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 磨着镜片就把笛卡尔挖的坑给填了——斯宾诺莎的实体论
大家好,这里是书本滑的哲学篇。承接笛卡尔之身心二元论的内容,本期将为大家分享解决了笛卡尔身心二元难题的近代哲学另一位唯理论哲学家——斯宾诺莎。【参考链接:哲学笔记 | 斯宾诺莎笔记汇总】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出生于荷兰的犹太家庭,自幼起便接受犹太教培养犹太拉比的学校教育。但于24岁时,因思想异端(特别是在宗教的看法上)而被学校革除学籍,甚至还被驱逐出犹太社区。此后斯宾诺莎以磨制镜片为生,期间坚持研究哲学和科学,在欧洲颇有名气。虽然也有学校邀请他去当大学老师,条件是不可讲述他的宗教观,但他断然拒绝,宁愿坚持着朴素的生活也不愿意思想被钳制。斯宾诺莎常年磨制镜片而在工作中吸入过多矽尘,最终因肺疾而于45岁早逝。
那么,斯宾诺莎的宗教观是什么呢?何以既被犹太教驱逐,又被学校要求缄默?在那个普遍信仰基督教或犹太教体系的时代,虽然斯宾诺莎也信上帝,但他的宗教观或对于上帝的看法确实与主流格格不入。他指出,神、上帝、自然甚至是哲学传统的"实体"概念,其含义都是相同的,这几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往前追溯,斯宾诺莎的观点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和赫拉克利特学说的结合,如前者,上帝即是真正的"是者",是一切存在物是其所是的根源;又如后者的logos,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源和所依赖者。不过斯宾诺莎走得更远,不单止综合了古希腊时期的两大理性神的理论,还指出,上帝或神除了是一个理性的实体、理性本身以外,还是自然以及自然界整体,一切存在物都在其内。而且,他指出这个实体是无限的、惟一的实体,既不受任何东西限制,也没有另外的实体与之相作用。
回顾此前关于笛卡尔的部分,笛卡尔认为本体论实体是上帝,认识论实体是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如此设定便导致笛卡尔无法解释不同的实体之间如何互相作用,从而身心二元论无法贯彻到底,在逻辑上不成立。斯宾诺莎设定的惟一、无限实体则首先避开了多个实体所导致的何以相互作用的问题。同时,也由于这个实体——上帝、神、自然,是惟一的,那么就意味着实体并不能作用于别物,同时也不被别物所作用,换言之,他既不是因某物而成的,也不是别物的原因。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所说的不证自明的、明见性的第一个真观念正是实体,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由此便可以看到为何斯宾诺莎的宗教观又被犹太教排斥,又不被当时的学院主流所容。从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观出发,上帝是造物者,人也是被造物;同时,又作为兼具宗教价值与伦理价值的超越性人格神,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向导,人生的目标或目的就是按照上帝的指导而以善和爱生活,从而获得来世的拯救。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将实体、自然、神归为一体,虽然看似符合教义中神即是理性本身的设定,但此实体是自因,不作用于外物却相当于否认了一切从神出发的目的因,否认了超越世界意义的人格神,否认了有着超验意义的目的因和意志。他甚至直言,"一切目的因都不过是人心的虚构";"使神拿出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他的盲目欲望与无厌的贪心"。除此以外,前文提到,一切存在物都在实体之内,是实体的一部分,人作为实体的一部分,只能拥有有限的性质而无法拥有实体的无限性。因此,过往关于上帝的看法,无论是宗教性质的人格神,还是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的推论,都是以人那有限的形体、心灵、情欲等性质妄图去规定具有无限性的实体,从认识角度而言,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认识思路。
当然,宗教观或关于上帝的看法只是斯宾诺莎的哲学一个小部分,作为近代哲学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之功还是在于认识论方面。人是如何认识的呢?既然一切都在实体之内,我们所需要的便是关于实体的知识或如何把握实体。他指出,实体的属性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从实体的无限性出发,无限的实体自然有着无限的属性,但从理智来看,人类所能认识到的属性只有广延和思想。也就是说,人所能认识到的实体的内在本质只有广延和思想这两种属性。联系回笛卡尔的相关内容,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在笛卡尔那里总共有三个实体,分别是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其中精神实体的属性是思想,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到了斯宾诺莎这里,剔除了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设定,直接将这两种属性归于一个实体,那么就当然不存在此两种实体如何互相作用的问题。
更精细而言,斯宾诺莎的理论是身心平行论,实体除了有属性作为构成本质的东西被理智把握以外,还有特殊状态作为不同的样式,以现代哲学的角度,可以将实体的样式看作是实体的属性所表象出来的样子,同时也正是实体内部存在着的个别事物。思想属性所表象者即为观念,广延属性所表象者即为有形事物。无论是被表象的观念还是有形事物,还是作为属性的思想和广延,由于是同属于一个实体内。所以,即使如笛卡尔指出的广延与思想不可互相作用,但它们彼此之间却都还是因着归属于同一个实体而具有着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事物的因果序列和观念的因果序列之间一一对应,可大致理解为如下图示:事物A 与观念A相应、事物B与观念B相应、事物C导致事物D,观念C同样导致观念D。此一一对应的逻辑必然关系称之为身心平行论,以此,斯宾诺莎便很好地解决了笛卡尔挖下的身体与心灵何以互相作用的坑。
区分出实体与实体的属性、样式以后,除了能解决笛卡尔的坑以外,还紧扣着当时哲学家的时代任务——为科学奠基,调和思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斯宾诺莎指出,实体是整体,而一切存在物——即实体的样式是部分,但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仅表象个别事物,而且还是超越万物、保持自身独立的整体。对于作为整体的实体而言,它是无限的;对于作为部分的样式,它是有限的,既然两者的有限性程度不同,那么研究方式也不同。研究具体事物的思辨哲学所针对的便是作为无限的整体;而研究具体事物的自然科学,便是针对实体内的部分以及部分的总和,两者之间不可偏废,且又无法相互取代,整体哲学的思辨序列与自然科学的序列并不一致。有此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区分,在当时也就很好的既能证明自然科学的必要性,又能捍卫思辨哲学的地位。
虽然在认识论转向后的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作为唯理论一派的代表人物,深入探讨天赋观念(他的实体观)、认识论,但对于他本身而言,他更关心的是伦理学内容。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最高的幸福,而最高的幸福"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连续地永远享受无上的快乐"。那么,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理论是什么呢?本期关于斯宾诺莎如何解决笛卡尔问题的讨论暂告一段落,下期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内容。
喜欢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书目: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版
奎纳尔·希尔贝克 尼尔斯·吉列尔,童世骏 郁振华 刘进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版
梯利, 贾辰阳 解本远译,《西方哲学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版
-
无名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27 08: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