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羡慕别人穿品牌鞋,嫌弃自己父母无能,如何让孩子不攀比?
放学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儿子拉着个脸郁闷地说:“今天我们班李X轩又穿了一双好酷的新款鞋,他最便宜的鞋都要1000块,我5双鞋都没有人家一双贵,更烦躁的是,每次我看中的鞋,你都要等打折才买。”
妈妈背着书包,安慰他说:“那些鞋子太贵了,你还小,没有必要买这么贵的!”男孩愤怒了:“你们无能就承认!为什么别人父母就买得起?”
妈妈一听也怒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啊?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攀比,要买这个买那个,你这么羡慕别人,那你去别人家啊,看他们要不要你?”

男孩哀嚎着说:“我真是太倒霉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
然后一赌气,转身跑远了,妈妈望着儿子的背影,叹了一口气。
孩子上学后,接触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出现了攀比现象,攀比的内容各式各样,有比吃穿的,也有比房子比玩具的,还有比朋友多少的。
当孩子开始和别人攀比,父母的反应,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人生格局和价值观。
当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的时候,很多父母的反应是“哭穷,说没钱!”
这位朋友家境不错,却总喜欢在孩子门前哭穷,多次私下劝她,她却说:“男孩子就是要穷养,让他早点懂事,什么都满足他,会被惯坏的。”
对孩子哭穷,孩子就能早点懂事?未必!
上周末,约了朋友带孩子一起爬山,爬完后,大家又累又饿,我提议在外面吃完再回家。问小朋友们想吃什么,他们一致回答说吃麦当劳,我一口答应了,说请他们吃。但朋友执意AA制,拗不过她,就分开点了餐。
在吃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开始比赛吃东西,我家孩子说自己能吃掉4个鸡翅,朋友儿子说自己能吃掉10个,并让朋友去买10个鸡翅。
朋友看到后说:“你已经吃了一份儿童套餐了,起什么哄?家里本来都没钱,你还尽想着享受。10个鸡翅的钱,可以抵我们家2天生活费了。”
我示意她不要说了,自己去买了鸡翅,招呼孩子们一起吃鸡翅,朋友儿子低着头,拿了一个鸡翅,不停地沾番茄酱,就是不吃。我问他怎么不吃,孩子说自己没胃口,不想吃了。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说,自己从小是在父母的哭穷中长大的,物质的匮乏感让他长大后,在花钱这件事上,出现了三种规律:热衷买便宜货,热衷于购买物质,而非买体验,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当经济能力好转,心智成熟后,依然会感觉到贫穷是最大的恐惧,有钱了,但心却一直穷!
那父母们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心呢?
1,不要贴标签,看到孩子攀比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攀比迹象的时候,就觉得孩子爱慕虚荣,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是好孩子,现在不学好,以后就长废等等,容易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
其实,当孩子突然出现攀比行为的时候,除了他真的喜欢某一样东西外,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的心理需求。
有一段时间,我女儿特别喜欢一种流沙笔盒,经常和我说这种网红笔盒有多好看,多实用等等。可是她已经有好几个笔盒了,根本不用买,后来一了解才发现,原来班上有2个女生有这样的笔盒,每次下课大家都会围着她们两个说话,玩她们的笔盒。
这是我才知道,女儿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笔盒,而是她渴望得到那两个女孩所获得的关注,她也想被关注,被羡慕,笔盒只是满足她内心需求的一个手段。
明白情况后,我告诉她这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想要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于是我们两个就商定了一些规则,让她通过做家务,作业全A等方式来赚钱。
同时告诉她怎么样用自己的优势去获得关注,比如她跳绳很厉害,我就鼓励她多跳,在运动会时果然大放光彩,夺得了第一名。当她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就没有想用物质来得到关注了。
2,引导孩子将攀比化为动力
一个小男孩被同学嘲笑买不起名牌鞋,他不但不气恼反而霸气地反击说:“我没有穿名牌鞋,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盲从物质的人,一个人,重点不是脚上穿了什么鞋,而是脑子里有什么想法,你迟早会穿不下那些鞋,可你脑中积累的想法,智慧,知识却能永远启发别人。”

男孩虽小却不卑不亢,可见他的家庭教育又多么出色,贫富的差距不是真正的差距,真正的差距在于教育的差距,父母对待贫富的态度,是引导孩子的关键。
当孩子出现攀比心理时,说明孩子的心里有竞争的倾向,我们要抓住这种心理,引导孩子从学习,才能,意志力等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想办法实现自己的需求,帮他们养成独立,自主,自强的好品格。
3,带孩子体验生活,认清生活的残酷性
当口头教育和引导都不管用,带孩子直接去体验生活,让他们看清生活的真相,是最好的方式。
一位妈妈为了治孩子的厌学,喜欢攀比的心态,周末带着儿子和女儿去捡垃圾体会生活的艰辛,刚开始,兄妹俩蹦蹦跳跳地一边玩一边捡,觉得新鲜无比,但越到后面越累。
更让兄妹俩崩溃的是,从上午6点到9点,整整3个小时,他们捡到的废品才值2块钱,买个早餐都不够,他们这才发现大人赚钱有多不容易,然后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当言语教育不起作用时,不要碎碎念,天天唠叨,让孩子烦,自己郁闷,不如直接带他们走进平常的生活,让他们体验一下赚钱的辛苦。当他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了解了家里的实际情况,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认识世界,纠正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对于孩子的攀比行为,作为父母,不要刻意哭穷,要看到他们攀比行为后真实的心理需求,告诉他们羡慕别人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怎么看待。同时告诉孩子每个家庭的消费能力不一样,承认自己暂时不能提供这样的生活,但父母一直在努力把生活变好,对于父母给不了的东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