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姐:《入殓师》是纯中国文化内核,影史超级杰作!私人心水片单第二名~
(本文视频版首发于B站,全网各平台同名:陈小姐的十五楼,均可收看视频节目 )
这是本片男主角,小林大悟,大悟这个名字很有深意喔。

影片一上来交代人物,小林大悟是交响乐队中的职业大提琴手,娶了一个小娇妻,妻子是广末凉子演的,好可爱。小俩口准备在东京大都市当一对儿快乐的社畜。不料乐队经营不善,宣布解散,小林大悟失业了,生活压力随之而来,首先就是,大提琴的巨额贷款,是他们根本无法承受的。
小俩口只好卖了琴,放弃艺术梦、都市梦,老老实实面对现实,回老家。父母留下的老宅起码不用交房租。夫妻俩总得谋生,小林看到了报纸上在登一则当地的招聘广告,写着“与送行有关的职业”,他们还以为大概是旅行社在招人呢。
这场老板面试简直是面试戏里的扛霸子。他就是即将要带小林入行的入殓师师父,全片的第二男主角。你先来看看他怎么招聘喔!笑到西特!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社交牛逼症吧!可见这一行招人太难,老法师深谙门道,有钱能使磨推鬼!!年纪轻轻的小林同学,就这么被连哄带骗地,走上了他“入殓师”的职业道路。
这部日本影片是2008年的旧作,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它的4K修复版于2021年11月在中国内地公映。来定调:本片是影史中的,超级,杰作!高手中的高手写出来的本子,导得也好,演得也好。
这部电影的看点,我分三个部分来谈,第一部分,谈设计感,这个片子之所以高,是因为在编剧、导演等工作之上,我看到了一个属于设计师的思维维度。
第二部分,谈谈表层故事下面还有一个“隐藏的故事”(真正的主题)。
第三部分,谈这部影片在审美高度上抵达的“禅意”。
汉传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禅宗一脉,其思想,借由这部电影作品,在我们的凡俗世界中,又开了一朵花。
设计感:神秘的符号
本片的设计之强,体现在一切皆为“符号”。不是《鱿鱼游戏》里那些直白的符号,这片子各方面都深多了。
这是全片的大开场,这场戏在片中还要再出现一次的,导演是敌敌畏(特地)拎出来把它作为引子。

第一个镜头,风雪中,一辆车从景深处向我们驶来,亮着灯。音乐的色彩一暗,影像随即生出神秘感和宿命感。主角以接近特写的景别出场,这样拍将环境因素尽量排除在外,这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惯用手法。这个开场,在剧本里可能就写,这一天师父领着徒弟,开车前往一户人家,要为死者举行“纳棺”仪式。导演则动用视听语言拍出来。而我看到的,全部都是符号。风雪、迷雾,点灯,旅程。最最重要的还有道路两旁的这些细细的枯木所构筑起的“诧寂”的意境,这些木杆子可是人家美术敌敌畏(特地)排出来的,你不要以为是现成的哦。开场太牛了,这就是好片子的气味!溢出银幕,向我们迎面扑来。
短短十几秒钟,我眼泪哗地飚出来。就是多个符号叠加在一起达到的化学反应。这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走一遭,沿途总遇风雪,脚下望不真切,前路充满迷惘。这就是一条由生到死的人生路。所以,导演才选这一场作为引子,他们拍的时候当然是想好的。

讲讲角色的“符号化”。
主角小林大悟,原来的职业,被设计成“艺术工作者”。而他的第二份职业,“入殓师”,也是被设计成艺术工作者了!全片高度写意这条纳棺仪式线,让这份职业不断显现出对于俗世的神圣意义,这两个人,怎么不是艺术家呢?!主创只有先在创作观念上端正到了这个份上,才能往下推进案头工作。
主角是大提琴手。这里边又藏着一个你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的符号。为什么是大提琴啊?为什么不是钢琴、小提琴、口琴?就是因为大提琴足够大,加上它完美的曲线,其实是人形的视觉符号。
师父,干这行,可谓是过尽千帆,阅人无数,so much bodies,不过都是小场面!所以师父一眼就能判断!小林,可以的,生来就是干这行的!入殓师,和大提琴演奏家,一样崇高,有过之而无不及。
师父这个角色是什么符号呢?告诉你,他身上藏着三个符号!也可以直接理解为这个角色的三重“功能”。第一个符号,是艺术家的导师,导演选角的指导思想就是:气质这块必须给我拿得死死的!站出来要像爱乐乐团指挥家!注意到吗?片中乐队的老板和入殓师老法师,造型几乎是一样的。师父身上的第二个符号,是男主角精神上的父亲。
他身上的第三个符号是什么呢?OMG是不是感觉很复杂的亚子?不然我辛辛苦苦写这个片子 干嘛?!你当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随便发的啊?这种奖就是要经得起全世界的眼睛审视,只有保证品质才能沉淀品牌。我近年更是感到三大节的金奖成色反而不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师父的第三个象征符号,后面会讲。

这里要对大陆版公映海报进行一番赞美,因为我认为,恰恰是这支电影多了一层设计师思维,充满符号,对设计界同行是一种深深的刺激,才诞下了如此妙的一张海报。
黄海红出圈不是偶然的,他对海报这门语言的理解破了结界。海报,绝不是电影的一张剧照上面P几个字,而是通过“海报这门语言”进行自己的创作。就像我做评论,也是通过评论这门语言,借由影片,做自己的创作。海报艺术的高度是可以超越原电影的,同理,评论,当然也可以,都是独立的艺术语言。电影是一个人、一群人已完成的作品,海报也好,评论也好,是另一个人的作品,只是借由了某一个文本作为依托,作为素材,撰写自己的作品。所以,当你理解到这个层面,就会懂电影评论的最高评判标准怎么可能是“正确揣摩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居然到了21世纪,还会有人指着人家鼻子骂“过度解读”!导演都没你想得多?!
黄海的设计,展现出致命的个人风格是在这一时期,他找准了自己的语言特点,他懂得要在消化了电影以后去突破电影故事的时空,去创建黄海时空。端正这样的创作观念,每次设计的时候他就只需要在美术体系中找到合适的技术工具就行了。

我觉得到了“入殓师”这一张海报,黄海又上了个台阶。你说这张海报到底应该怎么摆呢?空间的诡辩是包含着设计师对于影片的理解的。

当海报竖构图看的时候,是生,你可以认为,画中女子在对镜自描,入殓师的“入”,这个时候也是“人”。而一旦你把它横过来,女子成了死者,画中虽无入殓师,入殓师却以一支唇刷的意象而存在。一张海报巧妙的横竖双构图视角,暗合着中国古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也深受这部电影强大的设计感之刺激,看完电影我忍不住去扒了一下主创,原来,这位编剧先生也混设计界啊!是他和水野学共同设计出了熊本熊,水野动的笔,他把的关。一切总算make sense了。所以,我才决定,用“符号”来作为第一部分的解析重点,符号,是设计师的维度。这个片子先让我感受到了设计思维,然后才是我所熟悉的编剧和导演的工作。
剧作:隐藏的故事 (真正的主题)
本片,编剧与导演合力完成了两层故事,一明一暗。《色戒》也是这个级别的剧作,听完《色戒》的全片解读,所有人都来跟我讲,原来里面还有一条暗线我都不知道!嗯,这才是高手的本子,有AB故事,明暗双线,夹叙夹议。明线,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跟观众解释了,入殓师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让观众消除偏见,接受这份职业,最后让观众感动,乃至生出敬意!这条明线被设计成“职场小白养成记”,是记叙文,顺着线性时间讲故事,这么做,就是为了照顾到“可看性”,要让普罗大众人人看得懂。
暗线故事是一篇哲学论文,只讲了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先搞清楚怎么活,才有资格去面对死。入殓师,看似为死者服务,其实是为生者服务,入殓师将死者还原成生前亲人们最熟悉的模样,让亲人们在跟死者告别的一刻,心灵得以慰籍。
两条线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作品中。你若只看到第一层,你会很感动,你会对“入殓师”产生敬意,你会觉得这个仪式是对死者的尊重,是对死亡的尊重。但你要是看到第二层,你会,大悟。你会明白,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活。这个片子真正的主题,谈论的是生,而不是死。
如何好好活?我要一直等到这个问题出现,才能来解密师父身上的第三个象征符号是什么?告诉你们,是高僧,是上师。来看一下这场戏,小林提出了辞职,师父开释他。

这场戏我结合视听语言来解析。以一个上帝视角开始,意思是,师父在上层,境界和思想都比他高。一定要这么拍哦,小林代表着我们俗人视点。镜头中有两道门,本篇评论也来不及讲,在整理文字稿时觉得,关于《入殓师》的解读,应该再做一版“加长版”。而师父呢,你看看!

他公司楼下这层可是停着棺材的哦!上面居然春色满园,生机盎然!(其实就是对死亡的一种解读与暗示)窗含西岭千秋雪,这边就差鸣翠柳了!还记得我说过什么吗?空间就是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情的外化。你真心想一想,是不是好电影全部符合这一条。我实在太喜欢师父的空间了,我定格老半天,就是看看,我的工作室还缺什么!师父开释徒弟的那几句台词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句句是禅语,是顶级智慧。

这几句对白的意思其实就是,死是为生服务的。世人避讳死亡,对你的工作有偏见,惧怕尸体,都是尚未大悟。你想想,你辞职,你老板开口说什么?而他呢,一句劝留的话没有,让你自行参禅。
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只有驱除“我执”,才能活得通透,才会快乐。什么是“我执”呢?就是你放不下的一切,功名利禄KPI,总有刁民要害朕。师父开释过后,紧接着导演安排了一场小林正式的纳棺仪式,这场戏兼具着双重戏剧目的。
第一重目的,是让小林在片中头一次上手,像像样样完成这套仪式,说明,他在技术上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入殓师了。可以拿上岗资格证了。

这个手势也是虚构出来的,带有强烈的艺术处理,并且这里强调特写,是为了小林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做仪式作镜头上的铺垫。
第二重目的是再进一步点化小林,用一个事实再次开释他。
这戏是写他们这次在进行仪式时忽然发现,死者原来男儿身,导演通过家人的对话在告诉观众,男孩其实就是死于流言蜚语,世俗陈见。你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一个男孩,想做女孩,要承受多少压力,最后做了个美美的指甲,美美地死去。这具年轻生命的离去,如果对生者有了触动,他的死也许才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下一场吃炸鸡的戏又绝了。接上一场,还是“死亡为生者服务”这个概念,上一场是用一个案例来言说这个概念,这一场具象成为吃炸鸡的动作,炸鸡也是尸体啊。

表面上,这场戏还有老板犒劳员工的意思,请吃员工餐,深层里的象征性是一家三口重聚。小林少年时家庭破碎,父亲抛下了他们母子,母亲含恨而终的时候,他也未及回来相送,所以他回到了出生的地方,通过这一趟职业旅程,其实也弥补了他童年的心灵创伤。一个人,真正被治愈,就是要回归初心,回望人生,将生命中的遗憾尽可能地补掉。这还是在告诉你,如何叫作好好地活着。全片的最后一场仪式是小林为自己的亲生父亲送行。
在为父亲举行入殓仪式的时候,父亲的手中落下一块小石头,这是父亲在小林儿时跟他玩的游戏,电影前面也铺垫过了,石头光滑说明,他走的时候是安详快乐的。原本小林始终想不起来儿时父亲的面目。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手,一番复原之后,终于,父亲的面目清晰了,他想起了父亲的样子。这段蚀骨柔情的讲述,导演全部用镜头叙述,这里不需要一句台词。

妻子终于堂堂正正地说出了“我的丈夫是入殓师”,等于认可了丈夫的职业的崇高性。这时妻子已经怀有身孕,这场收尾戏其实是父与子的和解,祖孙三代的聚合,充满了东方式的完满。
本片在调性的规划上,将死亡处理成一桩幽默事件。幽默和搞笑是不同的,幽默是很高级的智慧。视听语言层面,导演强化了纳棺工作的仪式感,你一定要看懂,电影中的这套仪式是被高度艺术化的,它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仪式。为什么绝大部分观众会误会日本的入殓师大概就是这样工作的,是因为导演聪明地把它处理成了家庭戏。你仔细想想,真实的生活中,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死者遗体是在家里的呢?哪里家家户户如此明亮宽敞,有这么大的空间来做仪式啊?空间都经过了剧组高度的艺术化置景的,布光柔和均匀,藏进生活的表象里面。

而且你注意到吗?导演拍摄那么多场纳棺仪式,都采用了小津安二郎式的”榻榻米“机位,这个机位在日本电影里已经形成一种公认的“镜头语义”了,这个语义就是“家庭”。
我还有很多很多戏和细节的设计来不及讲,比如开场音乐会选用“欢乐颂”,比如餐桌上,妻子一定要先离开再回来,都是导演不露声色的设计,不care你是不是看出来,看不到,也不影响看故事。好片子都有这种气质和气度。全片看似不着痕迹,解剖开来,你才会知道,本片是用了多大的力气,花了多少心思啊?光写这篇评论,我就用了整整一个礼拜。这是我写过的最难的片子,因为它没有人看不懂。它处处是绝招,却浑然一体,我拿一把手术刀楞就是无从下手你知道吗,它锋利至极却一团和气,最高的智慧以最朴素的面目见人。如果这世间真有九阳真经,我觉得就是这部电影的样子吧。
本片导演泷田洋二郎,生于1955年。他很有趣,他是拍粉红电影出身的。粉红这种颜色你懂得哦。也只有如此阅尽人间春色,才能将生死看破。2008,年他拿出了这部作品,当真是立地成佛,“色即是空”,他懂了。
禅是一支马蹄莲:凡人是佛
日本人的死亡观是“永寂”,永远寂灭。所以这部片子不是谈死亡,因为在日本文化里,死亡以后生命就寂灭了。日本文化受汉传佛教的影响极深,他们的美学观很大程度上继承自汉传佛教禅宗一脉,与藏传佛教的死亡观全然不同,藏传佛教是相信转世的,皮克斯的《心灵奇旅》这部动画片就是建立在藏传佛教的死亡观上面,把人死以后的四十九天中阴期用动画的语言演绎出来。可在全网任意平台搜“陈小姐的十五楼”找到《心灵奇旅》这期解读节目。

本片的内核思想完全继承了汉传佛教的禅宗,尤其是六祖慧能遗下的南宗一脉,本质上是中原文化的精髓。“不立文字”、“心性本净”、“见性成佛”,正是片中这位师父身上所体现的一切特性,既不需要控制自我官能,也不必改变外界的观念,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安心、认真地接受生活给予你的一切际遇。如同小林命定成为一位入殓师,他就好好地做个入殓师,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最后,生活也把喜乐安详都还给了他。这就是本期节目我一直在说的,要好好活着,生活本身就在修炼,无须再去道场,再受苦役,更不用将我们生而为人的欲望戒掉,如果你用长长的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你也“大悟”了”。
佛,就是觉悟的人。凡人与佛之间,只隔着一条细细的红线。
到目前为止,在我的节目里,有过三次谈及死亡话题,《1/2魔法》、《心灵奇旅》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是第四次。可视为我电影评论作品的“死亡四部曲”。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好好教过我们如何看待死亡,面对死亡,学校里不教,家人更回避,所以我们才更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好电影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我强烈建议每一位看到本期视频的影迷,一定去完整看一下《入殓师》的电影原片。日本,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小国,其文字与文化都是传承自我们大中国,却在这部电影里奋力做出了自身民族文化的美学精髓。别人做得好,我们应该肯定,这是大国的气度,我们更应该超越,这是大国的气节。这也是我沉下心来,做这么多期评论节目的意义。
死亡这件事,我现在当然还没有懂,还没有轮到我懂。
但是,看完这期节目,这篇文字,活着这件事,你懂了吗?
作者:陈小姐,文艺评论人,专栏作家,专栏约稿,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