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说曹丕(节选)
魏文帝曹丕——中国文学批评与散文之开山大师。
人人未必天生有文人天才,然人人几乎可以修养为文人。魏文帝天才不太高,而修养超过魏武、陈王。
曹氏父子,在诗,子桓、子建皆不及武帝,在文,武帝、子建不及子桓。
文帝感觉敏锐,感情热烈而理智又非常发达。人欲成一伟大思想家、文学家,此三条件必须具备。
《左传》《史记》虽是散文,而终究是史。杨恽《报孙会宗书》、李陵《答苏武书》、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等,文章好,而其意不在“文”。真正第一个位文学而文学的开山宗师是魏文帝。天才虽浅,修养功深。
人与文须有情操。情,情感;操,纪律中有活动,活动中有纪律,即所谓操。意志要能训练感情,可是不能无感情。如沈尹默先生论书诗句所言:“使笔如调生马驹”。
中国散文家中,古今无一人感觉如文帝之敏锐而情感又如此其强烈者。魏文帝用极冷静的理智驾驭(支配、管理)极热烈的情感,故有情操,有节奏。此需要天才,也需要修养。
文帝感情极热烈而又有情操。李陵做人作文皆少情操;曹子建满腹怨望之气。文帝能以冷静头脑驾驭热烈感情。而六朝多只有冷静头脑没有热烈感情,所写的只是很漂亮的一些话,我们并不能受其感动。
魏文帝虽贵为天子,而真抱有寂寞心,真敏感,如清之纳兰性德。
《答苏武书》《报孙会宗书》《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诸篇,文章好,而其中皆有说理。魏文帝之《与吴质书》(五月十八日)只是抒情,虽散文而有诗之美,可称散文诗。
中国文字整齐凝炼乃是其特长,如四六骈体,真美,为外国文字所无。可是整齐凝炼结果易走向死板,只余形式而无精神。文帝之《与吴质书》虽整齐凝炼而又有弹性,有生气,有生命。(鲁迅先生文章即整齐凝炼中有弹性、有生气。明清八股无弹性,无生气。《答苏武书》《报孙宗 会书》有弹性、少凝炼)
且看文帝之《与吴质书》
(略)
魏文帝散文真是抒情诗,有天才,也有苦心。虽写散文而用诗之严谨笔法。其用字切合,且叙述有层次。《与吴质书》有层次,一步紧似一步,一步深似一步,绝非堆砌。用字亦可为吾人学文之模范教师。此篇叙游部分先屋内后屋外,先昼后夜,由静而动,真有层次,可见其理智。其用字之好,真如山荫道上,应接不暇,美不胜收。至写到夜间真写得好,真是文学。
“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必需感觉敏锐感情热烈之人始能写出。真是诗一般的散文,是抒情诗。文章写到此,越来越深,越来越远,越来越高,高已好,深、远尤难。至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每一念至,何时可会。”
感情真烧起来。文帝真能操纵自己的感情,压便下去,提便起来,后之诗人有此功夫否?有此修养否?
抒情诗的散文是很好的文人的自白,可以看出其生活及内心。
魏文帝《与吴质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四句比李陵《答苏武书》“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生四起。长坐听之,不觉泪下”,先别其异同,然后可论优劣。李陵是扛枪的,是愤慨;文帝是沉静的,是敏感的。愤慨、敏感,汉魏两朝之文章分野即在此。
魏文帝《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略)
文帝有冷静头脑,敏锐感觉,热烈情感,文人条件具备。信之开端“岁月易得,别来行复三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寒暄语亦韵长。
文人早熟——先衰,敏感——多悲,文帝亦然。
文帝善用对比,conrast,长短、黑白、乐悲。信中“昔日游处”以下,先写乐,后写悲,才更悲。
信中“言中之物”——“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物外之言”——“一时俱逝”之后至“倾撰其遗文”之前一节是。“都为一集”之后,按言中之物,当接“观古今文人”,中加之数句,亦物外之言。
此真是文所以为“文”,而非说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