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思考2.0
#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我常常在给朋友抱怨自己的钱不够花的时候,都会被大家说,你就是一个妥妥的凡尔赛。
按理来说,我的生活确实不差,但我依然没有感受到我目前生活带来的快乐,还时常让我陷入焦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影响了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是认识刚性开支,粗略计算了一下,刚性开支就是那种我只要呼吸就要付出的钱。然而其实我的刚性开支并不影响我剩余的可支配收入,所以我在想,我的焦虑应该是手上现金量的问题,以及我对于自己老年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持续收入的担忧。
然后是认识弹性消费,我的可支配收入几乎全部用在了弹性消费上。对于这部分花费,我像很多人一样,我的焦虑是满足欲望方面自己花费太多,想要持续性的降低欲望缩减开支。
分析过这两部分之后,我其实明白了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只需要有一个能满足我刚性开支的稳定收入以及能满足自己弹性消费的弹性收入即可。
以上观点翻译成人话来描述我的焦虑现状的话,我认为是:社会制造的焦虑在于人到40岁以后就工作收入就会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展开描述,展开就太多了),工作收入作为大多数人为唯一的收入来源,一旦不稳定就会影响刚性的开支,从而表现出对于生活状态、工作状态的不满意,影响弹性消费,进而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
我理想的生活方式是,7年内要达到退休的状态,从而专心工作。那么我理解的退休状态是什么呢?
是财务自由以后的纯粹的工作状态。
所以我会焦虑我会不安,因为我没有刚性的财务自由,我依然在为了刚性需求也就是生计去工作。我并不讨厌工作,只是讨厌为了生计去工作。
这个过程中,我又怕我自己忍受不了7年的煎熬,所以,一直压榨自己的生活,想要把这个周期缩短再缩短。
这个压榨,压榨的就是我弹性的消费。
这样我就理解了需求与欲望的差别。
需求是刚性的,欲望是弹性的。
刚性的需求应该用刚性的收入去解决,弹性的欲望应该用弹性的收入去解决。
所以总结下来,我需要找到一个刚性的收入,就算我不工作也可以呼吸下去的收入来源以及一份能满足弹性欲望的工作收入,工资等于每月的消费,我就会很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目前我的刚性的收入来源是:前几年压榨自己弹性欲望换来存款,以及接下来7年继续压榨自己弹性欲望换来的更多的存款。
偶尔买几件我喜欢的衣服和好看的饰品,偶尔去看看电影逛逛街,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聚餐,这些都是弹性的欲望,一味的压榨短时间内还行,长时间会出问题,人性面对诱惑本来就把持不住,所以通常我的解决办法就是,限定一个合理的生活开支,在这个合理的总额里面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每一餐去算计自己多花了5毛还是1块。
我也不会再去找所谓省钱的方法,像以前那样去制定那些看起来感动自己,压抑自己欲望的所以永远执行不下去的计划。
我只是压榨,不会压抑。
实操的办法就是,我会用2个四年完成我对自己的管理。
我计算了我第一个四年的总收入,因为这在这一份工作合同期内,至少我不离职,我这4年的收入是稳定的,前提是我的公司这4年也很稳定。
所以我用我4年的总收入 减去 我4年需要存下的刚性收入的总额,然后除以48,就是我每个月可以弹性开支的总预算。
目标一定是合理的,你不能说你4年总收入只有100万,但你要存下200万,我指的是可压榨部分的转化,额外的收入来源不包含在计算中。
其实很多人就会说,就是每个月的收入固定存一部分嘛,说的这么复杂。我认为,其实这两个逻辑是有本质区别的,每个月的收入很多人固定去存款是很难坚持的,但是计算了刚性开支之后计算的弹性总预算就是你的警戒线,大脑会告诉你,你可以花,但是超过这条警戒线会影响你持续的生存,你就会节制,因为只要在警戒线内消费,你就会存下你目标的数字。而不是没有目的的告诉自己我就是为了存更多钱,存了以后我要买什么干什么,所以我现在不能花,这样大脑会产生逆反情绪,让你的存钱计划难以坚持。
这种设置警戒线的方法对我来说十分受用,我10月尝试开始设置了警戒线以后,我这两个月心安理得的消费居然真的没有超标,也没有自责了,这一波操作真的让我的焦虑有了一点点的缓解。
而当我要超过消费警戒线的时候,我就会去问自己,有没有不花钱能解决的办法?就是我之前思考的不消费主义与消费主义,对于生活问题,消费以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之后你的大脑的思考逻辑就变成了: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而不是:这个东西我该不该买?值不值的买?怎样才能省钱?
你也不用去算计我今天吃饭多花了5毛1块,去自责我今天消费了一个看起来好像不是刚需的物品,所以我好像陷入了消费主义。
寻找解决办法的思考方式,大脑会产生正面鼓励的信息,会让你肯定自己,因为你找到了解决办法。而自责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消极负面的信息,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判断,导致自我否定。
让大脑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思考否定自己,我认为这是生活方式不同带来的最大的差异了。
如果说1.0我只是想清楚了需求与欲望,那么2.0我开始真的把思考转化成了可以执行的过程,下一阶段回顾一下再继续思考3.0的生活方式吧,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会是怎样。
只希望每一次的思考我都能有所收获并且真的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