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下)小王和小宋丨武当笔记04
白天,我、小王和小宋在各自的岗位工作,吃饭时候我们又碰到了一起。小王说,他那个岗位相对清闲,就是坐在下山出口给游人指路。他说,年轻人和小朋友在迷路的时候一般会主动看路牌,对于写着“禁止通行”的地方大多服从指示牌的引导。但总会有些人不听劝阻,明知不能通行,也还要挑战一下,并辩解几句诸如“我上去看看怎么了”这样的话。
对于实在拦不住的游客小王也不勉强,因为即便游客闯过了他这一关,后面还有卖纪念品和给游客拍照的工作人员拦截。所以他搬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偶尔起身打扫一下垃圾,劝阻抽烟的游客。
和他一起值班的还有另一位耳背的老道长。老道长每天拄着拐杖颤巍巍走过来,从隔壁的“墨宝斋”里搬出一把椅子,放到太阳能晒到的地方,然后坐下,拉着小王聊天。聊什么呢?小王说,老道长让他猜谜语。有时候一个谜语要猜好半天,等他终于想到了答案,可老道长耳背啊,又听不清他说啥。所以俩人只言片语就能聊好久。
这么聊天好累啊。但小王说,如果他一直不说话,老道长就拉他衣服,拽袖子,催他继续聊下去。

闲了好几天的小王跑上山顶找我玩。看着金殿附近的人来人往,听我历数这几天的所见所闻,他深表同情。碰巧有个年轻妈妈纵容自己熊孩子乱扔垃圾。于是他走上去,对正在虔诚叩拜的年轻妈妈说,您今天在庙里烧香拜神积累的功德可能还不够抵消你家孩子在此造的业。一句话把她吓住了。后来整个下午这位妈妈都在抢着帮我们打扫卫生。
我觉得这也是个办法。
不过后来有的师傅和我说,对普通游客来说,这样吓唬一下是可以的;而对很多敏感的香客,就要格外慎重。他们很介意听到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在初一、十五和各类节日里,会认为受到了某种诅咒,发起飙来很可怕。
……
小宋可就没这么轻松了。他负责在小道场扫地嘛。小道场是太和宫内外唯一供香客烧香的地方。虽然道观内还有至少两个小香炉,但出于防火考虑,平时基本不用。所以小道场的香炉每天都热闹非凡。这两个香炉,每个都像一间屋子大小,深数米,烧香的人不用把香烛拆散、一根一根插进去,而是要整包扔进香炉里。香客多的时候,香炉附近烟雾缭绕,虽然扫地的师傅戴着一次性口罩,但不免被呛得睁不开眼。
但这种烧香方式让很多人感觉缺乏仪式感,所以总会有人不听劝阻,坚持把香烛的包装拆开。由于山顶风大,包装纸很容易被吹得到处都是。甚至有时候点燃的黄表纸也会从炉子里飞出来,带着火光到处飘荡。
所以除了扫垃圾,小宋还得负责在烟雾中把这些包装纸追回来。但他性格欢脱,并不以此为异,开开心心扫完地,又连蹿带蹦跑上山顶找我聊天。他看到财神殿旁边可以求签,就去求了一只。签房的道长没有拒绝他,但淡淡说了句:你啊,可比我们刚来的时候大胆多了。听到这个,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求签的我赶紧走开继续扫地。
他俩来找我玩的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有人帮我搬东西了。每次我拎着大包小包的水果、馒头下山都累得呼哧带喘,而他俩上来的话,就能分担不少。
但是怎么会有那么多需要搬运的东西呢?都是游客和香客带上来的呗……
其中大部分是供品。很多香客会带来自家蒸的供馍(馒头)、水果(每天都有好多)、香油(用来还愿)、各种小零食(和水果一起摆在供桌上),赶上神仙过生日,还有香客带着鲜花和生日蛋糕上来。让我不太能理解的是有人带酒肉上来拜神。作为回族,在我的认识里,带禁忌食物去清真寺的行为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既然斋堂不能吃荤,那么带酒肉去拜神会不会也是某种亵渎呢?但似乎道长和工人师傅们都没有这种忌讳。他们说,这是香客的一片诚心啊,总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况且出家人不吃,就给其他人吃呗,有什么好纠结。
除此以外,还有香客们带来的各种礼品。比如为神像定制的披风、头盔,还有各种还愿用的红布、衣服、小孩子的鞋等等。当然,也不免有香烛纸钱。虽然山顶不让烧香,但总会有人偷偷带上来,希望在此焚香祷告。被我们劝住以后,香烛就被扔在了原地。李师傅和蔡师傅说,现在是淡季,等到春节前后香客们送来的东西才叫多。甚至要安排两位道长站在金殿门前,专门负责接他们递过来的供品,然后再有几个人轮番送下山。否则用不了半天,金殿附近就被各种物资堆满了。

这些供品被搬下去以后,食物送去斋堂后厨(当然酒肉是不能进斋堂的,所以就被大家在我住的义工宿舍里分吃了);红布和上等香烛入库房,其他的送进香炉烧掉;香油则拿到专门的库房。金顶上面香油非常充裕,除了供斋堂日常使用(以至于日常炒菜做饭都是用香油),还可以供给其他宫观(每次送过去都是上千斤)。最后再有剩下的,就平均发给道长和工人师傅们。
所以我猜小王和小宋喜欢来山顶的另一个原因是金殿总有吃不完的零食和水果。
对于香客带来的饼干、点心和各种新鲜水果,值殿的道长会分出一部分留给值夜班的师傅,其他的就直接摆在供桌上。有些香客祷告拜神之后会索要一点供品带回家,给家里“沾沾仙气”。而附近的保安、小店主以及挑夫们也会过来讨要零食。一开始,大家拿了零食给我吃,我还挺不好意思,觉得这是供神的东西啊。但大家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说没事:吃呗,神仙吃完就轮到我们吃了。
大家说,出家人就是要受十方供养的啊。这些供品“十方来、十方去”。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你留下自己日常吃喝的部分,剩下的送给其他需要的人,这就是道观生活的一部分:香客们通过把东西捐赠给道观和道长来积累自己的福报,所以道长有义务接受他们的捐赠——不然就是阻拦香客做好事、阻碍他们追求幸福。当然,接受了捐赠以后,出家人也不能白吃白喝,要好好念经,给香客们祈福、消灾、解厄,帮助他们超度去世的人。
后来我和室友李师傅说起这件事,李师傅说,我们每天吃的米、面、油几乎都是香客、信士捐赠的——之前河南香客送来的面条、粉丝、大米、白面总共几千斤,至今还没吃完呢!
原来我每天吃的饭其实都是这么来的啊!

李师傅又说,所以道观里绝对不允许浪费粮食。我们的斋堂虽然是内部食堂,但也对游客开放。花上25块钱就可以吃上一顿全素的自助餐,大概5、6个素菜,2、3种主食还有汤。很多游客觉得如此便宜,就不免多拿多占,最后剩了好多吃不完。这让斋堂的师傅们很恼火,甚至扬言要浪费行为罚款。但游客大多并不在乎——不就是罚几个钱嘛!
但是,在节约粮食方面,道长们普遍做得很好。有时候馒头、米饭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大家也会尽量捡起来吃掉。甚至有的道长看到游客剩了菜,就先去帮着吃掉,然后再去打饭。
我从小家里管得严,对于剩饭这种事是一定会挨揍的。但听说有的道长会去吃游客的剩饭这件事之后,我还是感到震惊并自愧不如,并和小王、小宋分享了这个信息。后来有次斋堂做了素肉(豆制品制成的溜丸子、炸鸡柳之类),小宋觉得好奇,就打了满满一盆,最后吃到吐,还被道长们误以为素肉质量有问题导致了食物中毒……
小宋这家伙真是个很神奇的人。20岁出头,欢脱冲动,隔三岔五就能做出一些惊人之举。
比如此前在紫霄宫上早课,我和小王、小宋爬出被窝,睡眼朦胧地跪在道长们身后听经。我俩强打精神,努力驱散困意,他却跪在拜垫上做叩首状,乍一看无比虔诚,仔细一听竟然响起了鼾声——他借着早课的时间补觉呐……
上金顶以后,某天主任汪道长忽然问我和小王,是不是网购了什么东西并留了他的联系方式。我和小王茫然摇头。等快递送到以后,发现是一把日本武士刀和几本武术书籍,然后小宋开开心心前来认领。汪道长从小在武校习武,刀剑拳脚颇为熟悉,就问小宋,你想学武术何必着急呢,等你出家后,道长们都可以教你。小宋说,你们练剑没意思,我要自己学刀。从那以后就经常见到他拎着武士刀跑去后山,对着山石树木猛砍。不到一周,我去他宿舍参观他的武士刀,发现已经成了一堆废铁……
他说自己不想学剑,想学气功。后来有心血来潮练轻功,网购了一个100斤的铁砂背心病天天磨着大家帮他取上来,以至于准备下山办事的人见到他就躲远远的——100斤啊,轻装上下山一趟都要走一个多小时,再穿个铁背心,想着都觉得可怕。
但小宋每天都很开心。在山路上爬上爬下打扫了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扫完就跑上金顶找我玩,一边偷喝我保温杯里的红茶,一边跑去找道长求签。道长颇为无奈地说,你这哪里像来出家的,一脸俗气。
后来让他给夜班的师傅代班。下了夜班,他饭不吃脸不洗,也不睡觉,就趿拉着拖鞋到处游荡。道长们说,你蓬头垢面不要进殿堂,他就对着神像笑嘻嘻磕个头,然后扭头再去其他房间晃荡。下雪以后他光着脚扛着铁锹跟大家一起去铲雪,过往游客无不称奇:光脚诶,不冷吗?小宋答:下雪天容易把鞋袜弄湿,索性不穿了。
……

有时候我听大家背后议论小宋,说武当山出家要求高中毕业,而小宋只有小学文凭,按理说不符合标准。可是他父母双亡,而出家人慈悲为怀,大开方便之门,因此收留了他。尽管他现在经常做出不合礼法的事情,但大家觉得,年轻人这样反而显得率真,只要安心修行,大家都愿意帮助他。
然而看到小宋平常吊儿郎当的样子,我和小王都替他着急。
可能只有我们在探讨经文、教义的时候才难得见他沉默不语。平时也很少见他愁眉苦脸。偶尔一次,是在他刚领到好多经书之后。他说自己看到书就头疼,没想到在道观里还要学习、考试。简直让人不想出家了。从那时候开始,他晚上经常被道长叫去学习念经和使用法器——就是鱼子、铛镲等打击乐器(大家把木鱼称为鱼子,小铜锣称为铛,铙钹称为镲)。新教徒成为正式道长之前要经过一系列考核,包括背诵《道德经》和《太上感应篇》,演练太极拳、太极剑。敲法器唱念早晚课经书也是很重要的一项考核。为了通过测试,大家要提前练习。
出于好奇,我也跟着去学了几天。虽然每位师兄都领到了一份乐谱,但看起来并没有人识谱,所以学习完全靠跟着录音多次唱诵最终形成肌肉记忆。乐谱对于大家来说就像一门新语言,所以当我第一次接触,就能按谱子敲打法器并给大家伴奏唱经之后,大家就认为我有念经的天赋。虽然道长们几乎不会主动劝人出家,但扫地、做饭的俗家工人师傅们却陆续开始问我有没有留下了的意向。
我们对经韵的热爱也“打动”了领导。后来副主任魏道长和我们聊起用新媒体宣传武当山文化,主任汪道长还专程邀请我和小王去他房间喝茶聊天。他询问了我们这几天工作的体会。我说游客们的行为实在太出人意表了,比如摸金砖等等。他说作为金殿“三宝”的长明灯、化石底座和金砖本质上就是道场的建筑,其真正的价值应该在于他们的象征含义,而不是材质本身。当然象征含义也不能过度解读。比如金殿外面的148根铜柱,就是护栏嘛,却被导游们解读为“一年四季发财”,然后很多游客就去摸铜柱……汪道长在谈话中不时引用《道德经》里的内容,但因为口音的问题,导致我也没怎么听懂。

后来他问我们是否可以帮忙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做一个太和宫文字介绍。他觉得网上很多信息不准确,所以想自己做一个宣传手册,免费发放给参观游览的人们,传播正确的文化历史知识。最后,他送了我们武当山历史相关书籍以及两本《道德经》,说:不用很着急,慢慢着手准备,每个人尽一份力,这件事情总归可以做成。这让小王觉得很兴奋。他已经决定在11月月底之前下山回家,走之前希望还能多做一些什么。这下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们就开始讨论宣传手册的篇章设置和内容。
然后第二天就陆续有人来问我:听说昨天汪主任找你谈话……你要出家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