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染织记录:30天织成15米「霞光」鱼冻布

10月1日,是织完「霞光」下机的第二天,昏睡到下午方才出门,在暮色中溜达,为拍摄成品照寻找场景。
次日中午出门,顺利找到朝西的银杏树,错落有致地挂好布,等风过,等日落,拍完一组满意的定妆照,收工。
而后就一直躺平至今,终于决定在冬天来临前,写完夏天的诗。





「霞光」基本信息
纤维:白厂丝(180D)、手工苎麻线(110条)
染材:苏木、茜草、薯莨
织机:Saori两综两蹑织机(筘密20羽、幅宽60厘米)
尺寸:幅宽60厘米、长度15米
在正式织幅宽60厘米的丝苎布前,只织过幅宽20-30厘米的小样,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经验,让整件事充满了挑战。(点击可看霞光小样的回顾)
挑战的核心在于,将用上这台saori织机的极限,而逼近极限肯定会出现诸多麻烦。乐观如我,只是大概计划了一下,就开干了,并全程拍了视频。
视频呈现的过程非常简略,实际织完布浑身酸疼,连胳膊都变紧致了,织布一并健身了。
接下来的分享,是从准备到正式织完全过程的细节回顾。大致按照时间阶段梳理,针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做了深刻分析。

一、关于经线原材料
幅宽60厘米,筘密20羽,意味着经线有1200根丝。长15米再加上测试和消耗的部分以20米为计,加起来就是2万4千米。
这个量级加上紧迫的时间,第一时间就放弃了自己手工缫丝的计划,虽然成品会最接近小样的效果,但1个月的时间太短。

随后去了一趟湖州辑里村,曾经是出产最高级别生丝“辑里丝”的地方,想拜托缫丝技艺传承人帮我准备丝线。但是到了当地,看到的也是所有手工技艺面对的困境。市场需求量太少,没有库存。村里已经没什么人养蚕,尤其9月春蚕过季,秋蚕刚刚孵化,青黄不接,没有足够的蚕茧储备。


最后只能把目光投向厂丝,找到一种直缫180D的生丝,胶质很重,作为经线来用,勉强符合,这个丝线胶质厚重也为后面整经和织造埋下定时炸弹。

二、关于整经上机
我的整经架极限长度是13米,还好最终成品15米是可以分成两截的。采用了13+9米两次整经的方案,但这样做就意味着,要么穿两次综筘要么打1200个结,无论哪种方案都会花上更多的时间。
所以整个布织完,我复盘最多的是整经这件事。只是少量用线时,怎么做都是对的,不会出现麻烦。一旦涉及到小量的生产,整经就变成了所有环节里的关键,也涉及到全部工具的迭代。

穿综之前,我对着单片密密麻麻排列的600根综丝是有犹豫的。钢综自身占的空间大,相互挤压后会导致提综阻力很大,但又不可能全部拆掉换成线综,折叠式织机的空间小,即便换成线综也可能施展不开。
在犹豫中依然穿完了综,实际上机后被瞬间打脸,因为过大的阻力1天只推进了20厘米。马上订新的综框,增加了两片,形成了一个四综两蹑的组合,可以顺利织布了。





整经最困难的一步是卷经。对此Saori开发了一套工具,可以让这件事一个人独立完成。当少量用线时,确实是可以。但涉及到60厘米1200根线的整齐,难度指数级增加。
机智地选择拉永樂君来当助手,但我们依然重复了三次卷经,整个过程极其煎熬,心累到连任何图片和视频片段都未留下。
根本原因在于幅宽60也是卷线轴的极限,边缘的经线是没有任何制约的,一旦松弛就会掉进齿轮里,且无法顺利拯救回来。
最后将卷经范围用分筘齿固定在45厘米的宽度,挤在一起,拉直,重新梳理,第三次才卷出能用的经线轴。

三、染色
还在北京的时候,我们住在一间可以看夕阳的高层公寓里。搬家前两年,基本上没有错过任何一次的灿烂晚霞。这些精灵雀跃的色彩就像是与我的记忆共生了一样,随时会出现在眼前。
从漫天霞光中获得灵感,要染出不同层次的粉、红、橙、紫。做小样的时候随心所欲的染,颜色满意了就停手。而有一天需要复刻某种颜色时,发现就连水质都不一样了,怎么也染不出想要的粉色来。
以前几乎不用金属盐作为媒染剂,在纯碱和小苏打的世界里徘徊很久也未得到想要的粉。这次终于在谢太傅印染工艺社的小伙伴来访时,调整浓度加入了明矾,朝思暮想的粉就这样出现了。那一瞬间既激动又迷茫,若是想要获得准确的颜色,某些执念也就不存在了。




染在整个环节里算是简单的步骤,无论是丝还是苎,但是苎麻线的染后整理花了我无数个小时。从整整齐齐的苎麻坨,染色后抽出线来摊平晾干,再挽成一个个织布的小纡子,这么寥寥几句话,伴随了整个织布的过程。每次织到腰酸背痛两眼昏花时,就开始绕苎麻纡子,这是唯一不需要清醒着做的事情。

为了在Saori织机上流畅地织手工苎麻线,我还特意做了一把梭子。请邻居辛师傅帮忙刨出了外形,自己回来挖了一晚上的槽,基本上就是把能干活的梭子了。
用合适的工具做合适的事情,这是我的执念,下一阶段就着手来优化苎麻染色的流程和工具。只有一切都是轻松的、没有重复做工的协作流程才是合适的。




四、织造
当一切就绪开始织布时,经线生丝胶质重线很硬伴随的问题出现了。经纬的交织点紧密程度是与经纬线变形的难易程度相关的。当经纬线都是很硬的丝线时,打纬变得很困难,无论多用力也打不紧。
最后只能采取和织苎麻一样方式,湿织。经面刷水,纡子泡水,上加湿器。在仙气飘飘的环境里织布,像是沉浸式小剧场,也蛮惬意的。




专注色彩的交织是坐在织机前最愉悦的时光。从白晃晃的阳光逐渐西斜、洒出一地金黄,室内开始变得影影绰绰、直至昏黑。
天空开始展现它的迷人之处。浅金色的底飞出橘色飘带,随着太阳下沉,金色成为主角,橘开始变粉变紫。
织布的我像一只大鸟飞过天空,在一行行穿梭打纬间,留下穿行在霞光里的欢喜。




沉浸式织布有一天彻夜到天明,偏头向外一看,竟然有日出。顾不得疲惫的四肢,抓起相机拍下这难得的默契。

大约12米,织完了一幅霞光明灭的长卷。拍定妆照时,挂在夕阳里,风动人静,开怀无比。
最后3米的命题作文,加上了一些特殊的肌理,用棉麻丝毛四类材料分别做了四种对应特点的附加纬线效果。棉的温柔线圈,羊毛鳞片被针刺,不同状态的丝,还有坚韧可以绞经的苎麻。





夕阳西下,人与自然在风中吟唱。
就此,写完了这篇属于夏天的诗。
时隔一个多月,写回顾似乎有点云淡风轻,希望未来有一天正式量产的时候能狂欢一把。
之后也要继续探索新材料新的呈现方式了,大步走进冬天的气息里。




博主非染织专业人士,所言有不甚妥当之处,还请指正。
感谢阅读,一起探讨手工织物的魅力。
©️版权洛盏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洛盏
手织布制作人
微信公众号:染织生活
微博:@洛盏其姝
手织布体验预约
微信:weaving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