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摩罗诗力说》白话文翻译【五】(1)
五
极度自尊的人,常常感到不平,愤世嫉俗,发出响亮的吼声,同对立的人一争高下。大概人既然独自受尊,自然不会退让,也自然不会有调和的余地,意力所向,非达目的不可,乃因此逐渐同社会发生冲突,乃因此对于人世逐渐感到有所厌倦。像拜伦这样的人,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过:贫瘠不毛的地方,我们能收获到什么东西呢?(中略)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是以最荒谬的习俗标准来判定,所谓舆论,的确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舆论正是用黑暗来蒙蔽全世界。他所说的话,与近代挪威文学家易卜生的见解是一致的,易卜生生于近代,愤怒于世俗的愚昧,悲叹于真理光辉的隐没,借用《国民公敌》一剧,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斯托克曼医生作为全书的主角,他死守真理,反抗庸俗愚昧,最终获得了“社会公敌”的称号。他自己已经被房东赶出来了,他的孩子又被学校所排斥,但是他始终坚持奋斗,不因此而动摇。最后他说:我又发现真理了。地球上最坚强的人,就是最独立的人啊!易卜生的处世哲学就是这样。但是拜伦不完全是这样,凡是拜伦所描绘的人物,都抱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有着各种不同的行为,或因愤愤不平而厌世,远离人群,宁愿与天地为伍,比如哈洛尔特;或者厌世到了极点,甚至希望灭亡,比如曼弗雷特;或者受到人与神的残酷迫害,于是仇恨入骨,就希望破坏,以此来复仇,比如康拉德与路西法;或者摒弃道德正义,狂放不羁,荒淫游乐,以此嘲弄社会,使自己稍感痛快,比如唐璜。其中不是这样的,便尊侠尚义,帮助弱者而铲平不公,消灭有势力的愚蠢之人,即使得罪了整个社会也无所畏惧,拜伦一生最后时期就是这样。拜伦前期的经历完全就像上述书中的众人,只不过还没有悲叹绝望,愿意自我放逐远离人间,像曼弗雷特所做的那样罢了。所以怀抱不平,怦怦进发,总是傲慢放纵,不惧舆论,破坏复仇,无所顾忌,而他那种狭义的性格,也就潜伏在这样的烈火之中,重独立而爱自由,如果有奴隶站在他的前面,必会由衷地悲哀而瞋目怒视,由衷地悲哀是因为哀其不幸,瞋目怒视是因为怒其不争,这就是诗人为什么要去援助希腊独立,而最终亡命于希腊军中的道理啊!拜伦本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曾经说过:若为自由故,不必战于宗邦,则当为战于他国。当时,意大利正被奥地利所统治而失去自由,有一个秘密政党组织起来,图谋使意大利独立,拜伦便秘密参与了此事,把鼓吹自由的精神作为自己的使命,即使有暗中埋伏伺机袭击的密探环绕周围,他始终没有因此放弃散步和骑马等活动。后来,这个秘密政党被奥地利人所破获,独立的希望消失了,但是他的精神始终没有丧失。拜伦对意大利的督促与鼓舞,影响力直至后来,激发了马志尼,激发了加富尔,意大利的独立最终实现了。所以,马志尼说:意大利的独立,确实很依靠拜伦。他是复兴我祖国的人啊!很真诚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