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干货内容(纯手打)
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
深度工作也并非一种无用的传统技能,而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无法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人将被这个时代生吞活剥——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真正的奖励不会留给那些熟练使用脸谱网的人(这是一项浮浅任务,很容易复制),而是留给那些能够构建创新的分散式体系,使这项服务能够运转的人。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减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专注于某一项特定技能,就会迫使某一特定大脑回路在隔离的区域不断地燃烧。反复利用同一大脑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细胞在这个贿赂的神经元周围包裹髓磷脂,从而有效固化这种技能。
因此,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相关神经回路、促使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径。与之相对,如果你尝试在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学习一种复杂的新技能,就会有太多的回路同时进行,你真正希望强化的神经元群只能得到偶尔的隔离。
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心的高科技。
深度工作能够在信息经济时代创造出如工匠经济时代一样的满足感。
深度工作——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全神贯注的能力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隐藏益处: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很多知识工作中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此类浮浅关注点的交流。即使要求他们完成某项需要更加专注的任务,他们不断查看收件箱的习惯也会使这些浮浅的事务占据他们的注意力的中心。加拉格尔教育我们,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忧、沮丧和琐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留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四大准则:
准则1:工作要深入
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将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职业生活中。(我比较适合“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
深度工作最好有明确的目标。
每天享受一些闲散时光,这也是深度工作所需的安逸。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认为在自然中度过的时光可以提升个人的注意力。
每个工作日要有一个明确的终结点。
你首先必须接受这种承诺,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这其中有其包括查看电子邮箱,以及浏览与哦那工作相关的网站。上述两种情况下,即使短暂的工作侵扰也会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干扰流,持续长时间阻碍浅吻描述的屏蔽优势(比如,很多人周六早上瞥了一眼提醒的电子邮件,然后整个周末这封邮件里的事情会不断纠缠你)。
停工流程:结束的时候,要说出一个预设的短语,表明完成。例如:停工完成。告诉大脑,放下工作相关的事情,明天再说。
准则2: 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纳斯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实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通过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里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关键理念: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考虑到这个显示,这个策略就是帮助你重新编排大脑,让它的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
我有一个替代网络安息日的方法。与其偶尔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你更应该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
当你被破等待的时候(例如在商店里排队),执行这种策略会变得尤其困难。在这这个时刻,如果你正处于离线阶段,那么一定要忍受这暂时的无聊,凭借大脑的思考度过这一段时间。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罗斯福方法:冲锋策略。估算出通常完成该任务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日期,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的时间。
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你应该总是可以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但这期间需要你用上吃奶的力气。
深度工作需要的专注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斯福冲锋配以截止日期,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提供了反复的训练,可以系统性地提升你平时的成就水平。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这些工具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警惕“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该方法忽视了伴随这款网络工具而来的各种弊端。这些工具具有致瘾性——从那些对实现职业和个人目标有更直接帮助的活动中(比如深度工作)抢走时间和注意力。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关键少数原则:只有20%左右的活动作出了大部分的贡献。
只有最重要的2-3个活动将决定我们能否实现这些目标。
准则4:摒弃浮浅
越来越多的占有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的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