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就是维语的「团聚」
我在弹都塔尔的时候突然想起你啦,
我想跟你聊聊天,
但你不在我身边,
如果你像我一样想起我,
那就出来聊天吧……
文化现场JAM乐队专题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m0bTUmHURM/
写下下面这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更喜欢慢歌,或者说那些欢快的歌,舞蹈的歌,都抵不过我听到第三第四首亚森安静演唱时的沉静:
欢歌是眉间滴下的汗水
舞蹈播种枝叶对故土的思念
此前,没有注意过这个乐队,然而我却很肯定我会喜欢,就买了票进场。小穆说:大家别窝着也不是古典现场。以后我们还会在这里演出。
感觉音乐是新疆加中东,本来都是阿拉伯民族嘛,另外一些歌曲很洋味儿,reggea甚至加州阳光的味道。峰峰说加州原来也是墨西哥的,那当然啦~后面还翻唱了一首。。想不起名字来,以前听过,应该是古巴歌曲。虽然小穆发明的是似是而非的西班牙葡萄牙 鸟语,但还是听出来有一首似乎也是翻唱的西班牙语。
现场还发放了观众调查表,填写基本资料。遗憾的是当晚并没有ENCORE,十点前就结束了。
再八卦:现场又现亲友团,刹那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唯一的汉人。。不是维族姑娘长相就是外国人。。热情啊真热情啊。。
大米也是六弦贝斯,小穆恰好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微笑,亚森真的是大天使呢,小艾连我身边的外国人都连连说shy,shy,一直侧站着,可惜使用维族乐器的歌曲就一首。。伊布的鼓打得真好~
下一次还是想听那首。。
-----------------------------------------------------------------------------
时 间:2010年7月23日 20:00 ~ 2010年7月23日 22:00
地 点:北京市 北京9剧场 凹剧场
MEMBERS: Muhpulla (小穆)Yasin (亚森)Aydar (小艾)Ibrahim (伊布)Murad (大米)
现场图片都是我拍的,原谅我的手机拍摄质量。。
JAM乐队
维语Jam意指「团聚」,乐队五名团员2005年在北京「团聚」,一起追寻音乐理想。
http://www.ninetheater.com/activity/23368.html
千禧年后,主音歌手兼节奏结他手小穆、主音结他手亚森和小艾、鼓手伊波及低音结他手大米离开家乡新疆,启程寻找观众,以音乐打动他们;他们团聚于北京之前,各人已分别决定以音乐为终身事业:小穆在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稳定的生计,像他从事民族歌舞事业父母一样,投身音乐表演;亚森和小艾则对音乐一往情深,从没想过要以其它方式生活,结他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于是小小年纪便到北京,在首都那刺激的音乐现场翻腾跳跃;伊波没有忘记在故乡喀什民族音乐学院学过的民族鼓和敲击乐传统,在北京敲响名堂;大米亦为了音乐放弃一流大学的学位,在南方过了几年流浪乐人的生活,然后在北京找到他音乐上的手足。
团聚乐队融合多种民族音乐的特色,西班牙佛林明高、古巴节奏、阿拉伯调子音律、吉卜赛─印度品味,及土耳其音乐风格共冶一炉,表现出一种泛中亚式的激情和感性,在悦耳有秩的调子中又能自由奔放地随心性而作即兴铺垫;这样的音乐风格正好说明了维族人民向往自由、热情洋溢又容易动情的特性,和维族青年随和爱玩的文化。JAM乐队的音乐风格既全球又民族,尤其吸引过着时尚都市生活的国际化一族;JAM的创意跨越国界,不囿于国家民族典型,最能反映出当代地球村的后现代感触。「团聚」乐队近年极受国际世界音乐社群关注,成员应邀到欧美演出。他们本年三月在香港只举办一场演唱会,已经吸引十多二十个传媒(包括电视、电台广播、报刊杂志和网上电子传)聚焦报导,建立了稳健歌迷基地外,并得到更多香港及海外艺术节的演出邀请,肯定了他们在独立音乐的位置。
JAM乐队的世界音乐扎根于维族文化,五位成员在新疆长大,浸淫在维族文化氛围之中,因此,维族音乐成为了他们音乐创作的基本原素,乐队成员陆续接触到The Gypsy Kings、Paco de Lucia及新疆乐队「阿凡提」,把他们的特色融入乐队自己的音乐里。后来不少新疆乐队亦像他们一样把佛林明高风格加入自己的作品里,有些更为了讨好市场,把风格调较得商业化。JAM乐队却恪守自己的音乐理想,不求拓大市场,强调音乐要打进人们心里,而不是打进他们口袋里。他们的音乐避免商业化,不造作、不滥情,甚至为了不受汉语的巨大市场引诱,一直以维语创作,保存他们音乐中那独特的维吾尔文化肌理;只间中以英语或西班牙语演唱。
但最有趣的,是他们有时以一种他们称为「鸟语」的语言创作,那是他们首创的语言,采用一些维语、西班牙语及其它语言的声母和韵母,创造出一种绕过任何特定语言限制的所谓理性思维,直接把情感升华成一种半语言状态的声音系统,创造出的效果近乎一种「纯音乐」。这种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纯音乐」,正好表达了二十一世纪世界音乐观众对音乐大同的向往和信念。
=============================================================
乐队成员
Muhpulla (小穆):主音歌手兼节奏结他
小穆的音乐受新疆传统音乐影响很深,但他的嗓音不是一般想象那种民族歌唱的响亮宏大。出人意表,他拥有典型的reggae声音,很有个性,但唱的比reggae那种近乎散板流水的要结实,而且有点raw,一点点矫情的东西都没有,绝不甜腻。他说最喜欢刀郎那地方的传统歌唱,唱的 「很野」;确实,一听刀郎的歌,就听得出小穆受的什么影响。
他是创作型的歌手,也是乐队的主音,他说音乐是内心激发出来的感情;是生活、是朋友、是爱情、是喜欢跟不喜欢的东西的整体。在他的音乐里,自我没法躲藏。
在演唱中他创作了一种「鸟语」,小穆说这「鸟语」在西班牙人听了以为是葡萄牙语、葡萄人听了以为是法语、新疆人听了以为是西班牙语,可其实它什么也不是,而是内心的声音。他说语言有时候会规范了人的思想、感受,用近于自然的声音去表达,就是以最直接的方法去打动听众,让音乐、语音在听众的耳朵里产生自己的意义。小穆的母语是维吾尔语,他的汉语很棒,英语很好,也懂西班牙语。这样掌握了阿拉伯、汉语、印欧语这世界三大语种的人,在学语言的学术圈里也很少见,反而就是小穆这样的一个人,最能体会语言的限制。
来自北疆博乐的小穆念书时是高材生,高考是全州所有小数民族学生中第二名状元,进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那是到达高考一本线成绩才能进的,本科是很green很干净的园林艺术。他的母亲北疆名演员伊丽汗对他影响很深,父亲是博乐歌舞团的副团长,也是超棒的歌舞演员,弟弟是摄影师,也拍电影,可能因为在这样的艺术环境长大,他对艺术的感觉很全面,是个品味很高的人。他也是五个人之中,作风最学院派的一个。可能也是快乐家庭长大的原因吧,很喜欢思考的小穆,还是很阳光开朗的一个人,喜欢不喜欢,都写在脸上,但每次不快,都持续不了五分钟,因为他很喜欢人,家里几乎每天招呼客人。
------------------------------------------------
Yasin (亚森):主音结他手
亚森的演奏流畅得惊人,你会以为他的即兴根本不用想。事实上,他也是个很靠本能的乐手,善于区别和掌握不同风格结他的音色,也用得很随意,有时候在同一曲里脑子想起,顺手拈来,就有了含蓄的风格上的变化,却不影响音乐的音节和基本节奏。他的solo有明显的signature,就是简单的小音节重复很有规律,很cute,很讨好观众,这与他唱歌的嗓子是统一的感觉。乐队除了小穆之外,亚森也很能唱,他的声音有一种带甜的清纯,所以唱南美的东西时,会产生一种有趣的化学作用,原本的随便自然变得纤巧。
亚森的外表打扮很有异国情调,他的长相和他的歌声一样,像一个长大了的天使。台上他表情丰富,明显在享受自己的音乐,他自己感觉良好,带着观众也感觉良好,他自有他的charisma。他说舞台是他最自然的habitat,四岁在幼儿园舞蹈比赛得了冠军,「杂志还登了照片,那时我多可爱」。家里有六兄弟姐妹,他最小,爸爸喜欢音乐,每个星期天家人都回来,爸爸弹着dutar,大伙儿唱歌跳舞,彷佛就是飞机杂志描绘的喀什家庭。所以亚森从小习惯在人前用音乐表达自己;也培养了对民族乐深厚的感情,即使他的古巴节奏玩得唱得极棒,也不能替代民族乐在他心中的地位,「藏族的、蒙古的、哈萨克的、乌兹别克的,反正所有的世界民族乐」,他都爱听,这几年他也开始用传统的新疆民族拨弹弦器tambur演奏。
亚森从来没想过要做音乐以外其它东西,结他是念大学的哥哥教的。十七岁在家乡喀什参加琴行办的乐队比赛,赛后看到自己的录像,觉得很好,就决定了从此干这个,考上大学也不念。06年离家去北京,认识了很多音乐朋友,在海淀区落了脚,听说三里屯有玩新疆现代音乐的乐队,「我就带着结他,一路由海淀区走路到三里屯,看完了,又走回去,走累了,歇一会再走,真的累了,在车站睡一会再走,到鞋子真的不行了,才打公交车。」反正要买新鞋子,为的不是省钱,而是浪漫吧?亚森在北京越玩越火,也到重庆等城市演出,他很享受,「音乐是无限的,很长,很大;玩音乐不用觉得很大压力,不用跟人家比,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是很自然的事。」
访谈一篇<亚森:背着吉他路过北京>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20111-0.htm
---------------------------------------------------
Aydar (小艾):主音结他手
小艾善于用古典的音色玩现代的东西,就是那种很厚的尼龙线的声音,「我不是要那种指甲勾出来较尖的声音,我还加上这片肉」,他说的时候,捏着指头。他说这样出来的一种能量,就是他要的东西。他又说自己追求的不是很美的东西,他不要包装,要很直接的东西。
小艾在乌鲁木齐出生,那是经济起飞之后,家里环境不错,人很聪明,长得帅,该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空虚,别代的人们指指点点,是出于爱护,也是因为不理解。高二时,小艾觉得功课挺无聊,在家就玩「老爸那特别特别破的结他,而且玩得特别特别小声,也不是真的很喜欢这个,只是不爱念书,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快毕业了也待不住,退了学,到河北职业专门学校学航空,在学校打架得了警告,便又退学了。这时候,本来对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女朋友又竟得肝病去世,他「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后来有个年纪比较大的朋友开了家餐厅,找他去弹结他,「那种感觉是:我是彻底完了!但人要有干的,所以每次玩音乐的时候,所有烦的东西都能忘掉」。
06年小艾到了北京上大学,「到了北京才真正把琴拿到自己手上,因为觉得这东西太好了,能救人呐!就拼命玩。」他知道在北京有很多高手,「就在他们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出来玩」。这时候认识了亚森,「特别特别高兴,竟然找到一个跟自己彻底一样的人,感觉特棒」。很快,他们就给高手发觉了,而且吸收到他们不同的乐队,还很火,有时候同时有四个演出找他们。可是,由于对北京的生活不适应,像所有不在家又不会照顾自己的年轻人一样,睡不好,吃不好,也不知道自己身体越来越差,09年初终于得了严重的炎症,回乌鲁木齐做手术,脖子左右各切了一大刀,左臂抬不起来,「那时候心里很怕,觉得好不容易走过来,怎么又到了这地步」。幸亏几个月过去,慢慢好过来了。
现在跟JAM的哥儿们玩音乐,说到这方面的追求,小艾突然说了句方向感特别特别清晰,特别特别坚定的话:「我想多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把自己的东西忘了是很大的失去。现在我们是先学别人的东西才创作的,如果先学了自己的东西,然后创作,该会有另外的东西出来。」
--------------------------------------------------------------
Ibrahim (伊布):鼓手
伊布的阿拉伯鼓、非洲鼓、拉丁音乐常用的congo和古巴的cajón都打得特好,但通通不及他的新疆手鼓,那是超棒的,一听难忘,一见肯定成为粉丝,因为很多人说少见乐队里鼓手能如此闪亮。他本身非常优雅,打鼓时充满力量,「鼓态」很有吸引力。他的手法变化多,打出来的不光是节奏,而且给歌曲再添上texture;他的鼓跟小穆的节奏结他和大米的bass结成一个天衣无缝又活动自如的time net,音符在这网内或冲锋陷阵,或随意跌荡。
伊布是喀什人,十三岁在艺术学院学民族舞蹈,后来受伤,膝盖移位,不能再跳。本来新疆民族舞蹈跟手鼓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舞蹈员都要对手鼓有很好的认识。伊布在学舞蹈时,就特爱这乐器,老师也觉得他很有天份,因此不能再跳,顺理成章,便学手鼓,一学十几年,也不断学其它鼓乐,对不同民族和风格的节奏有很大兴趣,他多变的手法跟节拍结构就是这样来的。
学鼓不容易。主音结他手小艾双手幼滑修长,十指笔直,是典型玩弦乐的手;伊布的手不大,却宽且厚,右掌皮厚,长期长着泡,都是打出来的。他最能吃苦,十八岁到乌鲁木齐加入歌舞团,收入低,生活很苦,有时候连吃的也成问题。刚到北京,连睡的地方都没有,「刚到的那天是五月四号,我在万寿路一个人坐着,没有地方去,晚上肚子饿,冷得不得了」,现在有的东西,是艰苦努力回来的。「每年五月四号,我就一个人回到万寿路那地方坐上两个小时想东西,人不该忘记过去」。
在北京伊布很受同行欢迎,很多人找他合作,而且都是不同种类的音乐,他跟灰狼、韩红、刘德华、Iz等都合作过,去年年底奥巴马访华,他在人民大会堂为他演出,他们看完更邀请他到美国表演。有时候,他也会跟一个非洲人、一个犹太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解放军歌舞团的鼓手结成组合,玩非洲鼓,「我们在台上演出很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同时,他也接受邀请,陪同传统歌舞团到海外表演,伴的都是老演员,他们要求的,是很正宗的新疆手鼓,伊布这样年轻,得到他们的认同,是很了不起的事。现在,他计划学印度鼓。
-----------------------------------------------------------------
Muradil (大米):低音结他手
他说:Bass – 很低调,但是很重要。
大米的walking bass 很迷人,很优雅,旋律感不亚于solo结他,但一点也不intrusive,这很难,需要在最high或最low的时候,都懂得听别人的声音。所以说他听很多爵士乐,最喜欢的bass手是Jaco,一点不令人惊讶。
大米的故事,情节很有趣,但感情内涵却是最熟悉不过的,几乎是波西米亚音乐人成长故事的原型结构。
在老家喀什,他是属于玩民族音乐+Flamenco的第二波乐手。到了西安念大学,按他的说法,就是功课防碍他玩音乐,所以,在学校里,「看谁也不顺眼」,就一天到绿州琴行泡,玩地下乐队。后来叕学了,回到喀什,还是玩音乐,但家里不知道他已经叕学,所以他还得往外跑,「那时候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到哪儿去?」要到北京学琴,就先得挣钱。
那是千禧年之后,南方的娱乐事业火得不得了,大米跑到福州,在酒吧当弹唱乐手,唱流行歌,赚二十块人民币壹个月,他说:「冬天很冷,夏天特潮」,也很寂寞吧。回到西安,找到活,住在郊外农民在三层平房顶自盖的仓库里,屋顶除了仓库,就是个很大的平台,白天就在那儿看着稻田与朋友排练,也回到喀什出过专辑,在乌鲁木齐可以买到。还是不够钱到北京学琴,又回到福州,在夜总会找到伴唱的活,虽然一天晚上八十块要给乐队领班抽二十,但算是正规玩bass,伴的是闽南歌、民歌、港台流行歌,什么都有,「他们用那些特厚的文件夹放的千千万万份谱子,打开那一份都立即能奏,那时候我是还小孩,什么都不懂,只好拼命练,视奏、即兴,都是那时练出来的。」这样过了差不多两年。
然后,又是同一个问题:到哪儿去?这次什么也不想,够钱也好,不够钱也好,就直接到北京去了。本来一个人都不认识,好不容易找到在西安时受自己鼓舞也叕了学玩音乐的新疆同学,终于在安定门附近找到下脚的地方,在一个地下二层的室内,「很潮,如果不出来根本不知道是早还是晚」,他对环境很敏感。同住的除了那个新疆同学之外,还有一个内蒙古人,一个宁夏人,都是玩音乐的。这样住了本年,因为不够学费,也没学成琴,也没工作,钱用光了,刚有个在福州认识的前辈要回老家河北廊坊市出专辑,他就去了伴奏,住在农村里人家在果园中央盖用来收成时住的小房子里,秋天就看一大片蓝天,每天做饭就摘田里的蔬菜,「很爽」,他说。那位灌专辑的前辈在当地也教了几个乐手,就在果园排练,在市里演出,也没有舞台,就在卡车上演奏,观众都是农民老百姓,他们伴的歌手,是农村演员,「都是大妈们」,说时,他挺乐的。还有庙会的演出,每个地方搭了自己的棚,观众进来收门票,棚里没有蹬,就坐在砍下来的木头上。「很苦」,为了避免人们炒菜的猪油,很多时候就光吃白饭,或者是饼干。
后来去广州看一个大学朋友,那人在广州的琴行上班,他白天就跟着去琴行跟其它乐手玩,钱用光了,又去福州!这时候他的水平已经很高,工作的条件就不错了,但心里还是要挣钱到北京学琴,就到了深圳,跟一个歌手和他的乐队在广东省巡唱,在大商场、超市外演出,演完就卖他们的专辑。这时期他们走遍了广东省,唱至福建的交境。
终于又回到北京,在香山红旗村住下,那是一个乐手的艺术村,像一个摇滚公社,住的吃的一块,「我们都是穷孩子长大的」,他说。就在那里,大米跟朋友又录了一张专辑,其中一首给「我爱摇滚乐」收录了,作全国发行。
再一次跟新疆乐手一块是认识了前新疆传奇乐队阿凡提的一个成员克尔曼之后,他们组成了乐队,就是那时候认识也跟克尔曼一起玩的小穆,然后就是伊波的加入,三人形成了JAM的基本形状。
JAM五个人之中,大米是最少话的,但其实他却拥有极强的跟人沟通的能力,是个很懂得进退的人,有点风霜,但善良得不得了,是那种温柔而坚定的一类。他说:「我只是见得多而已,我还是很单纯」,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只想做个特别好的bass手,让自己满意」,犹豫了一会,他继续说:「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满意,可能没有满意的一天」。
我想跟你聊聊天,
但你不在我身边,
如果你像我一样想起我,
那就出来聊天吧……
文化现场JAM乐队专题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m0bTUmHURM/
写下下面这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更喜欢慢歌,或者说那些欢快的歌,舞蹈的歌,都抵不过我听到第三第四首亚森安静演唱时的沉静:
欢歌是眉间滴下的汗水
舞蹈播种枝叶对故土的思念
此前,没有注意过这个乐队,然而我却很肯定我会喜欢,就买了票进场。小穆说:大家别窝着也不是古典现场。以后我们还会在这里演出。
感觉音乐是新疆加中东,本来都是阿拉伯民族嘛,另外一些歌曲很洋味儿,reggea甚至加州阳光的味道。峰峰说加州原来也是墨西哥的,那当然啦~后面还翻唱了一首。。想不起名字来,以前听过,应该是古巴歌曲。虽然小穆发明的是似是而非的西班牙葡萄牙 鸟语,但还是听出来有一首似乎也是翻唱的西班牙语。
现场还发放了观众调查表,填写基本资料。遗憾的是当晚并没有ENCORE,十点前就结束了。
再八卦:现场又现亲友团,刹那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唯一的汉人。。不是维族姑娘长相就是外国人。。热情啊真热情啊。。
大米也是六弦贝斯,小穆恰好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微笑,亚森真的是大天使呢,小艾连我身边的外国人都连连说shy,shy,一直侧站着,可惜使用维族乐器的歌曲就一首。。伊布的鼓打得真好~
下一次还是想听那首。。
-----------------------------------------------------------------------------
时 间:2010年7月23日 20:00 ~ 2010年7月23日 22:00
地 点:北京市 北京9剧场 凹剧场
MEMBERS: Muhpulla (小穆)Yasin (亚森)Aydar (小艾)Ibrahim (伊布)Murad (大米)
现场图片都是我拍的,原谅我的手机拍摄质量。。
JAM乐队
维语Jam意指「团聚」,乐队五名团员2005年在北京「团聚」,一起追寻音乐理想。
http://www.ninetheater.com/activity/23368.html
千禧年后,主音歌手兼节奏结他手小穆、主音结他手亚森和小艾、鼓手伊波及低音结他手大米离开家乡新疆,启程寻找观众,以音乐打动他们;他们团聚于北京之前,各人已分别决定以音乐为终身事业:小穆在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稳定的生计,像他从事民族歌舞事业父母一样,投身音乐表演;亚森和小艾则对音乐一往情深,从没想过要以其它方式生活,结他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于是小小年纪便到北京,在首都那刺激的音乐现场翻腾跳跃;伊波没有忘记在故乡喀什民族音乐学院学过的民族鼓和敲击乐传统,在北京敲响名堂;大米亦为了音乐放弃一流大学的学位,在南方过了几年流浪乐人的生活,然后在北京找到他音乐上的手足。
团聚乐队融合多种民族音乐的特色,西班牙佛林明高、古巴节奏、阿拉伯调子音律、吉卜赛─印度品味,及土耳其音乐风格共冶一炉,表现出一种泛中亚式的激情和感性,在悦耳有秩的调子中又能自由奔放地随心性而作即兴铺垫;这样的音乐风格正好说明了维族人民向往自由、热情洋溢又容易动情的特性,和维族青年随和爱玩的文化。JAM乐队的音乐风格既全球又民族,尤其吸引过着时尚都市生活的国际化一族;JAM的创意跨越国界,不囿于国家民族典型,最能反映出当代地球村的后现代感触。「团聚」乐队近年极受国际世界音乐社群关注,成员应邀到欧美演出。他们本年三月在香港只举办一场演唱会,已经吸引十多二十个传媒(包括电视、电台广播、报刊杂志和网上电子传)聚焦报导,建立了稳健歌迷基地外,并得到更多香港及海外艺术节的演出邀请,肯定了他们在独立音乐的位置。
JAM乐队的世界音乐扎根于维族文化,五位成员在新疆长大,浸淫在维族文化氛围之中,因此,维族音乐成为了他们音乐创作的基本原素,乐队成员陆续接触到The Gypsy Kings、Paco de Lucia及新疆乐队「阿凡提」,把他们的特色融入乐队自己的音乐里。后来不少新疆乐队亦像他们一样把佛林明高风格加入自己的作品里,有些更为了讨好市场,把风格调较得商业化。JAM乐队却恪守自己的音乐理想,不求拓大市场,强调音乐要打进人们心里,而不是打进他们口袋里。他们的音乐避免商业化,不造作、不滥情,甚至为了不受汉语的巨大市场引诱,一直以维语创作,保存他们音乐中那独特的维吾尔文化肌理;只间中以英语或西班牙语演唱。
但最有趣的,是他们有时以一种他们称为「鸟语」的语言创作,那是他们首创的语言,采用一些维语、西班牙语及其它语言的声母和韵母,创造出一种绕过任何特定语言限制的所谓理性思维,直接把情感升华成一种半语言状态的声音系统,创造出的效果近乎一种「纯音乐」。这种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纯音乐」,正好表达了二十一世纪世界音乐观众对音乐大同的向往和信念。
=============================================================
乐队成员
Muhpulla (小穆):主音歌手兼节奏结他
小穆的音乐受新疆传统音乐影响很深,但他的嗓音不是一般想象那种民族歌唱的响亮宏大。出人意表,他拥有典型的reggae声音,很有个性,但唱的比reggae那种近乎散板流水的要结实,而且有点raw,一点点矫情的东西都没有,绝不甜腻。他说最喜欢刀郎那地方的传统歌唱,唱的 「很野」;确实,一听刀郎的歌,就听得出小穆受的什么影响。
![]() |
他是创作型的歌手,也是乐队的主音,他说音乐是内心激发出来的感情;是生活、是朋友、是爱情、是喜欢跟不喜欢的东西的整体。在他的音乐里,自我没法躲藏。
在演唱中他创作了一种「鸟语」,小穆说这「鸟语」在西班牙人听了以为是葡萄牙语、葡萄人听了以为是法语、新疆人听了以为是西班牙语,可其实它什么也不是,而是内心的声音。他说语言有时候会规范了人的思想、感受,用近于自然的声音去表达,就是以最直接的方法去打动听众,让音乐、语音在听众的耳朵里产生自己的意义。小穆的母语是维吾尔语,他的汉语很棒,英语很好,也懂西班牙语。这样掌握了阿拉伯、汉语、印欧语这世界三大语种的人,在学语言的学术圈里也很少见,反而就是小穆这样的一个人,最能体会语言的限制。
来自北疆博乐的小穆念书时是高材生,高考是全州所有小数民族学生中第二名状元,进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那是到达高考一本线成绩才能进的,本科是很green很干净的园林艺术。他的母亲北疆名演员伊丽汗对他影响很深,父亲是博乐歌舞团的副团长,也是超棒的歌舞演员,弟弟是摄影师,也拍电影,可能因为在这样的艺术环境长大,他对艺术的感觉很全面,是个品味很高的人。他也是五个人之中,作风最学院派的一个。可能也是快乐家庭长大的原因吧,很喜欢思考的小穆,还是很阳光开朗的一个人,喜欢不喜欢,都写在脸上,但每次不快,都持续不了五分钟,因为他很喜欢人,家里几乎每天招呼客人。
------------------------------------------------
Yasin (亚森):主音结他手
亚森的演奏流畅得惊人,你会以为他的即兴根本不用想。事实上,他也是个很靠本能的乐手,善于区别和掌握不同风格结他的音色,也用得很随意,有时候在同一曲里脑子想起,顺手拈来,就有了含蓄的风格上的变化,却不影响音乐的音节和基本节奏。他的solo有明显的signature,就是简单的小音节重复很有规律,很cute,很讨好观众,这与他唱歌的嗓子是统一的感觉。乐队除了小穆之外,亚森也很能唱,他的声音有一种带甜的清纯,所以唱南美的东西时,会产生一种有趣的化学作用,原本的随便自然变得纤巧。
![]() |
亚森的外表打扮很有异国情调,他的长相和他的歌声一样,像一个长大了的天使。台上他表情丰富,明显在享受自己的音乐,他自己感觉良好,带着观众也感觉良好,他自有他的charisma。他说舞台是他最自然的habitat,四岁在幼儿园舞蹈比赛得了冠军,「杂志还登了照片,那时我多可爱」。家里有六兄弟姐妹,他最小,爸爸喜欢音乐,每个星期天家人都回来,爸爸弹着dutar,大伙儿唱歌跳舞,彷佛就是飞机杂志描绘的喀什家庭。所以亚森从小习惯在人前用音乐表达自己;也培养了对民族乐深厚的感情,即使他的古巴节奏玩得唱得极棒,也不能替代民族乐在他心中的地位,「藏族的、蒙古的、哈萨克的、乌兹别克的,反正所有的世界民族乐」,他都爱听,这几年他也开始用传统的新疆民族拨弹弦器tambur演奏。
亚森从来没想过要做音乐以外其它东西,结他是念大学的哥哥教的。十七岁在家乡喀什参加琴行办的乐队比赛,赛后看到自己的录像,觉得很好,就决定了从此干这个,考上大学也不念。06年离家去北京,认识了很多音乐朋友,在海淀区落了脚,听说三里屯有玩新疆现代音乐的乐队,「我就带着结他,一路由海淀区走路到三里屯,看完了,又走回去,走累了,歇一会再走,真的累了,在车站睡一会再走,到鞋子真的不行了,才打公交车。」反正要买新鞋子,为的不是省钱,而是浪漫吧?亚森在北京越玩越火,也到重庆等城市演出,他很享受,「音乐是无限的,很长,很大;玩音乐不用觉得很大压力,不用跟人家比,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是很自然的事。」
访谈一篇<亚森:背着吉他路过北京>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20111-0.htm
---------------------------------------------------
Aydar (小艾):主音结他手
小艾善于用古典的音色玩现代的东西,就是那种很厚的尼龙线的声音,「我不是要那种指甲勾出来较尖的声音,我还加上这片肉」,他说的时候,捏着指头。他说这样出来的一种能量,就是他要的东西。他又说自己追求的不是很美的东西,他不要包装,要很直接的东西。
![]() |
小艾在乌鲁木齐出生,那是经济起飞之后,家里环境不错,人很聪明,长得帅,该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空虚,别代的人们指指点点,是出于爱护,也是因为不理解。高二时,小艾觉得功课挺无聊,在家就玩「老爸那特别特别破的结他,而且玩得特别特别小声,也不是真的很喜欢这个,只是不爱念书,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快毕业了也待不住,退了学,到河北职业专门学校学航空,在学校打架得了警告,便又退学了。这时候,本来对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女朋友又竟得肝病去世,他「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后来有个年纪比较大的朋友开了家餐厅,找他去弹结他,「那种感觉是:我是彻底完了!但人要有干的,所以每次玩音乐的时候,所有烦的东西都能忘掉」。
06年小艾到了北京上大学,「到了北京才真正把琴拿到自己手上,因为觉得这东西太好了,能救人呐!就拼命玩。」他知道在北京有很多高手,「就在他们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出来玩」。这时候认识了亚森,「特别特别高兴,竟然找到一个跟自己彻底一样的人,感觉特棒」。很快,他们就给高手发觉了,而且吸收到他们不同的乐队,还很火,有时候同时有四个演出找他们。可是,由于对北京的生活不适应,像所有不在家又不会照顾自己的年轻人一样,睡不好,吃不好,也不知道自己身体越来越差,09年初终于得了严重的炎症,回乌鲁木齐做手术,脖子左右各切了一大刀,左臂抬不起来,「那时候心里很怕,觉得好不容易走过来,怎么又到了这地步」。幸亏几个月过去,慢慢好过来了。
现在跟JAM的哥儿们玩音乐,说到这方面的追求,小艾突然说了句方向感特别特别清晰,特别特别坚定的话:「我想多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把自己的东西忘了是很大的失去。现在我们是先学别人的东西才创作的,如果先学了自己的东西,然后创作,该会有另外的东西出来。」
--------------------------------------------------------------
Ibrahim (伊布):鼓手
伊布的阿拉伯鼓、非洲鼓、拉丁音乐常用的congo和古巴的cajón都打得特好,但通通不及他的新疆手鼓,那是超棒的,一听难忘,一见肯定成为粉丝,因为很多人说少见乐队里鼓手能如此闪亮。他本身非常优雅,打鼓时充满力量,「鼓态」很有吸引力。他的手法变化多,打出来的不光是节奏,而且给歌曲再添上texture;他的鼓跟小穆的节奏结他和大米的bass结成一个天衣无缝又活动自如的time net,音符在这网内或冲锋陷阵,或随意跌荡。
![]() |
伊布是喀什人,十三岁在艺术学院学民族舞蹈,后来受伤,膝盖移位,不能再跳。本来新疆民族舞蹈跟手鼓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舞蹈员都要对手鼓有很好的认识。伊布在学舞蹈时,就特爱这乐器,老师也觉得他很有天份,因此不能再跳,顺理成章,便学手鼓,一学十几年,也不断学其它鼓乐,对不同民族和风格的节奏有很大兴趣,他多变的手法跟节拍结构就是这样来的。
学鼓不容易。主音结他手小艾双手幼滑修长,十指笔直,是典型玩弦乐的手;伊布的手不大,却宽且厚,右掌皮厚,长期长着泡,都是打出来的。他最能吃苦,十八岁到乌鲁木齐加入歌舞团,收入低,生活很苦,有时候连吃的也成问题。刚到北京,连睡的地方都没有,「刚到的那天是五月四号,我在万寿路一个人坐着,没有地方去,晚上肚子饿,冷得不得了」,现在有的东西,是艰苦努力回来的。「每年五月四号,我就一个人回到万寿路那地方坐上两个小时想东西,人不该忘记过去」。
在北京伊布很受同行欢迎,很多人找他合作,而且都是不同种类的音乐,他跟灰狼、韩红、刘德华、Iz等都合作过,去年年底奥巴马访华,他在人民大会堂为他演出,他们看完更邀请他到美国表演。有时候,他也会跟一个非洲人、一个犹太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解放军歌舞团的鼓手结成组合,玩非洲鼓,「我们在台上演出很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同时,他也接受邀请,陪同传统歌舞团到海外表演,伴的都是老演员,他们要求的,是很正宗的新疆手鼓,伊布这样年轻,得到他们的认同,是很了不起的事。现在,他计划学印度鼓。
-----------------------------------------------------------------
Muradil (大米):低音结他手
他说:Bass – 很低调,但是很重要。
大米的walking bass 很迷人,很优雅,旋律感不亚于solo结他,但一点也不intrusive,这很难,需要在最high或最low的时候,都懂得听别人的声音。所以说他听很多爵士乐,最喜欢的bass手是Jaco,一点不令人惊讶。
![]() |
大米的故事,情节很有趣,但感情内涵却是最熟悉不过的,几乎是波西米亚音乐人成长故事的原型结构。
在老家喀什,他是属于玩民族音乐+Flamenco的第二波乐手。到了西安念大学,按他的说法,就是功课防碍他玩音乐,所以,在学校里,「看谁也不顺眼」,就一天到绿州琴行泡,玩地下乐队。后来叕学了,回到喀什,还是玩音乐,但家里不知道他已经叕学,所以他还得往外跑,「那时候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到哪儿去?」要到北京学琴,就先得挣钱。
那是千禧年之后,南方的娱乐事业火得不得了,大米跑到福州,在酒吧当弹唱乐手,唱流行歌,赚二十块人民币壹个月,他说:「冬天很冷,夏天特潮」,也很寂寞吧。回到西安,找到活,住在郊外农民在三层平房顶自盖的仓库里,屋顶除了仓库,就是个很大的平台,白天就在那儿看着稻田与朋友排练,也回到喀什出过专辑,在乌鲁木齐可以买到。还是不够钱到北京学琴,又回到福州,在夜总会找到伴唱的活,虽然一天晚上八十块要给乐队领班抽二十,但算是正规玩bass,伴的是闽南歌、民歌、港台流行歌,什么都有,「他们用那些特厚的文件夹放的千千万万份谱子,打开那一份都立即能奏,那时候我是还小孩,什么都不懂,只好拼命练,视奏、即兴,都是那时练出来的。」这样过了差不多两年。
然后,又是同一个问题:到哪儿去?这次什么也不想,够钱也好,不够钱也好,就直接到北京去了。本来一个人都不认识,好不容易找到在西安时受自己鼓舞也叕了学玩音乐的新疆同学,终于在安定门附近找到下脚的地方,在一个地下二层的室内,「很潮,如果不出来根本不知道是早还是晚」,他对环境很敏感。同住的除了那个新疆同学之外,还有一个内蒙古人,一个宁夏人,都是玩音乐的。这样住了本年,因为不够学费,也没学成琴,也没工作,钱用光了,刚有个在福州认识的前辈要回老家河北廊坊市出专辑,他就去了伴奏,住在农村里人家在果园中央盖用来收成时住的小房子里,秋天就看一大片蓝天,每天做饭就摘田里的蔬菜,「很爽」,他说。那位灌专辑的前辈在当地也教了几个乐手,就在果园排练,在市里演出,也没有舞台,就在卡车上演奏,观众都是农民老百姓,他们伴的歌手,是农村演员,「都是大妈们」,说时,他挺乐的。还有庙会的演出,每个地方搭了自己的棚,观众进来收门票,棚里没有蹬,就坐在砍下来的木头上。「很苦」,为了避免人们炒菜的猪油,很多时候就光吃白饭,或者是饼干。
后来去广州看一个大学朋友,那人在广州的琴行上班,他白天就跟着去琴行跟其它乐手玩,钱用光了,又去福州!这时候他的水平已经很高,工作的条件就不错了,但心里还是要挣钱到北京学琴,就到了深圳,跟一个歌手和他的乐队在广东省巡唱,在大商场、超市外演出,演完就卖他们的专辑。这时期他们走遍了广东省,唱至福建的交境。
终于又回到北京,在香山红旗村住下,那是一个乐手的艺术村,像一个摇滚公社,住的吃的一块,「我们都是穷孩子长大的」,他说。就在那里,大米跟朋友又录了一张专辑,其中一首给「我爱摇滚乐」收录了,作全国发行。
再一次跟新疆乐手一块是认识了前新疆传奇乐队阿凡提的一个成员克尔曼之后,他们组成了乐队,就是那时候认识也跟克尔曼一起玩的小穆,然后就是伊波的加入,三人形成了JAM的基本形状。
JAM五个人之中,大米是最少话的,但其实他却拥有极强的跟人沟通的能力,是个很懂得进退的人,有点风霜,但善良得不得了,是那种温柔而坚定的一类。他说:「我只是见得多而已,我还是很单纯」,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只想做个特别好的bass手,让自己满意」,犹豫了一会,他继续说:「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满意,可能没有满意的一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