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摩罗诗力说》白话文翻译【三】(2)
但是也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诗歌,那得到的观点就又不同了:要旨在于文学与道德有关。他们认为,诗歌的主要职分就是表达观念的真实。这真实是什么呢?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类普遍观念的一致。如何获得这种真实?就是在于凭借极其周遍广远的经验。所以所凭借的人群的经验越是周遍广远,诗歌的内涵也就越广泛。所谓道德,无外乎是人类的普遍观念所形成的。所以诗歌与道德的联系,缘自出于自然。诗歌与道德结合在一起,就是观念的真实,诗歌的生命在这里,不朽的精神也在这里。如果不是这样,就一定与社会的法则背道而驰。由于违背了社会法则,就一定会违反人类的普遍观念;而违反了人类的普遍观念,必定得不到观念的真实。观念的真实一旦丧失,这种诗歌也就应该消亡了。所以诗歌的消亡,往往是由于违反了道德的缘故。然而诗歌也有违反道德而居然能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他们说,这是暂时的现象罢了。我国所谓“诗无邪”的说法,正好与这种观点契合。如果中国文学事业将来有一天复兴起来,担忧以“诗无邪”这种观念来削弱其所谓的祸端,必将大有人在。而欧洲那些文学评论家们,也多是抱着这种见解来评论文学的。十九世纪初,全世界都被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所震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希腊都兴起了,往日的梦意,一下子苏醒过来了,相比较下只有英国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上层阶级与下层社会发生冲突,时常出现不公平,而诗人拜伦正好生活在这个时代。在他之前,有司各德等人,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平稳妥帖、详尽切实,同旧的宗教道德极为融洽。等到拜伦出现,才超脱旧有界限,直接抒发他所信仰的东西,而且他的作品无不蕴含着刚强、反抗、破坏和挑战。平和的人,怎能不害怕呢?于是人们就叫他撒旦。这个称呼自骚塞开始,而大家就随声附和;后来又有人扩展到称呼雪莱以及之后的几个人,直到今天还未停止。骚赛也是诗人,由于他的作品能够得到当时人们普遍的认同,于是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竭力攻击拜伦。拜伦也进行反击,痛骂他是诗商。骚塞的著作有《纳尔逊传》,现在世上还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