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6《崩溃》
《崩溃》是看过戴蒙德的第二本书,看过《枪炮、病菌与钢铁》后很上头,找来了这本。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是全书探讨的主体。通过过去失败的社会案例和现代社会存在的挑战,讲人与社会、环境的息息相关。尤其是新冠持续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敏感。
过去存在的文明中,每一个社会群落都受到马尔萨斯陷阱——技术进步带来的短暂收入提升最终一定会被人口增加所抵消——的桎梏。在这桎梏中,影响最突出的便是土地,尤其是养活人口的农业生产用地。不同的社会在获取农业用地和提高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或不可逆转的破坏。部分社会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带来了社会最后的崩溃。在第二部分,过去的社会——复活节岛的薄暮讲得尤为清晰。
复活节岛,由荷兰人雅克布罗泽维恩于1722年4月5日的复活节发现。它完全由三座相邻的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早在荷兰人到来之前,波利尼西亚人已在岛上生活了近800年,并发展出了当地特有的文明。从全岛郁郁葱葱到不毛之地,从5000-8000人的社群到十多人的凄凉,从三四个酋长部落文明到食人的野蛮。复活节岛经历了波利尼西亚人创造的繁荣、带来的厄运,最后走向了奔溃(书里对这一过程说得有板有眼,相当精彩)。对摩艾无节制的追求,成了复活节岛消失后的见证——摩艾、阿胡、普卡奥的建造运输对现代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个巨大的工程(摩艾最高达到了32英尺、阿胡重约9000吨),对过去的社会更是不可想象。

发展与效率并不是绝对的优先,作者写《崩溃》更多的是预见,其中关于部分社会(如: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的成功案例,对现代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同时戴蒙德也强调,人为的破坏是否全然决定了社会的崩溃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每个社会不同的命运,跟地址周期也许也有更大的关系?
在一篇《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要参与碳排放交易这个游戏》中,对环境大的角度更应该纳入对环境的持续关注中。而不是简单的某一种认识裹挟。例如,全球变暖,与碳排放的认识。从微观、宏观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避免崩溃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