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穹寇非难御,如此江山空负人——有感姜维
《三国演义》看到最后,各路英雄豪杰已经纷纷落幕。枭雄,英雄,谋士,将军各自已经将他们的故事诉说,本以为到此时已经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却不想还有一个人让我眼前一亮,在最后的阶段大放异彩,甚至在故事结束后还让我深深铭记的人。他就是大汉朝的最后一位大将军,麒麟儿姜维。
想当年蜀汉皇叔帐下,“五虎上将”威名赫赫,所到之处皆所向披靡,不料等到诸葛亮独自北伐之时,五虎上将只剩一个赵云,且已经鬓白如霜,而他自己也垂垂老矣,不说东吴,就曹魏一个司马懿就迟迟无法战胜,诸葛亮忧心忡忡。自己平生所学无人可传,蜀汉后继无人,如何一统天下?幸好,在此时遇到了姜维。
他虽从小丧父家贫,却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自由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且事母至孝,为人忠正。这样一个人,在曹魏却一直缺少一个机会。
诸葛亮用计攻打夏侯楙,唯有姜维看出他的计策,诸葛亮感慨:“我自出茅庐以来,还没有遇到过如此对手”,“姜维真乃将才”。此时,姜维只是一个27岁的年轻中郎将。一生战无不克的长坂坡英雄老将赵云,也在和姜维的交手中感到力有不逮。他那时笑容自信,壮志满满,笑问:“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晚上,姜维又再一次用记,让从来从容镇定的诸葛丞相第一次仓皇而逃。这个时候的姜维还是未经磨砺的,年幼的麒麟儿。诸葛亮找到了那个他寻找了几十年的传承人,用计收服姜维归降,从此以后,姜维便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在蜀汉,姜维有了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再加上诸葛亮悉心教导,姜维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将领,成为当时三国中难得的大将,姜维是幸运的;但也是在蜀汉,姜维为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九次北伐,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事,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先后跟随蒋琬,费祎北伐,但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数次北伐或因后方不稳,或因朝野非议,或因小人谗言,或因主上猜忌,一次次失败。他一片忠心耿耿,却越来越孤独,直至被排挤不得已去屯田。后趁姜维和钟会在剑阁对峙之时,邓艾偷渡阴平,后主刘禅投降。大汉已经彻底结束了,但姜维还没有放弃,假装投降钟会,想趁机挑起魏国内乱,害死其大将,将来再图复国。只是不料钟会兵败被杀,姜维也在劫难逃,选择自杀。看到此处,姜维身死,音乐响起那一刻,瞬间泪目。

姜维本是曹魏降将,却支撑蜀汉到最后一刻。几十年来,深受猜忌冤屈却依然忠于蜀汉。蜀汉被灭之时,姜维给刘禅密信:“陛下忍辱数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不知道刘禅是否看到这封密信,又或者看到了根本不想理睬。只是不知道当时姜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这封密信。
郤正曾评价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他不为财权,不为名利,这一生的坚守只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之恩。就如诸葛亮当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过是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虽有大志却终不能实现,为一句承诺最后落得身死家灭,他是人生注定一场悲剧,让人扼腕叹息。

如果当年关羽没有中陆逊计谋也许不会死,如果张飞不那么跋扈也许不会死,如果曹操没有杀掉华佗也许不会死,如果刘备没有冲动伐吴也许不会死,他们都有“如果”,可姜维没有。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一样的宿命,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是会选择坚守。我才疏词穷,看完他的一生之后,除了一生叹息,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很久很久都沉浸在这份淡淡的悲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