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沙拉门”之谜
文/邓国云


离家日久,心里难免要怀念起我日思夜想的村庄。农村的风景,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年画,又好像一曲经久不衰的老歌,时时在我的遥望和回想中,生动着我对农村美好的向往和追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喝了农村的水,吃了农村的饭,做了农村的梦,对农村有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感。离开农村多年,我依然脱不了一身乡味,浑身上下散发出村里人特有的气息,就连说的话吃的菜睡的床用的东西,一律都是带有“农村的味道”。我对于村庄的怀念,已日渐深入了我的骨髓和灵魂,就像溪水为什么要缠绕着大地,白云为什么要依恋着蓝天。农村的风土和人情,怕已是植入了我的身体的每一根神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灯光下,用笔尖倾听午夜的村庄。安宁,静谧。午夜的村庄,像沉睡中的老人,我似乎可以听到她均匀的心跳以及平静的呼吸,偶尔也能听到她轻轻的鼾声!夜很黑,没有月光亲昵,天空的星星闪烁着光芒,孤独地守望着这一片宁静。她就是生我养我的不起眼的一个小村庄——东大庙村。 据说我们村的祖先是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旁的一棵大槐树下迁民来此地的,也有数百年历史了。家谱轴上记载,到我这一辈分,是第16世。若按许慎的说文解字'世'的解释,世字是由古'卅'写法变化而来的,所以一般有三十年为一世的说法。 小时候,听老人经常讲起,村西头有一座建筑叫'沙拉门',描述像个牌坊,其实她就是一座牌坊,古香古色,朴素淡雅,历史悠久。后来不知道怎么被拆掉或是自然倒塌。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牌坊不仅是一种装饰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埋藏一段段后者的历史,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没人知道,只知道传说是镇邪的。牌坊,也叫牌楼,古已有之 ,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关于牌坊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那时称为“衡门”。“衡门”的结构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在唐代,我国的城市都采用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 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于是老百姓也逐渐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也有石质的,琉璃的或砖砌的。木质的牌坊多不延年,现存的有些仿古牌坊,看上去似木质的,实际是后人用钢筋水泥或钢管建造的。 几年前的一天,我有几个月没有回家了,回来快近村庄时,远处便看见在村头用钢材修起一个简易的红色大牌坊,入口那面写着沙拉门三个大字,出去那面写着出入平安,两边对联是歌颂祖国繁荣昌盛。我在想“沙拉门”是什么意思呢?请教了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都说不知道,说只见过后来留有的大概模样,也不记得那个古'沙拉门'是从啥时建起。五百年前,祖先来到老天赐予他们的这片乐土,每天从晨光曦微到暮色四合,祖代建立着沐浴在这片阳光之中的幸福家园,有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艰辛。历史长河带走了太多我们无从追溯的过去,仅留下了一些可供猜测的代代相传的古老传说。从那一刻起,我每天在案头拿起书本时,都会想起要找出'沙拉门'这个答案,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结果。听着沙拉门这个词有点像东南亚佛教国的名字音调,当我每次到国外出差,都会注意这个词汇的译音。 就经常翻找我所有的东南亚书籍,最后在一本《亚洲美术》一书中找到了沙拉巴门这个词,“沙拉巴门”这个地名叫'埔甘城',位于缅甸中部的半干燥地带,伊洛瓦底江的左岸据说于9世纪中叶建成,是蒲甘王朝的首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一个蒲甘古城(在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大家可以查阅资料去了解更多),它的面积不足26平方公里,四面围绕着城墙和壕沟,现在只剩下东面的入口“沙拉巴(Sarabha)门”了。门前有两座纳特神庙,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庙宇。 蒲甘的寺塔群是缅甸佛教艺术最辉煌的部分,它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印尼的东爪哇日惹市,我今年11月份也从那里带来几件雕刻艺术品)并称'东南亚三大文化遗迹,也是世界知名佛教圣地三大古迹。下面分别说一下这三大文化遗迹:第一是上面介绍的蒲甘王朝“沙拉巴门”,在缅甸;第二说说柬捕寨的“吴哥窟”在柬捕寨境内,柬捕寨公元802年真腊独立,进入吴哥王朝。吴哥王朝共27代君主,历630年,不仅创下了称霸中南半岛的全盛局面,而且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和艺术。现在吴哥窟有遗留下600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筑,散布在4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中。遗迹中发现大量造像,有石雕、铜雕等,题材一般为供奉偶像,有湿婆、毗湿奴、吉祥天女、雪山女神、龙头佛像、菩萨像等,吴哥窟发展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表现'真实、活泼、和谐、匀称、生动和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第三是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爪哇花园'喀多(Kedu)盆地上,东、南、北三方均有火山环绕,至今它东面的默拉皮(Merapi)火山仍然青烟缭绕;流经盆地的两条河流普洛哥河和它的支流艾罗河在不远的地方汇合。婆罗浮屠工程浩大,气势雄伟,蕴藏了建造者卓越的技艺、智能以及动人的感情,是世界艺术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塔群。以上这三个文化古迹都是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每年去旅游的人很多,不妨你们也去看看。说着说着我又扯远了,有点啰嗦,您若嫌我啰嗦,请把这段句子撇开。抱歉,我马上回到正文,不然诗圣杜甫和文圣孔子该扯我的耳朵把我拉回来的。好了,笑话不多说,还是书归正题吧。还接着上边的缅甸蒲甘王朝的'沙拉门'故事继续讲:蒲甘可以说是一个寺塔的王国,以蒲甘为中心,共建有两千余座大中型寺塔,现在蒲甘旧址尚留有五百多座建筑,规模浩大,宏伟壮观。 这是一种自然崇拜,举凡天、地、风、雨、山、川、花、木,甚至房舍都可能成为崇拜对象,在那些国家的家族、村寨、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有的村头会修一个牌坊,或立一个木雕神像,我在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一些村庄看到,村头都要立着一个用木头雕刻的数米高的古代部落作战兵器;而在非洲的刚果金(扎伊尔)国家,村庄出口处会立一个钉满全身铁钉的木雕人像,作为村庄保护神或做誓言和契约所用。当然他们国家这些都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他们全民崇拜万物有灵。至于我们村头这个'沙拉门'起的名字,与这个缅甸的蒲甘王朝古城的“沙拉门”名字有没有关联,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我们古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先贤们博通经籍。我们“大庙村”村西头却有一个大庙院,当时有多间房子,我小时候是在那里读的小学。我们大庙村村名的来历也无从考证。我没有太大的根据和实证,仅供大家参考。 抱云轩随笔 文/邓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