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收割名校offer,这些野路子也许适合你……

大家好,我是皇叔。
这段时间,皇叔几乎是闭关造「网」度过的,目前也勉强可以拿得出手了。皇叔也以独立的心态开始重新做事,孔老说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但总有些时候,交淡如水,方适。
接下来,皇叔即将开始按部就班地拍摄机构或工作室的VR素材,想来也有半年的时间没有去过郭老师的工作室,没错就是那位帅帅的郭老师,于是约了郭老师到工作室去拍。
工作室还是和以往一样,桌上摆满了学生的各种用具、颜料和材料。郭老师便说,现在正是每年的申请季,老师学生都忙于申请,不如等到快结束时来个大扫除。当然,能帮学生申请到名校offer,是重中之重。
拿到名校的offer,是每一位想留学的学生的最终夙愿。皇叔有幸从一位白学姐那里,了解过她拿到3+offer的故事。
白学姐本科在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就读,硕士毕业于英国伦艺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插画方向,曾经拿到圣马丁纯艺与平面设计的双offer。
今天先不细聊白学姐的故事,单以她的经历来说说如何拿到名校offer这回事,当然申请之道并非唯一,白学姐的申请思路仅供有相似背景或基础的同学参考。
发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些同学学美术是从初一开始学,而有些人则是从高一才开始学,其实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明确未来的方向。
对于英国本国学生来说,他们要上两年高中a-level,到了foundation阶段,什么专业都可能学到,不论是去圣马丁还是去LSF,什么都可以学到,然后再定自己未来大一的方向。在外国的课程当中,会让你提前知道自己到底以后兴趣是做什么。
白学姐从四年级就开始学习素描色彩了,很早就接触了艺术教育,当时梦想着成为一名画家。她也特别喜欢电影美术,又想学舞美,于是就去考了电影学院,要知道她们学校是保送清美的,但她却没有选择去清美或央美,而是决意要去北电或中戏。
可在白学姐上大学以后,感觉自己跟影视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契合,于是又打算学设计,想当一名designer,最终决定出国留学。
从最开始想做一名艺术家,到最后成为了一名插画师,白学姐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打磨。
从她的经历来看,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到底是做游戏还是平面,还是做产品设计,你可以提前在12岁到16岁的这个阶段,想一想自己未来到底做什么。比如你在初一或者高一画画的时候,包括你平时看电视看杂志的时候。
如果你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那么从你开始考虑走艺术生这条路开始,你要多听一听艺术老师,或者网络上一些艺术类UP主讲解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可以了解到专业划分,探寻自己的兴趣点在什么方向。
我们知道设计师也分很多领域,比如时尚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尽量避免自己走弯路,这样高三毕业之后直接读本科,大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从事工作。

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在两年前,白学姐遇到一个周同学,他当时刚满18岁,雅思6分,已经达到英国本科的入学要求了。周同学对她说想去圣马丁学习,可他不知道自己学插画还是平面还是交互,自己不确定选择什么方向。
其实周同学进入高三之后,就没有再待在学校里学习文化课,而是直接来到北京在白学姐这里报了作品集的课程。
我们都知道作品集一般包含四五个项目,周同学的基础并不是太差,于是白学姐在起初阶段便让他开始接触书籍、字体、插画与绘本四个方向,除此之外还推荐了不少的workshop让他做,比如参与白学姐的小插画、小绘本项目。通过每一周带他一个小的项目,让他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特点。
由于周同学本身不是艺术生,而且对艺术并不是很感兴趣。这种情况下,白学姐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带他出去,去南锣,去后海,去今日美术馆等等地方去看各种各样的艺术展,不断地带他接触艺术,感受艺术氛围,培养审美。
艺术生并不能单靠天天在屋里用电脑或者材料去做作品,而是需要出门开阔眼界,寻找灵感。对于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来说,concept与inspiration都极其重要,尤其考伦艺的学生同时也会考虑美国。
因此在前期,启蒙高一高二这类学生的时候,兴趣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上来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地做project。

如何做专业递进?
皇叔白学姐担任作品集导师的经历来给大家说一下专业如何递进上升的。
比如说本科学平面专业,在国内叫做视觉传达,在英国叫Graphic Design,在美国叫Communication Design,那么研究生就可以去学Communication Design或Interaction Design。
如果你在本科阶段做过VI这类设计,到研究生你就可以去做交互的东西。或者本科你学的室内设计,在研究生阶段你就可以去学一些景观设计,这样一来你还把建筑的基础学到手了。
如果本科你学的染织,那么研究生专业可以去学女装。反过来如果本科你学的女装专业,那研究生你可以去学一些服装管理,因为多数学女装的同学是为了未来自己创立品牌,那么当然要知道品牌是怎么营销的,而不是只做设计师。
再比如,在本科阶段你学设计专业,那么研究生建议可以学一下市场营销,这样就等于学全学通了。
白学姐自己就并不只做设计,她有自己的品牌与LOGO,自己画自己的插画,还担任作品集老师。她与机构和国际高中合作,教授自己的艺术课程,可以说她把艺术多个门类都串通了在一起。
归根结底,是白学姐从小学的东西比较多,触类旁通,一直不停地拓展跨越本专业的领域。
什么学生更受青睐?
在圣马丁,无论你学平面还是插画还是产品交互,学院会一直向学生强调「你们是未来的设计师」这种理念。
学生在上学第一天参加开学讲座时,老师会和同学们说,「你们未来不一样,你们未来将会成为非常著名的独立设计师,你们是Special Designer。」
在国内,很多学生普遍会认为学美术做平面可能就是做一名美工修修图,但是国外与此不同,学生毕业出来找工作,不仅仅需要向老板证明「who are you」你自己是谁?你设计过哪些作品,并且完全可以自己递交一个全套的方案。
白学姐在高一开始就很注重个人IP的成长,一直沿用个人品牌到现在,她曾说自己「恨不得出去撸个串都想在墙上签上自己的IP名字」。她有自己的slogan,有自己的标语。有自己的履历,她的品牌意识非常强,这种特质也是名校们看好的一项。白学姐也得益于自己一整套的IP品牌内容,轻易收取两枚名校offer。
皇叔也建议学平面、交互或者产品的学生,最好也要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大家都知道做珠宝或做女装的人,最后基本都是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比如大家熟知的迪奥。当然学习建筑的学生,也可以考虑成立自己的品牌。
什么性格适合什么专业?
什么性格必须学什么专业,并没有定论。
大家习惯上都认为,理科生可能不善言辞,因此更适合去学土木工厂,学建筑,以为学产品的一般以男生居多。反之,学平面的学插画的学女装或珠宝的,一般女生多一些。
但实际上在圣马丁,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你要是找帅哥找直男,你就去平面设计专业,因为这门专业里的直男和帅哥多。反而学习女装的人里面,gay比较多,直男比较少。
如果非要和星座联系起来聊,似乎也能看出一点关联。比如很多表演很牛的人,多数人是狮子座,因为狮子座的人比较善于表现自己。那么搞艺术的人有很多是金牛座或天秤座。金牛座对自己要求很高,而天秤座才赋较高。
在实际的学习当中,作品集老师们基本都会给学生先上一些workshop,涵盖四五个小项目,比方说把平面或插画或交互或产品穿插起来,通过这些项目找到学生的善于的主体的专业方向。
有的学生本身想学平面,但学着学着又喜欢上拍摄。有的学生原本的作品集做到一半,改变主意想去学习电影,最后提交作品集的时候申请了导演专业,毕业之后果真是导演的好苗子。

积累最能帮助你的多维资源
皇叔从白学姐那里了解到,她从小便开始了资源的积累,从学绘画开始一直硕士毕业到现在,包括自己的专业积累,以及同学老师朋友的人脉资源积累。
白学姐在电影学院就读,与老师同学关系都很好,在大学时期就有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后来出国到英国留学,进入UAL进修,伦艺共有六所学院。在圣马丁里,白学姐跟她的老师乃至整个学院的主管老师关系相处都很融洽。加之插画这个小专业里中国学生很少,白学姐每年都会向学院老师推荐优秀的学弟学妹,为学生写推荐信。
毕业之后,白学姐本身的开朗性格也吸引了身边很多正能量的人和自己成为朋友,慢慢的开始有朋友向她推荐合作人脉,签约杂志,加插画项目,与茶吧合作推视觉形象,甚至还有夜店老板主动合作。
即使在校期间,同学们也可以参加一些快闪店的售卖活动,把自己的创意作品呈现出来给更多人看。这些都是通过一步步的积累而来。
假如你也立志要做一名设计师或艺术家,那么从一开始就要注重资源的积累与整合,这将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可靠更有力的支持。

打造自己的绝对优势
在作品集创作阶段,第一步就是「Brainstorm」,即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头脑风暴。
第二步是「Concept」,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有概念,尤其考伦艺或罗德岛的学生。举例来说,McQueen走黑系路线,DIOR走彩色系列,你要对这个风格有概念。
第三步就开始手工制作,接着是你的idea,你的灵感。再下一步是调研与实验,作品集要有调研与实验过程的支撑。还有idea development,你的灵感递进。
再往下是建模或拍摄,学服装的要立裁,制成衣,做完之后是拍摄和作品集的排版。

出国留学做作品集这个阶段,过程是很严谨的,完成一步接一步的系列动作,才是作品集的完整过程。这些过程达到了,一般能轻松拿到大学的offer。
说到这里强调一点,在机构里学做作品集的同学都知道,老师经常跟你们强调concept,还有research和sketchbook,也就是调研与灵感本,以及你的idea,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
关于白学姐的故事,皇叔还整理中,因为手里还有几位很优秀的老师的访谈稿在校稿中。这些老师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着丰富多彩的阅历与成绩,相信未来的某天,会让大家更近距离的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