和勇气。
听这样育儿的书,也是对自己的再教育。反观诸己,我要如何接纳自己,看待自己,期待自己?我是幸运的,父母大部分的教育和影响都很正面,即使我曾有挫伤,父母对我的养育责任在我18岁的时候也应该结束了,接下来的成长就是自己的事了。无论一个人多少年岁,心里总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要去爱护,去尊重,去接纳。不要对这个小孩子有太苛刻的要求。她要快乐,开心,轻松,自由地成长。她的存在与成长,就是造物主的本意。至于改造世界,影响他人,都是副产品,而不是本身要追求的目标。
《父母的语言》说收效最大,成本最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就是发挥父母语言的力量。然而,这要求的是父母发自本心地去投入精力、时间和很多很多的爱以及尊重。当很多人从小到大,到这个社会,在Gov眼里,自始至终都被当作工具来看待的时候,是很难做到去拿孩子当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来看待的。
《反脆弱》里面的道理让我觉得很是值得一读,比另外两本信息量要大很多,而且樊登并没有把推理过程,甚至结论讲得很清楚。试错是很重要的,预测与管控一切是不可能的,同时会增加脆弱性,这也是我不喜欢大gov和很多管控的原因。我认为目的是不重要的,存在才重要,这也是我是一个“无教旨自由的个人主义者”的核心原因。里面有句话“可以限速,但是不要替人开车”,说得很好。值得好好再看看这本书。
这种听书形式很好,提纲挈领又生动地把书讲一遍,这样看书的时候不容易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