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1
国庆时我跟着女朋友回了一趟她家。从武汉坐高铁到南昌,再转到高安。大概三个小时,和长沙相比直线距离相差无几,但更费时一些。在那里,我见到了她口中“大家族的一部分”。三代人,聚餐时坐了六个包房。
第一次见面,按高安的规矩,我要挨个敬酒。于是假装豪情,与她或亲或疏的亲戚们喝了个遍。一口一杯,最后我一个人干下一瓶红的,五瓶啤的,喝到上瘾了还想一直喝。看他们表情,我应该完美满足了他们对山东人的想象。尽管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场表演。我着实不善说话,只能是“一切都在酒里了”。
这也是有趣的初体验。我的家族从未有超过十人共聚一堂的机会。记得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新疆,一桌坐了九个:我们家,爷爷奶奶,小姑一家,还有大姑。大姑父正和她闹离婚,而继子从山东某处刑满释放后,这么多年依然杳无音讯。
那顿饭吃的沉默而客气。我们聊了聊新疆和山东夏天的差异。他们感慨,物流发展太快,好瓜都卖去了口内,导致新疆这边儿吃不到好瓜。没有共同语言而强行找话题,就会导致某些句子重复出现。我不清楚这是想强调自己的观点,还是拖延聊天的时长。但我能察觉到的是,长年分居中国同一纬度的最西与最东,让血缘被地缘打败了。
在女朋友的这些亲戚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位嫂子。她不是第一个对我表示善意的,但她是第一个邀请我出去玩——去看一场电影的人。
在高安这样一个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县城(几十万是听他们说,我没有核实),人们的娱乐方式极为有限——这里甚至没有出租车公司,因为骑电动车可以在二十分钟内到达高安的任意一个地点——因此,在我的理解中,在高安,去看电影就是时髦的、适合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了。当然,得益于互联网和流行文化,剧本杀也把触角伸向了这里,但毕竟不够普遍。
这个嫂子比我略小,27岁,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现在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当时在听到这里时,我对看电影一事,有了让我觉得能自洽的解答——她毕竟是读了书的,与坐着聊八卦、下象棋等方式相比,看电影更会被我这个从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来的女婿接受和喜欢——她另一个在比亚迪工厂里的弟弟一直有意无意地和我强调,在高安生活多好,“这里什么都有”。
我感受到了某种城市之间的参差。我并非怀着某种所谓的“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的优越感”而来,但却因此感受到隐约的敌意。城市之间的差别,本质上在于信息的壁垒,大城市总是先获得、先体验、先消费,而小城市总会慢一步,然后再慢一步,以至于人的惰性很容易让其放弃思考,最后变成盲目地跟风。利用信息差牟利也不是什么新闻,股市便是如此。
但我在知道嫂子是语文老师时,还是对她抱有期待的。她是读了书的,工作也会要求她读书,她或许可以更用一种更平等的方式思考人与人间的关系,更自我,或许能给我一点儿不一样的答案。
但是我的女朋友告诉我,在高安,小学语文老师都是中专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分配的,她们没读过什么书,“很多也做过鸡”。
而这位嫂子,在进一步得知她的经历后,我心里又有了一种悲悯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