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闽南語的本字
(一)
殺家禽,宰牲畜,所用動詞有別,故說殺雞宰牛。閩南話則無論雞鴨牛羊,皆說作「tái」(台)。常人不知「tái」的本字,若要呈於書面,就以「殺」、「宰」或「刣」代替。其實這三字都是字義相近的訓讀,並非「tái」的本字。
tái的本字大概是「治」。 在《说文解字》中,治字「从水、台声」,與胎、殆同音。《左傳·文公六年·杜預注》訓治為理,當為本義。樂府詩《華山畿》有:「開門枕水渚,三刀治一魚。」此處的「治魚」,中古發音相當於閩南口語中的tái魚。「治」字又有治理的意思,如「治大國如烹小鮮」,治魚與治國皆有賴於理,故可引申使用。可見tái的發音源遠流長,在古時亦有對應的本字,但後世人口遷徙混雜,行文又蒙蔽於治理之「治」(zhì),遂使言文分離,徒留發音,不明本字。
(二)
小時食過一種薯片,叫作「上好佳」。這個名字取得真是妙,我猜想它是受閩南語「最好吃」的諧音xiong(上) he(好) jia(佳)的啟發。閩南話有xiong tua(太大)、xiong ling(太冷),以xiong / siun 表示「太過」的意思。xiong有人寫作「上」,有人寫作「尚」,但從聲、韻、調及語意判斷,它的本字應為「傷」。
孔子點評《关雎》,稱其「哀而不傷」。這句話含有不要過分悲痛的意思。傷有損耗、毀壞、悲傷等義,蓋有違中道,偏離事物的中間狀態,即可謂之傷。可考的還有杜甫詩《曲江》的頷聯: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以「欲盡」對「傷多」,可見「傷」在中古可作為副詞使用。同為唐代的齐己有《野鸭》诗:「长生缘甚瘦,近死为傷肥」,以「甚」對「傷」,字義顯明,皆有「太過」的意思。較近的有明代《朱子語類》十九卷:「今人讀書傷快,需是熟方得」。朱熹說,現在的人讀書太快了(傷快),若要有所得,應以慢讀、熟讀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