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无上菩提心得无量无边广大福德藏
“菩提”为梵语,意为觉悟。可是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从何处觉悟?觉悟什么?简单来说,如果做到两件事就是觉悟。第一,感知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第二,发心出离无常生死,出离忧悲苦恼。很多人都做到了第一件事,例如看到有人因种种不幸死于非命,就会发出感慨“人生无常!”。但是也仅限于此,他们只做到了第一件事,而不能也从来不曾想过去做第二件事,即发出离心。
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中宣说菩提心有三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无上菩提。请看经中原文:
“佛告婆罗门言:“如是,如是。婆罗门,若人发菩提心者,实无法可转。何以故?婆罗门,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此中何名声闻菩提?婆罗门,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复不能为他宣说;于后生中而不受身断去来想,亦不能得平等正智;于现生中乐求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声闻菩提。
“又复何名缘觉菩提?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而不记念,亦复自利趣求果证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不为他宣说教示,不能安住平等正智;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得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缘觉菩提。
“又复何名无上菩提?谓若有人,自能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此经法自所听受修习记念,复为他人广说其义;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利利他得安隐乐,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天人大众。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无上菩提。修是行者,名为菩萨乘人。”
学佛人实应该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发成佛之心,自利利他心。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无论修何法门作何功德,应该回向“无上菩提”,此是最上圆满回向。
在《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中,世尊也宣说了发无上菩提心得无量无边广大福德藏,请看经中原文:
“尔时,世尊复以伽陀,答婆罗门曰: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持净戒行, 悉能安住戒学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发生净信心, 悉能安住信行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习妙法门, 悉能安住法行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须陀洹行法, 悉住须陀洹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斯陀含行法, 悉住斯陀含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阿那含行法, 悉住阿那含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阿罗汉行法, 悉住阿罗汉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若人于此佛世界, 广集上妙旃檀香, 造佛塔寺胜庄严, 高广等彼须弥量, 如是福蕴亦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又若造立诸佛塔, 如是分量所应作, 随所作已广庄严, 是诸众生胜果报, 而彼福利广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又若一切众生类, 假使住寿满一劫, 以诸乐具施众生, 随众生意使圆满, 如是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我所宣说如是等, 一一皆为最上法, 若有众生忻乐者, 当求菩提寂静果, 住是果者得大利, 无比无等最尊胜。 是故若人闻此法, 应当尊重正慧行, 广修如是福蕴者, 速证无上大菩提。”
愿见此文者皆发无上菩提心,皆得无量无边广大福德藏!愿见者广宣《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中内容,如此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发无上菩提心,得无量无边广大福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