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者的算盘3——《瓜分沙洲》
五、石油管线

前面我们知道,英国政府正是看重摩苏尔地下丰富的石油储备才急吼吼地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托管国,但法国愿意放弃的条件就是必须从开采出的所有油矿中能分一杯羹,后来,美国和荷兰眼红也要插足,甚至不惜施压逼迫。没办法,好好的一块蛋糕被一分为四,英国人心里别提有多窝囊!1927年伊拉克北部巴巴古尔古尔油田的发现使得推迟延后的输油管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四个备选的终点港中,有三个在法国的管辖范围内——北部城市:贝鲁特、的黎波里和亚历山大勒塔,优点是都靠近伊拉克北部油田,因此运输成本要更低,对法国人而言,重要的是输油管线在法国人控制的范围内,如果与英国爆发战争,随时可以切断石油供应;另一个终点港是英国提出的南部城市海法,从英国人的角度看,选择海法可以大幅度缩短和油田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实质控制油田的产出,但如果管线终点选在叙利亚境内,那英国就只能仰仗法国的仁慈了,为对抗法国运输成本的优势,英国决定自掏腰包资助修建一条横贯沙漠的铁路,以降低修建石油管线的成本。但很明显局面对法国极为有利。
南北管线之争一直纠缠不断,谁都不想失去对管线的管辖和掌控,直到1930年8月才终于达成一个相对的折中方案,那就是把输油管线分成两部分,同时在海法和的黎波里修建终点港。尽管法国懊悔恼怒,但他们还是没能阻止分段运营的方案,同年10月,该方案的主要条款获得通过,并在次年3月全部通过。作为中间调停人美国得到了更多补偿,所获配额是英国控下的石油公司的三倍;法国也增加了新的进口配额,唯有英国心有不甘,虽然达到了控制伊拉克石油的目的,却付出了与法国继续交恶的代价。但争执还是相当有价值的,到1940年,伊拉克的油田每年可以产出400万吨石油,英国从中获得的份额不仅解决了5%的国内需求,更重要的是还驱动了所有地中海的舰队,因此《泰晤士报》称其为“大英帝国的颈动脉”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复仇!复仇!
巴勒斯坦如今成为了伊拉克石油的出口港,其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英国对其更是紧抓不放,但目前英国也如坐在火山口,底下的汹汹岩浆正喷涌向上。
一是:英国一直提倡的犹太移民政策加剧了巴勒斯坦地区持续不断的民族暴力事件,正如1930年英国派驻巴勒斯坦的高级专员约翰·钱塞勒所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理想的政策显然是个巨大的错误。”犹太移民不仅造成本就有限的巴勒斯坦地区土地的急剧流转,加大贫富差距,更重要的是宗教冲突和民族仇视,“如果英国无动于衷,今后一定会再爆发更大的骚乱,”钱塞勒预计,“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毫无疑问会得到临近阿拉伯国家的物质和道义支持。”
二是:在巴勒斯坦北部修建的输油管线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局势,作为承建方伊拉克石油公司从未认真考虑过当地人的利益,只想着如何最大利益地获取回报,肆意践踏本属于当地人的权利,而不去对此造成的破坏进行合理补偿。
三是: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与利用。要知道,英国人的腐败和专横行事早已成为堆积高筑的木薪,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火星就可以将其点燃。而1935年的卡萨姆冲突死亡事件和1936年公共汽车枪击事件就成为了那个压垮骆驼的稻草,大穆夫提阿明·侯赛尼作为叛乱组织者更是最大能量地调动了巴勒斯坦及周边地区的反抗。
四是:英国本身的迟钝和军队的糟糕表现更如同雪上加霜,无法令阿拉伯人心甘情愿地认可。暴力事件起初并没有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他们甚至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因为阿拉伯人的首要目标是犹太人。但没过多久英国人就后悔了,阿拉伯人采用了在路边埋设地雷、袭击追踪英军等游击战术,使得英军叫苦不迭,到后来更是蜷缩在军营内不敢外出。要知道,阿拉伯人的游击战术正是英国人自己教授的,现在只能咬碎牙齒往肚子里咽了!
五是:法国盟友的不配合。当英国决定彻底解决暴乱始作俑者时,那些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漏网分子逃到黎巴嫩和叙利亚以摆脱英国的干涉,不得已英国向法国寻求帮助,但可惜的是悉数遭到回绝,法国这么做完全是处于报复,想象德鲁兹叛乱时英国所作所为就可以明白今日法国的心态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苍天饶过谁呀。
英国人如今十分确信,反叛势力生生不息是因为他们在边界附近可以得到庇护和支持,更别提阿拉伯人是主场作战,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资金保障,“很难想象我们能够彻底铲除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活动了!除非是某些因素导致叛乱分子的根据地爆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