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莫拉维亚
查看话题 >活动回顾 | 莫拉维亚×鲁迅的跨时空对话:《鄙视》与《伤逝》里的婚姻生活
《鄙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代表作。它成书于1950年代的意大利,着眼于一对夫妻感情破裂、陷入婚姻危机之后,所显露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小说以丈夫的第一视角讲述。为了满足妻子对物质的渴望,他放弃了自己崇高的文学理想,自降身份转行电影产业,做了一个卑微但赚钱的编剧。可当他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他却发现妻子越来越鄙视自己。
奇妙的是,阶级-婚姻-爱情-房贷,这些小说中的情节与铺垫,与我们此时所处的中国有着“零时差”的呼应。阅读莫拉维亚的《鄙视》,竟然好像是在阅读一个崭新的当代故事。
莫拉维亚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鄙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冷静与深刻,以及对人物复杂关系的处理,与大洋彼岸的鲁迅相互呼应。在场嘉宾李洱与张莉不约而同地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主题也是一对爱人情感的萌芽与逝去。如果说《鄙视》中的婚姻故事展现了“完美婚姻”的反面,那么《伤逝》更带有一种时局动荡之下个人命运与价值的漂泊感。
10月23日 周六,作家李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张莉与媒体人孟常来到SKP-S 2F SKP RENDEZ-VOUS,解析《鄙视》,探讨当代人的情感世界。看到《鄙视》,李洱想到了50年代的意大利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微妙联系,想到了文学史上的后现代主义。张莉以老师和写作者的双重角度讲述了《鄙视》与《伤逝》给人们带来的启发和辩证思考,从女性角度揭开了小说中妻子为何鄙视丈夫的深层原因,还提及了波伏娃与萨特“非典型”的婚姻关系。一起走进莫拉维亚与鲁迅笔下的婚姻生活,在文学中找寻现代社会情感生活的出口。



孟常:莫拉维亚的《鄙视》写在50年代的意大利,但是你感觉把一些人名或者情境置换到中国的当下语境中也说得通。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她的丈夫努力在自己的职场打拼,满足妻子的预期,其中一个很经典的中国场景就是买房。书中,他没有办法支撑全款买房,他就支付了一笔首付。
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前几年,买房的场景也跟中国的婚姻话语联系在了一起,好像房子是婚姻的刚需。其实欧美作家在他们经历欧美战后中产阶级生活的时候,已经把很多关于婚姻或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本质聊了很多。这本书讲的是一位丈夫,非常努力的想要让他的妻子爱他,因此他觉得维持让他们刚刚进入两年的婚姻生活越来越好的方式,是他努力的挣钱。这个钱可以供养他们的房子,因为他认为对他的妻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房子,而这个房子是某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安全感的来源。

他很努力,终于搬进了他们购买的房子,付了首付,我不知道他们是每个月,还是每个季度,还是要一笔笔的支付(房贷)。与此同时,他却发现,虽然他很努力给妻子他认为需要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他的妻子越来越鄙视他。由这个故事引申来讲,在当时那个时代,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中产阶级所面临的情境,我不知道两位老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想法?
李洱:这个是50年代的故事,确实跟中国目前的现实很像。对于德国、意大利、法国来讲,50年代的时候,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到了60年代的时候,学生运动开始反思。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方国家的政府,已经基本上不敢让经济快速发展,一定要想办法让经济慢下来,稳扎稳打的发展。中国现在处于在经济上追求高速发展,追求经济利益,这本书写的意大利50年代,根据我们目前中国的现实,讲到买房、还贷,这个确实跟我们目前的现实非常直接。
我看这本书的封面讲莫拉维亚是“意大利的鲁迅”,但是鲁迅的小说,如果说到和他相似主题的作品的话,就是《伤逝》。在中国,这种小说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作家笔下,仍然会涉及心与静、左与右、土与洋。《伤逝》表现了子君和涓生个性之间的差异、追求个人解放和个人价值的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和追求个人幸福之间的矛盾。中国作家通常会在这个层面上展开。
但是莫拉维亚把心与静、左与右、土与洋、中与外这些东西全部抹去了。他只是执念婚姻生活,从第二年、第三年开始,进入正常生活之后,男女之间沟通的困难,那种疏离、乏味,以及想重新获得爱的那种无力,都会集中在这个地方。

这本书里面,里卡尔多说(妻子)那个女孩子是个平民子弟,是打字员。他写的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进入婚姻生活之后,就像你刚才提到的伯格曼的电影,进入婚姻状态之后,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那种疏离感,那种冷漠,情绪的对立,那种想争取对方的认可而不得。我觉得对当代的写作者,对当代年轻读者而言,这本书有很多启示。
至于这个书名《鄙视》,我一直试图放在文学史上去理解“鄙视”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女孩子明显地位比这个男的低,通常眼光看,这个男的对这个女的已经很好了,但是这个女的,仍然说“我鄙视你”?我觉得这句话确实是小说中一个巨大的悬念,因为它最后也没搞清楚,为什么鄙视他。实际上我非常期待,由第一人称叙事,由这个女的(爱米利亚)讲一个故事,或许只有由爱米利亚来讲述故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为什么鄙视里卡尔多。
张莉:我读这个小说的时候,觉得这个小说家写的很好,他超越了那个时代和国度,能跟我们产生很大的共情。这个小说里面,讲的是从一个丈夫的角度谈在婚姻里的受挫感。一开始第一年的时候是有幸福感的,觉得两个人是相爱的,但是突然他开始意识到不相爱了,妻子不爱他了,而且那种不爱写的真是刻骨,你能隔着纸都能感觉出来。它里面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金句,他不断的想知道,她为什么鄙视他,为什么突然不爱我了。
这个小说我也跟李洱老师一样,想到了鲁迅的《伤逝》。莫拉维亚被称为“意大利的鲁迅”,我能感觉出他的那种冷静、思念,那种对人物复杂关系的处理,特别像鲁迅。鲁迅的小说往往能写出那个时代,乃至跨越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危机;而这部小说,《鄙视》也写了那个时代,包括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精神和情感危机。《伤逝》里也是以一个男性的口吻,就是说没有爱了,但是他也愧疚,他并不是因为抛弃子君而愧疚,而是因为子君死掉了他才愧疚。

《伤逝》里面,这个女性(子君)从来没说过话,就说过一次:“我是我自己的,我有我追求爱的权力”。某种程度上,《鄙视》《伤逝》这两个小说都以男性视角书写,站在男性视角理解婚姻关系。仅就这两个小说来讲,《伤逝》是短篇,这个《鄙视》是长篇,相对来讲更复杂。不管是《伤逝》还是《鄙视》,这两个小说,已经涵盖了所有婚姻关系里的复杂性。我们以前讲,因为《伤逝》写于1925年,他写的时候,只是在说,你已经不再像以前我爱的那个你了,不是那个子君了;《鄙视》里面特别有意思,我依然爱你,但是你不爱我了。《鄙视》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外人看来,这个女人有点不可理喻,但是我读完这个小说,我能理解这个女人,这个里面有很多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处境。
这本小说最美好的地方,写了婚姻里面看不见的情感的刀光剑影。我们两个人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什么都发生了。一开始《鄙视》写道这个男人是剧作家,他的制片人要给他一个项目,他很开心,因为他们家里急需要这笔钱。他们夫妇俩一起和制片人参加一个晚宴,此时他的妻子打扮得很漂亮。因为制片人的车上只能乘一个人,这个丈夫就说,我可以打车,这样的话,三个人就可以走了。但是他的妻子不愿意上制片人的车,而制片人又特别想让他的妻子上车。这个时候她丈夫说:去吧去吧——至少从女性角度来讲,这种举动并不让人那么喜欢。
妻子不愿意跟制片人单独相处,但是深爱她的丈夫却在那一刻说:去吧。这个看起来是下意识的决定,但是在另外一个人(妻子)眼里,会觉得你并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看到他妻子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很丰富,实际上那是价值观的问题:我在你那里是什么?
我以女性的敏感,马上意识到,你赚那么多的钱,最重要的不是珍惜我和你在一起,不珍视我在婚姻中的地位。当然小说不会明白的讲。从这个小说本身来讲,它可以脱离各种语境里面,直接进入男女最微妙的关系,这个恰恰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可以跨越很多东西相爱,但是也可以忽然之间就不爱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不是有意的,恰恰是无意识或者是下意识,最终导致两个人的分离,通篇全都是男性丈夫的辩解,我也挺同情他的,但是我都认为他是辩解,因为在最大合理面,这个丈夫想不惜一切赚钱拿到首付,远大于对身边人的眷顾,这是我读《鄙视》最大的感触。

在爱人或者是在金钱面前,这个人看起来没有偶然,我就是为了爱我的妻子,在微妙的一刻,他已经用身体和神情做出的选择。因为在小说里一再说“我”是迫不得已,我是怎么样的,这恰恰是他虚弱的表现。我也期待他的妻子说话,一定有一肚子的冤屈。他们到了别墅里面,还是依然习惯的场景,他和导演坐一辆车,他的妻子和那个制片人又坐一辆车,而且他的妻子明显表达了不满,但是他的丈夫本来想阻拦,结果还是没阻拦。所以你的妻子是什么?我觉得是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妻子可能说不清楚,但是她本能的感觉到了,她开始冷漠,甚至鄙视他。所以她这里面有一句话,你不是个男人。
孟常:戈达尔把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蔑视》,里面有大量的拍摄处于同一场景中,他们两个在公寓拍了40分钟。这个小说里面,不像大家看到生活中有背叛,有大的戏剧性冲突的出现,这部小说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婚姻生活中情绪的变化,是在微妙中完成的。对方虽然不爱了,但是也没有终止这段婚姻。两个人还能继续过日子,也能正常的说话,也没有冷战,但是好像就有一种东西消失了。主人公认为,消失的东西就是爱,因为他也试图在寻找,叫做爱情的东西。为何我也很努力在维系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就是没有爱了?我觉得作家很厉害的一点是把微妙的“水温的变化”给描绘出来了,这是很厉害的一点。
刚刚李老师也提到了,妻子对他的那种鄙视,其实最终也没有揭晓是为了什么,可能是因为蔑视他的人格,觉得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丧失掉了一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其实看上去这本书在写两个人之间的婚姻生活,其实婚姻的边界不只是这套公寓里。
作家(莫拉维亚)也想写50年代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在写一个人,他有一些雄心壮志,想要在这个社会上谋得一个位置。与此同时他有自己的理想,说我是艺术家,知识分子,他想做的不只是庸俗剧的编剧,真正热爱的是戏剧。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觉得自己好像为了满足自己妻子对于世俗生活的期待,放弃了艺术上的追求,来完成这套房子的首付。

但是这位丈夫,也鄙视他的妻子。他无数次提到阶级的视角,觉得自己好像对于艺术的追求,并不能被自己的妻子理解。他无数次提到,自己娶她是因为她比较好看。与此同时,他也觉得,如果我娶一个跟我阶级地位差不多的文化人,他就不必为了这一套房子来妥协自己的理想。这个小说的视角就是一个丈夫从自己的视角勾勒出来的。
张莉:今年上半年我们给研究生讲《伤逝》的时候,出现特别有趣的一个场面:年纪大一点的男同学,他们说这个妻子太不争气了,结婚以后,她也不打扮了,也不会做饭,涓生已经够容忍她了;另外一个课堂上女生已经要炸了,因为那些话完全可以反过来,比如说你吃饭声音也很大,你也不做饭,你也没有钱,但是你为什么就嫌弃她。实际上这是双向的,只不过它(书里)消失了一方面的声音。
所以《鄙视》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个女性几乎没有说话,她虽然说话,但是你感觉不出来,是发生在她内心的说话。我觉得婚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鄙视》里面它的权力关系特别有意思,其实这个男的也很鄙视这个女性,而且通篇都在说,我已经这么努力,你为什么还不爱我?你要感觉这个权力关系还真的不在丈夫那,而在妻子那,因为她鄙视他。那个女性,她其实用沉默又高贵的东西(鄙视他),就像一堵墙。
在丈夫的想象中,男女关系一定是妻子仰视他,这是一个性别权力的问题。我认为他首先想象的是这个女性一定会臣服他。在这个顺从里面,妻子第一个反抗表示我不要跟你一起睡了,其实那个时候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女性在反抗,而只是意识到她不爱我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女性她开始看重她的主体性。在那一刻,比如说她丈夫非要让她上制片人车的那一刻,她的主体性已经开始生成:我是谁。

本来这个女性,她是要逃离的,她要去她的母亲家,但是她的妈妈不允许她回来,所以她只好哭着说,我还在这吧!实际上女性经济的独立权,在《鄙视》里面非常明显。《鄙视》是男人的叙事,他从男性的角度写出了婚姻关系里的深刻性、复杂性,还有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男性在那个时候的虚弱和无奈。但是我恰恰觉得,他的深刻性和锋利性就在于,他认为的那个男性气概,在那个女性那烟消云散了,这是他特别可怜和可悲的地方。我猜那个时候意大利的女性解放,已经萌下了种子。
孟常:李洱老师,这么多文学作品都去写婚姻生活,能映射中国当下的婚姻生活的小说里,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吗?
李洱: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包括契诃夫,鲁迅,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基本上谈的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最美好的状态。所以才会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说法。但是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话,如果没有婚姻的话,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具体到这部小说,张莉在谈《伤逝》的时候,我想到,我们想看到涓生手记,我们想看到子君手记,这本书我想看到爱米利亚手记。
就文学史而言,这本书是属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一部作品。其实这个作者很了不起。他讲述故事的过程,是他暴露自己的过程,是在呈现自己毛病的过程。这个作家不是在为自己辩护,是在讲述过程当中,好像在说自己的委屈。我为了你写剧本,我去挣钱,满足你的欲望。但是这个展示自己软弱的过程,如果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话,会非常被强化。
李洱:看完小说之后,我们发现,实际上是因为他鄙视了这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第一次跟制片人坐车那一刻,女性是被物化的,觉得丈夫瞧不起我。因为你鄙视我,所以我鄙视你,女性在此所要求的平等女权这一点,在小说里面,我认为是情绪的一个动机。
张莉:婚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以我现在的年纪,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爱情或者是情感关系,都是世界上很美好的东西,即使它有缺憾。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很孤独的。爱情实际上是你和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产生情感的共情和共鸣。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我们终其一生都有可能在寻找这个人,我们可能寻找不到,但是大概率我们会找到,就像我们所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那样。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和人关系的相处,婚姻要磨损人的很多激情,但是李洱老师也说到,你对情感过于浪漫的想象,会导致你对婚姻理解的不现实,实际上婚姻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小说和文学作品不是镜子,并不是一比一的关系,它是一个变形。所以我们看小说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婚姻的复杂性。它会让你思考,怎样更好的和你身边的那个人相处,甚至比如说,我现在在婚姻里面,我经常要想到一个问题,这个事情要避免,这才是阅读很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说怀疑。他让你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更宽容的对待他人。
我读这个小说,还想到了波伏娃。当时萨特说,波伏娃我们两个结婚吧,但是波伏娃跟他说,她不愿意进入任何一个规则之中,她不愿意被束缚。波伏娃为什么爱萨特,萨特在波伏娃19岁的时候,就告诉她,你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你是有天赋的,你在未来一定不要因为任何事情而浪费了你的天赋和才华,我觉得它是极大的动力。
另外,波伏娃和萨特拥有精神上的东西,萨特所有的手稿,所有写作的东西,必须经过波伏娃的修改,波伏娃最后审定才可以发表。萨特告诉波伏娃,你一定要从女性的角度去写一本书。即使里面有各种婚姻情感情绪,各种的困扰,甚至包括背叛什么的。但最重要的内核,是精神上的重度成长和互相的信任。他们不是婚姻关系,但是在更高层面上,还挺令人尊敬的。
李洱:刚刚张老师讲的引起我的联想。萨特死的时候自己说了一句话,他说:“再见凯莉,我亲爱的妻子”。后来波伏娃说,在我跟萨特相处的51年中,他的每句话我都懂,只有这句话我没懂,因为我不是他的妻子。实际上波伏娃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以遗孀的身份来完成。他们属于一种比一般的婚姻关系要开放的婚姻关系,但是它的实质是婚姻关系。
- fin -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
北京SKP店
朝阳区建国路87号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 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濛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9 04:44:15
-
豆友O83wJnnB8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3 19:05:27
-
我有三个南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3 08:25:31
-
annr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9 06:49:16
-
游鱼在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7 20:44:55
-
harshx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6 09:26:15
-
区区李逵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9 07:45:14
-
豆友25072674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6 18:02:47
-
豆友25072680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6 17:25:09
-
咚瓜ch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4 11:54:39
-
寡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9 11:49:07
-
Donotc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8 10:13:31
-
harmenyin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8 09:44:29
-
恋恋风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8 00:04:55
-
宫茉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6 07: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