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众生的前提是要能先视众生之恶如平常
有些修行人(比如我自己)很难过的一道关卡是明知道别人是错的,却还能平静柔和慈悲地与别人相处。学佛之后因为比一般人更懂得是非善恶,会更敏锐地看到别人的缺点过失,这时如果不具备正确处理的能力,就会陷入极大的困境,比如我们吃素,就会发现无法跟肉食者相处,我们不喝酒抽烟,就会无法跟喝酒抽烟的人相处,到最后,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相处,因为父母也是满身缺点错误的凡夫,即使是寺庙的出家师父,我们仍然觉得无法相处,因为出家师父的言行不一定合乎我们所知的「标准」,造成这种绝境的原因是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是恶行就不应该纵容。而实际上,只要稍微用脚指头想想,也该知道这种见解的问题所在。就假设我们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大圣人大菩萨吧,请问你为什么要来这个世间?既然是大圣人大菩萨,那毫无疑问是为了普度众生。既然你已经知道世上都是一些凡夫众生,都是需要度化的,那么你该如何对待?如果凡是有恶行的人都不该纵容,那么佛菩萨何必度众生呢?直接让众生自作自受好了,这样才叫不纵恶嘛。可见,度众生的前提就是要先包容众生已成事实的恶,顽固不化的恶,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思我们能做些什么去渐渐减轻和消除这些恶。不要以为激烈的对抗就能灭众生的恶,因为众生的心本就浮躁混乱,激烈的对抗只能加重他们的混乱和绝望,这样他们将更没有能力领悟自身的善恶问题。很明显的,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要以平静柔和慈悲的心态去逐步引导众生,这也是一切高僧大德为我们示范的一贯形象。当初窥基大师要求带着一车美酒一车美女一车鱼肉才同意出家,玄奘大师如果以善恶为标准来处理,就算因为修养好而不痛骂他无耻,至少也会嗤之以鼻吧,怎么可能收他为爱徒呢,可是玄奘大师欣然答应了他的无耻要求,这种能深刻了解众生根性的能力我等固然是不敢企及,但足以用来证明,对待众生,绝不是揪着他们的恶不放,而是要视其恶如平常,因势利导,逐步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