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在“幻”不在“科”
最近一直在读科幻小说,长篇有《银河帝国》,短篇有《2016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有的震撼,有的无聊,有的硬核,有的通俗,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总之各有千秋。
有了一点初步的体会,即对于科幻故事而言,首要的不是设定够不够硬核,够不够严谨,够不够科学,而是在于幻想的那一部分有没有很好地服务故事的主题。
也就是科幻在“幻”不在“科”。
写科幻小说,不是写科学论文,哪怕看起来很“民科”,最后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重点是故事本身有没有讲好,能不能打动人。
郝景芳的《深山疗养院》就把镜头对准了科学家的生活困境,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学想象,虽然不硬,但故事的内核很温柔。
而温柔自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因此算是一篇佳作。
而像《银河帝国》这样的鸿篇巨制,其设定也没有让人看得头大,一般读者都能明白,哪怕不明白,也不影响看懂整个故事。
任何一个读者,都能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心情激荡,直呼过瘾。
相反,我也看到很多不成熟的科幻短篇,在设定上花费笔墨极多,能看出作者想出和完善这一设定时的激动心情,但是,在此设定下此推进的故事,却显得十分幼稚和儿戏。
这就导致读者看设定一头雾水,看故事又一塌糊涂,最后只觉上当,浪费时间。
不只是科幻,其他虚构小说,大抵也是相似的。任何题材都是躯壳,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才是灵魂。
甚至文笔差点也没有关系。
有不少人说刘慈欣的《三体》就是三流文笔,一流故事,紫金陈的《长夜难明》也有很多人说文笔幼稚,故事成熟。
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作品获得大众的欢迎。
好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至于什么是好故事,那就见仁见智了,一般而言,能打动你的都是好故事。
打动人的标志就是你的情绪会因故事而起伏。
而我坚信,好故事永远是有价值且稀缺的。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创造并拥有一个好故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