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译日本古典”简体版序言
“林文月译日本古典”收入著名翻译家、作家林文月先生所译五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包括《枕草子》《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十三夜》,其中《枕草子》将于近期出版。此文为林译日本古典简体版序言。

文 | 林文月
翻译的目的,简单说,是把一种语文转换成另一种语文。懂得两种或两种以上语文的人,时则会有需要为自己,或为别人做这种“翻译”的工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上海虹口江湾路的我,作为台湾人法律上是日本公民,而闸北虹口一带当时为日本租界,所以到了上学年龄,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国民学校读书。那所日本人设立的学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余都是日本孩子。说实在的,我们当时还以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只是家里有些生活习惯和别的同学们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启蒙教育是日本语文。我读日本书,也用日本语文思想,或表达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投降,中国胜利,我们台湾人的身份由日本籍变成了中国籍。次年,我们举家由上海乘船回到台湾。台湾是我们的故乡,却是一个陌生的故乡。
在陌生的故乡,我们开始了新生活。我听不太懂台湾话,而且在推行“国语”的环境之下,校内是禁止使用日语的。老师用闽南语解释“国语”。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突然需要适应两种新语文。如今回想起来,大概我的翻译经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的脑中经常需要把中国语文翻译成日本语文。这样的习惯,使我在读大学和研究所的时期,能够驾轻就熟地为台北东方出版社的两套少年读物——“世界名人传记”和“世界文学名著”——译成了五本书。那些书都是经由日本人改写为适合少年阅读的文体,所以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和困难。

任职大学之后,教学与研究成为生活的主轴,除了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汉学研究论著之外,不再有空闲执译笔了。至于再度促使我提笔从事翻译工作,实缘起应邀参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笔会主办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依大会规定,参加者需提出一篇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论文。我以日文书成《桐壺と長恨歌》提出发表。其后,我将日文的论文自译为中文——《〈源氏物语〉桐壶与长恨歌》,在台湾大学《中外文学月刊》刊载,同时为了读者便利而试译了《源氏物语》首帖“桐壶”,附录于论文之后,那篇日本中世纪文学深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中文的读者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产生莫大的好奇与期待,通过杂志的编辑部鼓励我继续译介全书。我在没有十分把握之下,答应下来,开始了逐月在《中外文学》刊载的长期翻译工作。费时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译竟了百万言的《源氏物语》全书。
那五六年的时间里,我教书、做研究,又翻译,过着与时间竞走的生活,十分辛劳,却也感觉非常充实。翻译遂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选择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为自己翻译的对象,是基于两个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从中世纪以来深受我国隋唐文化影响,而且日本人早已有系统地译介了中国的重要著作;相较之下,我们对日本的文学作品则相当冷漠。虽然近二十余年来逐渐有人译出日本文学,但以近、现代作品为主,古典文学的译介仍嫌不够。再者,我个人具备日本语文根底,其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或可在这一方面略尽绵薄之力,弥补我们所当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来,自我惕励,断续译出了《源氏物语》(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记》(一九九二)、《伊势物语》(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名著,以及十九世纪明治时代的樋口一叶短篇小说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以上五本书,前四本的著成年代都在千年以上,最后一本也在一百多年前。每一个国家的语文都会随时间而有所变化。现在的日本人阅读古人的这些文学作品,多数会觉得很困难,所以自与谢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以降,已经有多种现代日语译的《源氏物语》等书出版了。
我的中译本诸书,虽然采取白话文,但是仍有许多地方非译文本身所能传达清楚,或者表现原文的巧妙之处,则不得不借助些注释。注释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原著里引用日本的古老诗歌或隐喻,乃至于唐代以前的中国古诗文,因此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觉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亲近动人。
《源氏物语》《枕草子》《伊势物语》《十三夜》以简体字横排出版。容我在此感谢南京译林出版社所有帮助我促成此事的各位。
林文月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枕草子》作、译者简介】
清少纳言,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日本随笔文学开创者。本名不详。正历四年(993)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皇后定子,因才思敏捷、善作和歌、熟知汉文而受宠信。代表作《枕草子》是日本第一部随笔作品集,另有和歌集《清少纳言集》传世。
其中《枕草子》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日本随笔文学滥觞之作。清少纳言曾入宫侍奉当时一条天皇皇后定子,她将自己在宫中生活诸方面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成就了《枕草子》。该书由三百余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构成,按照形式和内容,大致分为列举、随想、日记回忆三类。题材方面极为广泛,包括四季节令、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身边琐物以及宫中礼仪人事、男女情感、个人好恶,等等。
林文月,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台湾彰化县人。1952年入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代表作有散文集《读中文系的人》《饮膳札记》等,论著《中古文学论丛》等,译著《源氏物语》等。作品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
【文摘、试读】
一 春曙为最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