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美国女权运动
选修课《美国史》的读书报告,备份一下
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中写道“自由意味着法律面前的平等,政治权利的平等,经济机会的平等,以致于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社会条件的平等。在对“自由”不断定义的美国历史中,”自由“是始终与平等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方纳也在书中多次写到不同时期美国女性对”自由“的抗争,因为我本身一直对女性主义的话题颇感兴趣,并且也认为了解和研究美国女性争取自由的历史能够加深我对美国史的理解,更好的理解在数百年的抗争史中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的精神状态。我选取了王政老师的《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以及数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阅读材料来加深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马克思说过:“每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如今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称霸全球的美利坚共和国人口中占比51%的女性,在国会中所占的席位却从未超过25%,不仅远落后于西欧,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但美国女性对自由的争取已经经过了长期斗争,并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了解这段历史的的确确带给了我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美国女性追求自由的斗争史通常被划分为三次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发生在 18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者要求回应女性被排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之外的状况,其主要目标是在财产、法律及选举权等方面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其在1920年《美国宪法》第19次修正案赋予女性选举权达到高潮,之后逐渐褪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于6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者不再相信将女性包括进公共领域就会给女性带来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她们关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其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批判男性权力在社会体制、机构、话语等层面对女性的性别主义和性别歧视。9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女权运动在不断反思和发展中走向成熟,呈现出多元的理论思潮,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令我尤其影响深刻的是在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中“父权制”概念的提出,即男性按照天赋的权利对妇女进行剥削的根源在于这种制度化的社会秩序有着意识形态、宗教、心理、经济、教育等众多方面的支撑。也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变成的”,女性经过社会文化的长期耳濡目染,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看待人生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因此,女权主义斗争,不仅仅是争取权利的斗争,更是人类颠覆男权社会话语霸权和思维方式的活动。
虽然之前我已经粗浅了解过“父权制“这个概念,但我还是在了解过这段历史后才对”理解女性主义不能脱离父权制“有了些许个人的见解。我很赞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某些主张,比如说“女性在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这不是个人能力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所致。因此,要改变女性的不利地位不能仅仅靠个人的努力和所谓的“公平竞争”,而是要为女性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以及各种救助弱势群体的特殊措施以此来争取和男子平等的地位。“她们当时最主要的现实斗争之一就是推动”男女同工同酬“。但很令人悲伤的现实是一百年后的今天,哪怕是性别平等指数最高的欧洲,距离同工同酬也仍是任重道远。
一代代人建构、积淀的父权文化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小时候我不理解长辈们的”男孩更聪明,读理科成绩更好“的刻板观念,现在我知道了全世界普遍都存在过男尊女卑的两性观,历史上都曾有过”女性的理性能力低于男性“的思想。为什么如今在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前沿拥有的女性都很少,美国直到1920年才正式在法律上赋予女性选举权,哪怕在大法官金斯伯格毕业时的1959年,精英女性面临的仍是”不欢迎女性“的就业市场以及和显而易见的不公平的持续斗争,而中国直到普九计划进行的90年代全国女性才普遍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也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女性话语的缺失,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其实我国早在1954年就已经把”男女同工同酬“写进了宪法,但如今的社会现实仍是:广泛存在的招聘要求里直接注明男性优先,他们有些打着”体贴女性“的旗号,但实则是将女性进行选择的机会都剥夺;抑或是早已成为的共识,即男性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理工方面具有更好的职业机会,父母在有明显性别倾向性的就业前景下或多或少影响子女对理工专业的选择,这些领域长期处于男多女少的状况,话语权的缺失也反过来造成女性就业歧视的长期存在。最近我也多次看到关于”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的新闻报道,但愿一切都可以变得更好。
美国第三次女权运动中出现的对女权主义者的污名化,我同样也颇有感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媒介是知识生产的中心,也是影响民众形成两性意识的重要场所。在男权回潮意识形态控制的美国主流媒体将第二次女性主义者再现为没有女人味儿、咄咄逼人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将第三次女性主义者再现为性感、叛逆的年轻女性,但实际上这些错误引导与女性主义者本身的自我表征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让我想到了如今中国网络上存在的对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污名化,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有关性别的言论都有可能被称为“打拳“,女性主义者被污名为”拳师“,甚至所有有关性别的言论都是在挑起性别对立。当时的许多美国年轻女性认为自称女性主义者就意味着要做一名痛恨男性的极端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者,如今的中国也是如此,在社交媒体上提及有关性别的话题实在是极其危险的,女性主义者在持续遭受网暴,大家对各种有关女权的内容避之如讳。
但同时,近两年来一直是讨论焦点的性别议题也不正说明了有更多的女性不再沉默,意识到了性别歧视并不是个人的原因,愿意为全体女性发声嘛!也正如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的主要口号是“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性别关系、婚姻条件、外貌身材、家庭生活等都是如同战争和民权运动一样具有“政治性”的问题,这些都是男女之间政治权力的不平等以及男性中心主义在意识形态、经济以及性等方面对女性的控制的体现。对于中国如今的女权主义者,尤其需要去批判大众文化中隐匿的性别歧视观念,努力打破男性中心的文化霸权,同时积极传播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性形象以及两性平等,两性和谐的观念,让更多人认识到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
美国女权主义发展至今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尽管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阶层、所有的团体和组织都同意和支持女权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但女权主义者通过她们的宣传和行动已使女权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得美国人在女权问题上的认识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今天美国各种各样为争取妇女权利和权益的组织也己成为美国社会机构的一部分,这些人数仍然在不断壮大的妇女组织针对美国妇女关心的各种问题在各个层面开展形式不一的活动。美国女性为追求自由和权力所进行自强不息的抗争史也成为了美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舞着一辈又一辈的女权主义者。
© 本文版权归 .lalalan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