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配怀念梅艳芳?
这个时代不配怀念梅艳芳。
可能再往下细化,是这个非黑即白、党同伐异的时代,这个推崇极端利己的时代,不配怀念梅艳芳。
在部门内的98后里做了个完全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年轻人对张国荣还有点滤镜,但对梅艳芳大多概念模糊,甚至并不关心。
大胆说一个我早就得出的偏论:
虽然同是一代巨星,但张国荣是超越时代的。
他的舞台,他的电影,他的思想,他这个人,放到今天看依然是绝对先锋。
而梅姐,某种意义上,是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人。

讲个故事吧,一个只会发生在过去的香港的故事。
有个叫罗君左的演员,TVB的金牌配角,大家应该都脸熟:
罗君左认识梅艳芳时,梅艳芳还不是梅姐,只是走穴跑场子的小梅。
小梅是酒吧驻唱的小歌手,比她大四岁的罗君左是酒吧客人。
就这么认识了,一大帮朋友吆喝着去喝酒吃饭,喝着喝着,罗君左和隔壁桌吵了起来。
对方是港片里的配枪阿sir,横得要拔枪,小梅想都没想,径直挡在罗君左身前。
不见半点惧色,大声冲拿枪的人理论,成功击退对方。
罗君左看呆了——原来武侠片里的女侠真的存在啊!
没多久,小梅参加选秀比赛,拿下冠军,签约大公司,发概念专辑,唱爆款剧OST。
结识刘培基,香港头牌设计师,帮她从头到脚包装一番。
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再没有那个父亲出海一去不归,跟着妈妈姐姐,四处卖唱谋生的穷丫头。
再没有那个被同学排挤,斜眼相看的“不正经小歌女”。
再没有那个学历只有中学二年级的,早早入社会打拼的没文化小青年。

只有顶级大明星。谈笑有名流,往来无素人。
梅艳芳拍戏不多,不算全职演员,但到了80年代末,片酬比林青霞、张曼玉……比所有女明星,和大多数男明星都高。
单片能拿到100万港币。
再看罗君左,快30岁时,母亲重病住在私立医院里,罗君左全部积蓄加起来只有一万两千块。
那可是1987年,香港经济腾飞的时代,人均收入追平英国,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全民考证考学位,全员炒股炒期货,房价也还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整座城市都在蠢蠢欲动,人人都揣着跃升阶级的希望。
还有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钟楚红……满屏数不尽的绝色大美人,和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一样,让人目眩神迷。 可繁华永远是少数人的,罗君左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甚至还不如普通人。 娱乐圈里的卑微打工人,只是珠光宝气背后的一个阴影。 按照一般人的习惯,相识于微时的好友,阶层拉开以后,一定会渐行渐远。 一个没利用价值,一个想抱大腿排不上号。 或者不想抱,朋友混越好,越要远远地走开,不想被说沾光。自尊心背后还是自卑,更刻薄地说,一定会嫉妒。 就算没这些弯弯绕,也会因为圈子越拉越远,很快断了联络。 可梅姐不是一般人。 她主动给罗打电话,开门见山: “缺钱吗?” “不缺,不缺。” “没事,有我在,我给你撑着。” 过了几天,梅艳芳去日本出差去了,她大徒弟草蜢受托找到罗君左,递给他一张支票。 罗君左打开一看,金额那栏是空白的。意思是,需要多少,你就拿多少。 罗君左没有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他如果是那种人,估计梅艳芳也不会拿他当朋友。 梅姐又不傻。罗君左写下:3700元。 抱歉图没截好,此处是梅艳芳去世后,TVB的缅怀节目上,罗君左回忆梅姐 现在盘点梅艳芳的一屋老友记,盘点的都是张国荣、成龙、刘德华、张学友、谭咏麟、杨紫琼,等等等等和她一样的巨星天团。 很少人想到还有一个罗君左。 看一个人值不值得交,不是看TA会不会在利益圈子里长袖善舞,是要看TA对低位者的态度。 内娱很难见到这种情形。 只有大导演拍了烂片,不肯承认。大半个娱乐圈出来抱团说“我喜欢”,怪观众不懂欣赏。 或者某个顶流过生日,又是那大半个娱乐圈集体贺寿,上演友情岁月。等顶流变下流,再来一起来出“闭门谢客”。 内娱也没有梅艳芳这样的侠女。 内娱的大姐大,跟大哥大没两样,都会在酒局上逼人喝酒,对方不想喝,就撂下话来:你想好了,这可是北京。 内意思是,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那就别想上我的码头,可整个这一片都是我的码头。 而梅艳芳是替女演员挡酒。 一身江湖豪杰气,是香港精神的极致体现。 我以前写过香港人守望相助的精神是怎么来的: 梅艳芳出生的60年代,战后婴儿潮一代还没长大,后来被津津乐道的本土文化还没扎下根来。 彼时还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是中转站,是避难所。人们总期待像无线电里唱的“雨过天晴,又向他方跑”。 代表旧日派头的上海人聚居区里,听的都是“自家粮食自家找,自家房屋自家造”,其实也是一砖一瓦从头来过的意思。 更多的是梅艳芳家里那样,穷苦人家,漂泊到香港,为吃口安乐饭。他们天然是同病相怜,自然少不了同舟共济。 梅艳芳去世前一年,《东周刊》发了刘嘉玲绑架被虐裸照,梅姐带着整个香港演艺人协会游行抗议。 刘嘉玲本人到了抗议现场,车门打开,第一个握住她的手,把她牵下车来的,是梅艳芳。 游行中,梅艳芳一直站在刘嘉玲身边,慷慨陈词:天地不容!这些刊发照片的人,在挑战香港法律,挑战道德良心! 在场的那些老港星们,大多跟梅姐一样,学历不高,没念过多少书。都是靠自己赤手空拳瞎打拼的穷小子、穷丫头。 也许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对梅艳芳最多的评价,都是说她女中豪杰,敢作敢当,有情有义。 圈里人尊称一声梅姐,不是因为她势力大,人脉广,会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而是真的尊重这个人。 王晶到现在提起他们香港电影圈,还总是一脸骄傲地说:我们非常团结。 没有人拍了或者演了烂片,就怪观众垃圾,网暴,没水准。 港圈是反过来的,电影不好看,观众会直接站起来骂,哪个导演拍的,叫他出来,打死他! 梅姐也不会把自己当人上人,她始终只当自己是个艺人而已。 在宣告自己患病的发布会上承诺媒体和观众: “你们放心,我是个专业的艺人,只要我出现在你们面前,你们就会一个精神奕奕的梅艳芳。” 这又是我写过好几次的,港圈有内娱没有的专业精神。 梅姐说到做到,生前最后一次采访,人已经瘦到脱相,略微发抖,口齿含糊,依然昂着头,瞪大眼睛,面带笑容看着镜头说:等着我康复回来。 关于梅姐的侠义事太多了,我只是随便挑几件,就写出这么一大篇来。 当初宣布《梅艳芳》定档时,我就在想,在今天写梅艳芳,最好的标题一定是: “梅艳芳不需要男主角”;或者“她不嫁豪门,但把所有男人都踩在脚下”之类的。 我知道这样写,大家看着会很爽,很燃,一定不会有人骂我,还会夸我三观真正。 但我过不去自己这关。我最多只能取个笨标题咋呼两句,但我不能为了迎合流量,歪曲梅艳芳的原意。 她从来不是现在的年轻女孩幻想投射的那种“独立大女主”。 她是属于旧时代的女侠客。 行的都是中国人最朴素的道德感——就是哪怕口袋里没有半毛钱,也照样要路见不平、挺身而出。 那个时代过去了,哪怕在香港,也再不会出现第二个梅艳芳。 尖沙咀的星光大道上,梅艳芳和李小龙的铜像并肩而立,刘德华为她手书:香港的女儿。 既是向她本人致敬,大概也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缅怀。 不过那种拉帮结派、拜高踩低的大姐大、大哥大们,倒是随处可见。可能还会一代传一代,世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