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力囚徒看到了希望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特别妙的是用现代科学——进化论和现代心理学去解释和验证看似很玄乎的佛学理念,让对佛学零研究的读者不费力就能看懂,而且十分令人信服。
几十年来,我常常挣扎在情绪中,而且找不到办法挣脱。但最近看了几本书,纷纷指向了“冥想”。尤其好的两本——《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第二座山》。看这些书的时候,我有一种这就是我多年来苦苦追寻的“终极大法”的感觉。因此,我特别沉浸在这些书中,闲得还把我对《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的理解梳理了一遍。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特别妙的是用现代科学——进化论和现代心理学去解释和验证看似很玄乎的佛学理念,让对佛学零研究的读者不费力就能看懂,而且十分令人信服。
1. 欲望是魔鬼,背后的指使是感觉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欲望,即佛教说的“贪”“嗔”“痴”。“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而感觉驱动欲望。人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欲望实现即可带来快感。吃到好吃的、性爱、取得胜利等都能带来快感,这些快感在指使我们产生这些欲望。
2. 感觉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快感和同感一定是伴随着对生物体有益或有害的过程而进化出来的主观产物,进化而来的目的或根源在于驱使生物体追寻一种,躲避另一种。”
————生物学家George Romanes
为何感觉导向欲望和痛苦则需要从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说起。
人类在进化中的核心任务是基因传播,人类求生存、觅食、求偶等各种行为都为此服务。在人类进化中,过往有利于基因传播的基因特性保留了下来,不利的基因特性则被淘汰。在这些保留下来的基因特性中,有一些是精神特性,即思想、情感和感知。
这些主导感觉的基因特性最初在人类进化中扮演着保护性的角色,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例如,在原始社会中,战胜对手、另同伴敬佩等行为带来的快感是生存和求偶所需要的,相应的失败带来了嫉妒、愠怒等感觉;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行为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再威胁生存和求偶,但这种感觉却一直在主导着我们日常的点滴行为。
可怕的是我们普通人对这个自然选择做的基因设计毫无知觉,也就无从挣脱这些感觉带来的牢笼。
3. 人类是感觉的囚徒
更过分的是,自然选择设计了无漏洞的规则来持续奴役人类。人类产生快感的规则有仨:
1) 快感会伴随目标的实现到来,因此人类会去追求带来快感的事情;
2) 快感会快速消退。如果快感不消退,那吃了一餐就不再有饥饿感,交配了一次就享受永久性的欢愉,那么人类就没有动力继续这些行为,就不能将基因大量传递下去;
3) 大脑应该更多地关注1)(快感会伴随目标的实现到来),而不是2(随后快感会迅速消退)如果更关注2),人类就会产生矛盾心理,快感终会快速消失,我还有必要去苦苦追寻么?
这三个规则使我们陷入了周而复始的不满足循环中。像极了许多科幻电影中的受奴役群体,例如《黑客帝国》中的人类或《西部世界》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再努力升级打怪临近觉醒却玩不过设计师的一个重启键。
所以说人生苦,如果要从痛苦中走出就得挣脱感觉的牢笼。
4. 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
简单地说,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地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这样,我们就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
我自己的理解是,冥想训练的是让我们在当下时刻能够意识到自己正被感觉牵着鼻子走。
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感觉牵着鼻子走?
在平常的日子里,如果脑子开小差的话,思绪就会随之而动,就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被牵着鼻子走。
心理学的“默认模式网络“的运转模式能够解释这一点。根据大脑扫描研究,大脑中的这种网络在你不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没有和人说话,没有关注自己的工作或其他任何任务,没有运动或读书或看电影——的时候被激活,它是我们对的大脑无所事事时思绪游荡的区域。
而且,研究显示,思绪游荡的时候,它通常是去过去或未来,例如思考过去发生的事情,或担忧、期盼即将发生的事情。思绪游荡的时候,大脑想到的往往不是当下的直接经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闭默认模式网络并不难,只需要集中注意力便可。例如专注玩游戏的时候你可能会暂时无视前一刻还在心心念念的女生。
而难的是,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关闭默认模式网络。比如坐在禅室里闭上眼睛时。这也是为什么要努力专注于呼吸: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
冥想能deactivate默认模式网络
我理解的是,每个人的默认模式网络活跃度应该是不同的,例如患注意力缺失症的人的活跃度可能就比较高?而冥想利用的机会点是: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度是可变化的。所以,冥想做的就是去deactivate/弱化默认模式网络。
冥想的作用在每日生活中的渗透
冥想时用心体察自己的感觉,有助于更用心地体察每日的生活,也就意味着负面感觉对我们的感觉会变弱。另一个好处是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美,鸟鸣、花开、食物都变得更美好。
而所谓的开悟看起来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过程,也是极少有人能够达到的状态。我们能够在某一些时刻得到解脱和释然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5. 如何做冥想?
利用呼吸,摆脱一点思绪游荡的状态,稳定注意力
其中一条路径是持续专注于呼吸:你最好一开始就专注于呼吸,然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尝试强化和深化这种专注,是自己越来越沉浸到呼吸中,然后这样坚持下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感觉越来越好。这就是正定冥想。
其实,专注的对象不一定要是呼吸。利用正定冥想稳定注意力,就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心中所念的事务上——通常是内心发生的事情,比如情绪或体感,也可以关注外界事物,如声音。
书中说到,专注带来的不只是宁静,如果能够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专注还可以带来极为强烈的极了和狂喜的感觉(这是不是就是心流呢?)。
理解了“无我“,正是使你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
这部分理解起来就很难,正如书中引用大师的话:“要理解无我,你就要冥想“,如果你想单纯通过理性来理解其内涵,你的脑袋会爆炸的。
“无我“体验需要通过大量冥想训练习得。书中对该体验的描写像是灵魂出窍一般——一种在物质世界是你身体一部分的感受突然在空间感知上脱离了你的身体,而你又能近距离地看到、体会到这种感受,但却好不受制于这种感受,即书中所谓的”无痛的痛感“。作者说,在所有佛教徒眼中,认为有“自我“,是生出苦难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只有当你占有牙齿,牙痛才会伤到你。
换一个角度的说明会比较好理解一些:摒弃“自我“的一两个部分,其关键在于将观察行为于评价行为分开。我还会体验到焦虑,但是不在评价它的好坏。从进化论角度解释:感觉由自然选择设计,代表我们对食物的评加和评估,自然选择”想要“你对某事物的体验或好或坏。为了摆脱自然选择的操纵,佛陀认为,越少评价——包括你自己头脑中的内容——就越能清晰地看待它们,就越少被误导。
不要抑制欲望,使用技巧RAIN,通过“不去喂养欲望“让欲望自己走开
RAIN:首先,你辨识“Recognize“出感觉。然后,你”Accept“这种感觉(而不是尝试去驱赶它)。之后,你审视(Investigate)这种感觉及其与你身体的关系。最后,N代表不认同(Nonidentification),或者说不执(Nonattachment).
以戒烟为例。不用抑制抽烟的欲望。电商一支烟,你只需平静地审视这种感觉。身体的哪一部分感受到了这种欲望?这种欲望的质感是怎样的?你审视的时间越长,那种欲望就越不像你的一部分。感觉对你的控制放松了,如果放松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不再属于你。
摒弃事物的内涵,理解“无相“
大脑试验显示,我们的大脑会尝试将最模糊的模型转化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喜欢编造故事,论述事物的真实面目,阐释其深层的意义,无论是对人、对事、对声音、对图案。举个例子,人们愿意花高价购买乔丹穿过的球衣,就是赋予了这就球衣意义,而其实球衣本是空的,并没有意义。
这些事物是令人愉悦的或者不悦的都是人赋予的。而感觉其实就是评价,是悦耳的声音或是尖锐的声音。
正念冥想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接纳你所面对的现实。做起来很难,理论上可以这么解释:直面刺耳的声音,劲儿审视这种刺耳的声音。你会注意到这些噪声引起的不适感。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出现厌烦甚至憎恶?这种感觉的质地如何?你越是深入地审视,就越能接纳这种感觉,负面能量就会越多地散去。
基本归因错误在误导我们对人事物的评价
我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影响,高估性格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犯人和牧师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然而心理学家说:“牧师和犯人几乎不会面临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挑战。相反,他们由自己或受他人安排,身处不同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造成了牧师有牧师应有的模样、行为、感觉和思考方式,犯人有犯人应有的模样、行为、感觉和思考方式。”
© 本文版权归 LiuTiaoti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