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 Thoughts | 如何阅读一本书(个人提升类)
我倾向于认为,从长远来看,阅读书籍是实现「个人提升」目的的最高效的方法,其根本原因是:阅读书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也主要得益于「书」这一信息的载体具有高度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网络上的信息固然方便,但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方面,网络上的大多数信息都傍依某个内容平台的运营,而后者或多或少地总会带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和利益导向。再加上越来越「聪明」的算法,网络上的信息更容易变得偏狭和过激,从而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此外,各个内容平台由于运营主体的不同,信息很难在平台与平台之间进行自由地流转,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对某个问题或话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往往需要结合多个信源上的不同内容。
另一方面,「阅读碎片化信息」的行为往往发生在移动端,而这就意味着「摄入碎片信息」大概率发生在吃饭、出行、工作间隙等场景,这些场景本身限制了主体进行能动的行为。即便ta从表面上看是在「主动获取信息」,但由于ta无法和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互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ta的信息摄入行为又是颇为「被动」的。最近我对这一点有比较强烈的体会:平常在咖啡屋上班的时候,总有一两个小时是没有客人的完全空闲状态,而我会想当然地拿出手机浏览感兴趣的小组或话题内容。尽管许多豆友发的内容都相当有价值,我能做的仅仅是将其纳入临时豆列,等到回到寝室,有了专注和设备的条件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消化。
综上所述,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往往呈现「孤岛」的特征,且浏览网络信息多在「被动」场景下发生,其给个人提升带来的期望效用是较低的。
那么,如何「能动」地阅读书籍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对「自我提升」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拆解。我认为,「自我提升」的充要条件是「认知变化」。具体而言,「认知变化」可以是认知的扩展,也可以是对以往认知的补充和纠正,等等。那么,如何能够达成「认知变化」的目的呢?我认为其必要条件是形成「认同」或「不认同」的基本态度,因为「认知」是我们内在的一部分,是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人生的方式,所以对于书本想要传达的观点,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基本的态度,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它。而为了达成明确的基本态度,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掌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推演过程。在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环节经不起推敲,这便成为了我们延伸思考的契机;我们也可能会发现作者的某些论据已经过时、不再适合现代的环境,那么我们可以对此论据或假设进行更新,从而产生全新的或者更全面的推论。一言以蔽之,要想提高认知,就得对观点有明确的、与自身自洽的态度;而这又会进一步要求我们充分掌握作者的推演过程。换言之,「个人提升」类的阅读的核心就在于「总结逻辑框架」。抓住了书本的逻辑框架,也就意味着抓住了全书80%的内容。因此,在面对稍不重要的内容时,我们就有理由提高阅读的速度,或者干脆跳过。
此外,既然是「能动」地阅读书籍,那么独立的思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记得某一位介绍阅读方法的作家说过,思考的时间是单纯阅读的时间的三倍,才可以说把这本书基本读透了。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阅读的时候只知道一味「被动」接受,那么摄入的就仅仅是「信息」而已,与浏览碎片化信息并无二致。此外,书籍的「跨平台性」给了我们进行主题阅读很大的便利性,我们应当尽量在某一个时段内集中阅读与某个特定主题或话题相关的书籍,这对于加深思考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