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笔记】网格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 城市的设计需要表达城市的最迫切需要 ”
城市规划所展现的是地区及国家所反应的城市哲学。城市规划发展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生产力需求和社会美学和场地环境而变化。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需要立足于社会背景、历史情况和场地条件。
网格城市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殖民城市,为解决人口问题和达到高效的城市扩建形成了规范化、复制化的城市规划类型,长期的古文明发展和殖民地扩张,使得网格城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配置;
欧洲众多国家城市规划原貌都是基于网格化城市进行旧址新区的改造,在网格城市发展过程中,中世纪之后对于古文明思想和对神庙的崇敬发生转化为封建君主制,城市更注重与人的关系,思想精神的复兴和发展使得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但及人口、环境和场地的矛盾促使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对网格城市的突破 完善和适应本土进行大量的尝试;
工业化不仅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同时打破城市原有运转模式,产生大量新的城市问题和人民需求,但网格城市的规范化与工业技术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城市开始思考如何引入自然改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
目前技术生产力稳定发展,城市规划以基本满足城市居民各项基本需求,继而开始思考优化生活活动和生活环境,这变化较古文明时期需要考虑更多综合性的城市需求、城市美学等。
一.网格城市形成

网格城市作为城市的基本肌理,在古希腊时期就已产生,网格城市可塑性极强,作为最基本的规划形态,能够满足大多数统治者布置市民和规范社会秩序的需求,适应大多数政权管理模式,突出任何城市文明形态,灵活地针对自然条件做出调整。
1.古文明时期网格城市出现
古希腊殖民城市作为最早的网格城市,面对内有任何宗教属性和政治属性的处女地,正交为主的网格城市规划是一种便捷的土地划分和识别方式。在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宗教对城市布局影响巨大,神庙性质的广场空间和市镇中心通常占据城镇最显著核心的位置,以期为中心周围顺次围绕正交网格。古希腊人长期享乐生活使得商业活动在殖民城市中也作为重要城市运行方式,街道以高密度不分主次的 平均性组织方式,便于居民店铺开放,进行活跃的物资交流和居民活动。
网格边界以靠近城墙为外边界,收自然环境土地轮廓影响,其基本不改变每个网格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布局顺应地形情况进行组块删减与城墙形成不规则的外边界;城市网格内边界围合而成则是城市广场,广场边界并不需要为几何形,并且广场尺度远大于每个网格的尺度,在视觉秩序上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

古罗马时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与异族的战争使古罗马对于军队的机动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在帝国强大的实力之下,古罗马人随着财力和土地的扩张,其享乐主义使得城市出现各项功能空间;同时古罗马人围绕实用性发展各项专业技术,大兴水利、桥梁。在这三点原因之下,古希腊所出现的网格城市虽能便捷高效进行城市扩张,但过于注重宗教地位,而古罗马人开始对于城市生活交通便捷、可达性提出要求,将神庙置于城市场地端头,通过东西大道贯穿整个城市,生活设施和军营则分别沿中轴大道和步兵大道分布,并建立大量路网,整体城市主次规划、交通规划对后世欧洲城市影响深远。

2. 美洲新大陆网格城市的出现
美洲是欧洲殖民者所发现的新大陆,网格城市作为必然选择利于管理新增国土和城市的有序扩张,同时也作为与故土的联系,网格城市规划方式迅速在美洲铺展开,相较古文明时期开拓殖民地不同的是美洲大陆有大量玛雅文化的城市遗址,美国结合其特点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土地规范”。随着知识水平和生产力技术的发展,规划空间尺度开始考虑消防部署、公园绿化、纪念性空间等综合关系,并将网格单元细化,具体分区模式和尺度,明确网格单元内城市庭院空间、居住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的详细分布,便于城市扩张高效复制延伸。
网格城市的分布方式能直观体现城市需求和目标,美国由英属殖民地发展起来,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城市发展体现美国核心发展理念——实用主义,通过主次干道分布、压缩单元宽度、增强单元密度迅速,来满足人口增长和商业活动的需求,迅速提升城市土地价值。
殖民地初步建立以高效便捷为主,但随着文艺复兴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过度强调实用性和土地价值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工业化和城市网格相互发生作用造成对于环境的影响、生活品质的影响引发城市设计师的思考和改善。


二.网格城市划分和发展
网格系统在城市建立之初作为最高效的方式形成整个城市的基本布局,随着长期政权变化、社会生产力变化、文化哲学精神变化、人民生活需求变化,城市规划发展在网格城市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和调整尝试以适应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最终形成西方纷繁复杂的城市肌理。
1. 网格单元变化
中世纪欧洲封建君主制对城市规划占主导,同时欧洲城市发展产生大量的资本财富和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促使城市形成高密度肌理,同时在部分城市为满足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不断压缩广场面积,扩大府邸面积。整体城市街区单元为满足人民增长的精神需求,进行尺度扩建延伸。根据不同的贫富关系和政治地位关系,府邸的面积和形态规格因为贵族的合并居住单元等方式进行变化,打破古罗马城市网格的一致性,将其消解在城市肌理之中,弱化正交网格系统的模式和形制。

2. 网格划分形式变化
中世纪晚期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中世纪宗教的思想禁锢被冲破,形成以艺术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在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爆发中,对形式美学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在《建筑十书》中表明构图均衡对于古典神庙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筑语言所导向的城市住宅装饰性和仪式性。思想解放使人民开始对生活模式和形式美学产生新的思考和对完美社会的向往,提出城市需要达到“永久”、“优 美”、“统一”的设计目标,构建较为理想状态的理想城市其自我发生和持续发展的城市状态。
在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美学要求和社会生活模式一段时期被转化为追求手法变化的形式主义和追求装饰效果形成巴洛克风格的凡尔赛,在空间形式上完全颠覆正交网格,大量利用这些和多边形、椭圆形进行城市规划,手法的过渡使用并没有达到广泛性的推广,而只是成为了路易十四”伟大“的记录。巴洛克风格中元素的突破以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解放,使欧洲各国对原有的网格城市进行反思并调节城市规划。


美国曼哈顿在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后,产生对于规划秩序感和公共利益的追求进行城市设计。为了实现美国城市面貌的文化性,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美国规划设计决定“在美国式的网格城市中加入了巴黎的对角线大街”。华盛顿的规划中通过确定主要建筑和大型公共空间的节点位置并引出对称辐射的林荫大道构建城市框架。框架之下的居住生活、商业活动等单元仍以正交网格为主。整体规划空间存在两种形式语言。但在设计方案中过分强调放射性林荫大道的路网形式使得可供人民生活的网格单元与交通比例失调。


3. 网格城市适应性规划
适应场地环境规划设计的形成是由于网格城市在早期发展中强调城市扩建的高效快捷,随着人口密度增大对于土地的需求也增大,城市建立的场地原始自然环境也趋于丰富化,所以中世纪许多城市进行适应地理环境进行城市发展和扩张。例如阿姆斯特丹沿着阿姆斯特丹河建立,河流是城市最主要的元素,成为最主要的城市交通结构,为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城市仍以网格分布整个城市的工业区和生活区,但不同于古罗马时期的正交网格,其网格单元的尺度和方向顺应河流沟渠方向形成放射性网格布局,充分利用网格单元立面与河道交通相互联系,有效的促进人民活动、贸易等活动。

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关注使得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综合性人居环境的思考和研究进行适应和满足人民生活。适应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在整体形式布局和框架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细化思考设计,包括确定单元尺度是通过街道宽度、沿街建筑的深度和高度、建筑的使用人数、人均建筑面积等综合因素计算而成,整体城市框架不会因为过度追求形式主义而形成过于繁杂的路网交通等,并且将阳光和空气也纳入规划之中通过绿色庭院进行连接网格单元。城市设计适应新不仅需要适应当下的社会模式和人居环境仍需要设计预留发展空间以及交通系统模式的前瞻性,形成整体城市的长久性和舒适性。

4. 网格城市景观规划
工业化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需求和结构,西方进入一种现代化的城市模式,城市和工厂的高速扩张同时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例如工业区的住宅质量、排水系统、空气质量、交通系统都发生转变,这些矛盾都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度又重新唤起人民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城市景观规划在成为了工业化之后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受工业化所产生的环境破话的影响,在西方众多城市得到了较高的重视,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中央公园是极度贴合网格城市的城市公园,通过城市内部规整的矩形区域将自然景观田园空间直接的引入城市,突破原有网格城市以实用性为主的模式,同时公园系统提供丰富的公共娱乐设 施以满足城市空间的需求。“绿宝石项链”则是基于城市原有分散的城市公园景观的基础场,项目通过公园大道将城市公园进行串联,为营造自然氛围,公园大道与中央公园中“公园道”相似,城市景观的路网系统与网格城市路网系统和公园边界形成强烈反差,实现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总结
网格城市从古希腊到现在都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之一,在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秩序和社会行为是城市哲学及城市设计意图的体现,不同历史阶段和政治形态下城市空间会呈现不同面貌。
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网格城市从古希腊正向网格和神庙广场空间简单的组合关系发展而成具有规范配置、空间功能丰富、网格单元面积、形态与地理环境、人居情况相互适应、满足工业发展和城市自然景观协调的综合性有机网格城市,其几何元素主要包括包括网格、轴线、放射线、图形中心等,形成城市规划的仪式感和美学价值。
城市规划设计从开发处女地到对于旧址新区的延展融合再到对已有城市的重新规划改造的过程,从便于殖民地扩张到如何建造更适宜人居的美的城市环境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涉及更广的规划角度和更深入的设计方式。
-
池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9 22: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