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你如何重塑“爱”的理念?
查看话题 >有些事说来话长|熨帖一己感受,不为他人忧愁
最近又当起了知心鱼姐,煲一煲鱼汤,写一写感悟。

事情的起因是,和好友畅聊了有关于情感焦虑的话题,对伴侣在某方面不如己意,多数人都会陷入焦急,束手无策或者鸡同鸭讲,有时候把握不好,甚至会想替对方做决定,要不就默契地回避相关话题,知道雷区踩不得。能不以为意,不当严重的事,互相坦诚相待,很难。
比如我,可以接受喜欢的人暂时不去工作也没有收入,但时间长了,我可以明确地说自己不会像当初那么想,情感和想法都是流动的,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满意”,我对真实的自己都持商榷态度,又何必思索那些本来就没有“满意”标准可言的事呢。
安慰了好友,不是人人都要自律自强,有上进心看起来是好事,但不全然在具体的人身上都一样好。比如上进心给不同的人,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我初中同学,特别喜欢做生意,他知道自己没天赋,仍不甘于安稳的工作,满心欢喜去创业,欠了很多债,父母一把年纪了,养老钱都不够补窟窿,要俯下身子问亲朋好友借钱,他妈妈生病了没钱医治,最后满含遗憾及担心离开了人世,老婆孩子都苦不堪言。这不能说他想发财就是错的,也不能说他还没成熟就想有个家也是错的,爱可以出错,人生也是一样。
“人生不像做菜,不可能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比起我们以为的、以及社会规训的“人应该怎样活着,男子女子要如何如何”,有活力去爱去恨,有心有力去充分尊重别人的选择,或许更酷。
因为爱一个人,是接受对方原本的样子、真实的样子和普通的样子。爱一个人是可以自由地表达感受,而无需纠结或忧虑对方喜不喜欢。
一个人有时候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是一件好事。依然故我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许多假设的前提是“冒了风险就会成功”,但在我们所以为的结果面前,负载着的是想象和期待,却未必做好了承受风险与不成功的准备和代价。
爱不能是自以为是,不能是自我感动。曾经我也希望爱是迫切的投射与热烈的互动,我自己可以的,也希望对方做到,但对方不是我,是另一个人,他根本无需成为我。
拉长时间轴,很多焦虑的源头,是自己带给自己的,只看见未曾拥有,会很难迎来甜头,最累的是自己呀。你看,乐于折腾可以带来一种风景,不瞎折腾也会少遇见一些风暴,折腾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是在不同人不同的定义里有了好或不好。
爱也是如此,既能共同冒险,也能分开旅行,它首先绝不是某一个人所认定的样貌,而是“共鸣”可能发生,也可能没有。
范思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横滨看演唱会 (27人喜欢)
- 不能跑跳的日子 (11人喜欢)
- 持续一年的雪季 (16人喜欢)
- 那些成本不高的成长型爱好 (28人喜欢)
- 看他的品格,比纠结“爱不爱”重要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