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之烧—-日本的26个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产地

在本章开始之前,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烧。因为,日本人将陶瓷制品统称为“烧物”,所以,把出产烧物的地方称作---烧。



比如,著名的“有田焼”,就泛指在有田町附近出产的烧物。日本官方网站公布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出产地共有二十六个,它们分别是:

1、 常滑烧
常滑烧系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其最大特点是采用“朱泥”,即:红褐色的粘土制作烧物,是故,它的制品辨识度极高。
——

2、 濑户、美浓烧
濑户烧系日本六大古窑之一,濑户陶工因战乱涌入美浓,遂创立了美浓烧。濑户烧历史悠久,旗下流派众多,其中志野烧、织布烧、黄濑户、濑户黑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
——

3、 丹波立杭烧
丹波立杭烧系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古丹波风格的陶器是不施釉的,其古朴的外貌与备前烧制品极为相似。
——

4、 备前烧
备前烧系日本六大古窑之一,也是现代日本唯一坚持不施釉的制陶机构。目前,备前陶土因过度开发而近枯竭,所以,其产品被收藏人看好,颇具升值潜力。
——
5、 越前烧

越前烧系六大古窑之一,其特点和丹波立杭烧、备前烧相仿,造型古朴天然,形态厚重,薪灰自由地流布在烧物表面,随意,浑朴,颇具古代陶器的风范。目前,在市场上明确带有“越前烧”落款的东西较少,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没有款(或款识不清)的越前烧物呢?根据我的经验,在排除了它是“备前”的疑问后(备前烧的特则比较明显),再考虑它是否是“丹波”(丹波烧的陶土发暗红色),如果,这种可能性再被排除,那么,基本可以确定:它是“越前”了。
——

6、 信乐烧
信乐烧系六大古窑之一,是日本的制陶大户,古信乐为茶人所推崇是收藏佳品,现代信乐因产量较高,收藏价值稍逊于备前。
——

7、 有田烧
有田焼是日本第一陶瓷品牌,最早掌握制瓷技术,旗下著名窑口众多,如古伊万里、色郭岛、柿右卫门、弥右卫门等。
——

8、 九谷烧
日本彩绘瓷器的著名品牌,最著名的5大风格分别是:木米风格、吉田屋风格、饭田屋风格、永乐风格和庄三风格。
——

9、 京烧、清水烧、乐烧
京烧,流派众多,清水烧是京烧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因其最初的作坊设在清水寺旁,故名:清水烧。著名窑口有平安橘吉、平安云乐、藤萍正文等。

除此之外,京烧的另一重要流派是“乐烧”,乐烧茶碗,也是收藏的重点。
——

10、 萩烧
萩烧,即:一乐、二萩、三唐津中所谓的“二萩”,通过这句话,可以得见萩烧在日本茶人心目中的地位。

萩烧的历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其制陶术拜朝鲜陶工所授。至今,萩烧的器形仍具有高丽茶碗的风范,具体特征就是:高切台(即:杯底托处有一明显的三角形缺口),有关切高台的由来,传说不一,有人说:萩烧原属御用品,禁止民间使用,窑主为了做生意故意在底托出切个缺口,使贡品变成瑕疵品再转卖到市面上。也有说:此乃李朝(朝鲜)传统,陶工为了方便运输,会在茶碗的底托处切口,以便牢固捆扎,降低运输中的损耗。

除了器形,萩烧的颜色也很有特点,大部分萩烧器物都是白中带粉的,偶尔出现一个“白萩”,则会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

11、 唐津烧
与乐烧和萩烧相比,唐津烧就显得土味十足了,然,作为茶陶三大窑之一,部分老窑口出产的花器或茶器依旧非常值得收藏。当然,它的日用器皿也很有装饰性,淡雅的唐草花纹让人回味旧时光的缓慢与悠闲。
——

12、 大樋烧
大樋烧与乐烧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据传其创始人是乐烧的第四代传人之徒土师长左卫门,是故,大樋烧可谓是乐烧的分窑。和乐烧不同,大樋烧的色泽是焦糖色的,因为是低温制品(窑温在800左右),所以受挤压后非常易裂,是故,流入国内的作品极少,且价格甚高。
——

13、 赤膚烧
赤膚烧系“远州七窑”之一,(在古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茶师名曰:小堀远州,日本茶陶史上著名的"远州七窑",就是在他的指导和推广下而名播后世的,远州七窑,即:赤膚、上野、高取、古曾部、志户吕、膳所、朝日窑)。

赤膚烧又被称作“奈良赤膚” 是用含有铁元素的红色土烧制而成的乳白色烧物,器物上通常画有与奈良民俗有关的彩绘,是一个颇具地方色彩的古老窑口。
——

14、 上野烧
上野烧系“远州七窑”之一,传承亦有400年之久,其特点是材薄质轻,色彩丰富。上野烧陶工善使青绿釉与其他各色釉料搭配,形成色彩明快,格调清素的独特风格。比之有着过分质朴之嫌的日陶烧物,上野烧之色彩有着一份“云破天青”似的高雅与清秀。
——

15、 高取烧、小石原烧
高取烧系“远州七窑”之一,古时称:远州高取, 其后,制陶所移到朝仓郡的小石原鼓窑,被称为:小石原高取。

小石原烧以“跳刀”工艺而著名,色彩以茶褐色釉为主色,部分烧物的色彩与“上野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毕竟它们是“姊妹”烧)。
——
16、 小鹿田烧

小鹿田烧的制陶技法曾受到“小石原烧”强烈的影响,所以被视作“小石原烧”的分支,其作品的外型特征是使用工具所刻划出的几何纹路,如“飞铇”、“刷毛目”、“栉描”等。
——

17、 萨摩烧
萨摩烧分为白萨摩和黑萨摩两类,白萨摩的主要特征是瑰丽华美的彩绘,而黑萨摩则拥有漆黑的光泽。萨摩烧于1867年在巴黎万博展上以SATSUMA的名字获得大奖,从而跻身于高档瓷的行列。市场上有传言说:萨摩烧的窑口已经被海啸所毁,自70年代起已不再生产,此为:以讹传讹。每年冬季在萨摩烧的起源地都会举办“美山窑元节”,向公众推广萨摩文化。

然,古萨摩制品的确价值不菲,一物难求,是故,如果在市场中偶然遇到,且价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还是可以购之以藏的。
——

18、出石烧
出石烧创立于1764年,历史可谓悠久。该制陶所在1876年后开始制作白瓷及白瓷雕花制品,并获得万国博览会大奖,从此声名大振。现代的出石烧依旧以出产白瓷及白瓷雕花制品而著名,因产量较低,价格较贵,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19、笠间烧
笠间烧创立于1700年代,最初只是做粗陶的窑口,因为靠近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遂,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制陶基地。
——

20、益子烧
益子烧与笠间烧可谓是“姊妹烧”,因为益子烧的创立者曾在笠间烧的窑口学艺,是故,最初的益子烧也只是生产水缸、茶碗等民用陶器的制陶所,直至1924年,日本 “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滨田庄司移居益子町,益子烧制品才第一次作为艺术品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今,滨田庄司所创造的“黍文”纹样已成为了益子烧的标志性图案,益子烧陶艺亦成为了上个世纪日本“民众工艺”的代名词(民艺:即“民众工艺”。倡导从日常杂货、器具、日用品等大众工艺品中挖掘“用之美”)。
——
21、三川内烧
三川内烧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6 世纪末,曾经是平户藩的御用窑。在白色瓷器上绘制钴蓝色图画,是三川内烧的一大特色,日本的一些高级餐厅都选择使用其生产的餐具。三川内烧出产的花器较少,在国内市场上亦很难见到。
——

22、会津本乡烧、大堀相马烧
会津本乡烧系福岛本地的制陶所,国内介绍它的资料甚少,能够见到的作品亦少,我藏有一套出自该会津本乡烧的“人形”,以此,管中窥豹,可见其乡土气息之浓重。

相反,与它同处一个地区的大堀相马烧,反倒更受国内收藏者的青睐。相马烧有2大特点:
1)青纹,即:由于陶土与釉药的收缩率不同,在烧制完成后冷却的过程中,表面产生的龟裂。
2)二重烧,即:在制作茶杯是相马陶工会先制作一个略小的容器,然后将其置于一个稍大的容器内,通过套叠的方式,形成保温夹层,这种双层的茶杯非常适合在寒冷的冬季使用。由于制作成本非常高,并受到福冈核泄露的影响,相马烧在最近十年中关闭了很多窑口(但,并不像市场上传闻所说的:已经全部关闭)。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考虑,产量极少的相马之器的确具有收藏价值。
——

23、无名异烧
无名异烧的产地在日本佐渡岛,岛上有一种红土叫“无名异”(颜色类似朱泥),陶工因使用这种红土烧制陶器,遂,起名:无名异烧。无名异烧所作的茶具乍一看近似常华烧,但做工比常华烧还要精细。是故,当我们看到一件貌似用“朱泥”捏制的作品时,我们应问自己,它,到底是朱泥,还是红土?
——
24、伊贺烧

伊贺烧,指的是选自伊贺地区的伊贺陶土为主原料,在伊贺市周边用传统技术生产的陶器。此地区的土质含有丰富的碳化植物,蓄热耐高温,即使干烧也没有问题,且越烧越结实,是故,伊贺陶土最适合做“土锅”(即:砂锅)。
——
25、砥部烧


砥部烧约有24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在白瓷上做青花手绘,作品多为食器或花器。
——
26、渋草烧

渋草烧始于1841年,渋草烧作品的画风古朴,但因产量很小,所以在国内市场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