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参赛随笔
一路走来,边想边写,边写边悟,有兴奋,有失落,有决心,有改变......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要找准核心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互动和交流,自主建构知识。
一 校内初选
2021年10月初,区里下发了举办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通知。
10月20日左右,学校组织各学科青年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进行校内初次选拔,赛题可选。我选的是二下的《除法》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有余数的竖式除法。虽然我没有教过二年级,但是我对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比较了解,知晓本节课的内容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掌握算法,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道理,因此我选择了这个赛题,并据此写出教学设计。不过还是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将设计意图和教学活动结合在了一起,没有将设计意图单独拎出来,虽然活动目的我是清楚的,但是观者看来并不是那么清晰。此时,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学情应该怎么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维特征和能力基础,比如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迁移转化、分析类比综合等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但是总是感觉很空,不切要害,但是自己又不知道写什么。
随后,学校通知我成功进入校内复赛。比赛内容是撰写某一节课的说课稿和录制说课视频,赛题也是可选的,四上和四下。我选择的是四上第六单元《买文具》,主要是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一方面我对此还比较熟悉,有兴趣;另一方面,即使没有出线,提前研究一下即将要上的课,也是好。并根据勇哥给我的说课稿样板,录制了我的说课视频。这也是我第一次录制说课视频,对说课的内容停留在各个环节上,比如要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等,了解到了说课要说什么,却不知为什么要进行说课。不管如何,我还是挺兴奋的,毕竟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后来学校选了罗老师和我参加区里的比赛。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感觉,机会来了,很兴奋。
二 团体备赛
接下来一周,邹老师,张老师和杨主任就和高老师、沈老师和朱老师,一起帮助我们备赛。首先,给我们培训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应该怎么写,要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直至修改成最完美版。听我们模拟说课,我选的说课内容是三下《吃西瓜》,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分母小于10),大家帮助我们每字每句地修改PPT文稿内容,结构,甚至是背景颜色。其实,说课的内容是不变的,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设计,但是我对为什么要说课有了更深的认知,就要说清楚为什么这节课可以这样设计,侧重的说清楚设计的理论依据。对比说课,教学设计侧重说清楚教学过程是怎么设计的,设计的意图以及目标和活动是否匹配,而课堂实录是把课堂真实的教学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说课,还是课堂实录,都是要提前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还要联系前后的知识,理解这里是重点,编者为什么把重点定在这里,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的深度。还要进行学情分析,但是此时我对学情分析的理解,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也就是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以及学习的态度。
此外,我们也模拟了课堂讲题,锻炼教师的基本教态,语言和板书。朱老师教会我,在给学生讲题时,教师一定先要找到错误根源,一直往下追问,就像剥洋葱一样,不断地剥离出核心知识点,最后突破掉难点。这段时间,真的是很感谢数学组的老师们,学到了很多专业上的知识。
三 参加比赛
2021年11月12日下午6点20分,区教研员吴老师发布了习题讲解的的题目,是结合等腰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赛题一出,大家就聚到一起开始讨论题目怎么解,很快定位到要做一条辅助线,进而再进行分析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的面积大小。不过,解法大家都懂,关键却是要讲明白为什么要做出这条辅助线?我一直在思考,因为做了这条辅助线,就可以......,这样的思路总是有点牵强。但是当时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准备先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试一试。不过脑子里还是闪出一个念头,可以利用对折,将图形运动起来,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想到如果能在大三角形当中找到和小三角形一样大小的图形,那问题就变得简单了。这个思路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就开始录制。前几次都有小问题出现,不过最后一次的状态比较满意,于是就把最后一次录制的视频提交了上去。自我感觉,我的教态还算自然亲切,讲解还算清楚易懂。当晚和勇哥交流后,他也认为这个思路可以,将几何图形运动起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021年11月13日上午,在龙华二小参加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比赛。教学设计的比赛题目是三年级数学好玩板块里的有趣的推理,作业设计的内容是四上第一单元的大数的认识。拿到赛题之后,第一感觉是出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数学好玩的板块内容不好设计,更能考验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作业设计要求是将2个课时的内容综合起来,设计一次的作业。前20分钟,我一直没有动笔,一直是在思考有趣的推理,核心知识是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确定了有趣的推理,有序的思考之后,我才开始下笔。后来只剩下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作业设计,匆匆忙忙写完了作业设计,心想还好是刚刚教过的四上第一单元,换成其它单元,可能没有这么顺利。
总体来看,感觉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质量一般,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在候考室里,有的老师就拿着厚厚的整本教学设计在看,我只是把1-6年级的每册的内容列了一个框架,并没有掌握每节课的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怎么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就是说,我现在对数学知识体系还是不够完善,需要再补充,要尽快建立起来完整的数学大厦。其次,我对作业设计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虽然之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命题大赛,但是总感觉不得要领。回头还是要再琢磨琢磨.....
2021年11月13日下午,我在家昏睡了一下午。醒来后,心里跌宕起伏。一会儿,感觉没戏了,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不是很好;一会儿,报有一丝丝的侥幸,练习题讲评还是可以的,可能会进入复赛。晚上八九点左右,教研员通知我说进入了复试。我兴奋不已,心中充满力量,说课是我的强项,会有机会进入决赛的。
吃完晚饭,就带着3-6个年级教材去学校找勇哥,和他讨论了数学各个领域内的知识系统,重点了解概率与统计,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也许对数与代数知识比较熟悉的。讨论至深夜两点,才离开学校。由于之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说课培训,所以信心又增加了不少。第二天上午,就再看了看课本上不太熟悉的内容。
2021年11月13日中午12点,我赶赴考场。 赛题是五年级下册《分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拿到题目,我很开心,这是我拿手的,自认为掌握住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马上开始重新制作PPT。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90分钟备考时间,转眼即逝。我赶在最后时刻,把PPT做好了,期间并没有仔细研读教参文本。然后进行现场说课,汇报结束后,自我感觉是极好的,和自己模拟说课时的感觉是差不多的。随后,我坐在后边听其他选手的说课汇报,慢慢地发现了我的问题。别的选手在PPT制作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是不改动原版PPT,直接在上面添加文字,更多的时间是去分析在学习这节课时的难点,实际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哪里?较多时间是去展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预设生成和老师应答,尤其是对“分子不是除数的整倍数时,该怎么计算?”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解析和解读设计意图,企图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听着听着,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忽略了研读教参,没有深入地分析本节课的难点难在哪里,安排什么样的活动来突破难点?我的说课其实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难点一带而过。
后来,我就回顾了说课比赛的过程,我自认为对教材很熟悉,就没有仔细阅读教参,没有找到突破难点的引导性问题,没有着重说明突破难点的学习活动,虽然提出了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的引导性问题,但文本解读还是不够深入。回到家,心中感觉到很不甘心,不服气,同时也体会了骄兵必败的含义。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在想,我如果当时多看几眼教参,或许就会进决赛吧......
四 旁听决赛
2021年11月24日下午,我前往锦华实验观课,听了两节课。最大的感触就是代表着青年教师最高水平的,能参加决赛的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我们之前的模式一样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重难知识点要给足学生分享和讨论的空间,教师不要过多的介入,让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这次的观课,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继续坚持我们的教学模式。这两位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教态,语言,板书,活动的组织和评价能力都很强,我和他们比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就恢复以前的教学模式,2个班都试了试,他们还有点不习惯,在重点核心知识点上,交流的质量不高和思考的方向还是不准确,但是这个是需要我慢慢教的。
五 收获和反思
参赛随笔,边想边写,已作陈述。大道至简,教学大概就是这几件事吧:解读文本,确定核心知识点;分析学生,确定学习难点;设计活动,给足时间,交流分享,突破重难点。真正做到,做好这几件事,还需要多长时间呢?我不清楚,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