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今年追的两部剧 《山河令》和《长安十二时辰》
终于想明白为什么长安的剧本前期就让我觉得很有漏洞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啊。其实跟诺兰的tennet,还有“悬崖之上”给我的感觉很像,就是缺了“角色”。
可信度高的角色是剧作的灵魂。记得以前学习编剧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印象满深的。一个角色不能靠人设堆砌和逻辑拼凑,ta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ta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切、谈过几次恋爱等等……如此哪怕剧作呈现出的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时,这个角色也是成立的。
像前面提到的tennet、悬崖之上,出场的人物都不少,但角色的弧光是看不到的,共情是没有的。这感觉就好像参加了一场party,寒暄了一群人,最后曲终人散,连一个名字也没有记住。
毕竟角色是剧作的灵魂,剧情是服务于角色的,如果反过来,就变成炫技和玩概念了。(其实我挺喜欢tennet的,概念真的很帅,但剧作真的不行)
长安也是这样。其实长安的群像反而很成功,这个归功于团队对细节的执着,似乎长安街头走过的每个路人都是有个性、有职业、有背景的,太鲜活了!但一众主角就比较尬了,肉眼可见编剧给他们身上贴的各种标签和人设,但剧情又没有在支撑和作证这些人设。(就像我朋友说的,长安的剧情不是服务角色的,而是被强行推进的。)这就导致这些人物的行为,和背后的动机,总让我觉得似乎不成立,努力思考一下又似乎可以成立,有点出戏。
比如我真的非常喜欢张小敬铁汉柔情的人设,演员的演绎也非常加分,雷佳音的个人特质让人物有了几分立体度和可信度。但这个人物还是不完整的。需要解释勇往直前的动机?那就用各种闪回,或者一句“我是兵”强行带过。
再举一个李必的例子:他需要舍弃檀琪去给太子报信的那一段内心挣扎,最终使他做出选择的竟然是一段非常牵强的闪回,就是徐宾对他说的一切难题的终极解答是“活下去”……(说明这个角色自己的性格铺垫还没有充分到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动机)
所以我觉得长安别的都很完美,唯一的缺憾是少了有灵魂的角色,主角都成了服务于剧情的工具人。
而山河令,服化道确实都不太行,但起码两个角色的灵魂是有了,双向奔赴的感情线也足够细腻。这一点本身就很难得了。剧情服务角色。比如第一遍刷剧的我们没开上帝视角,带入阿絮视角,面对老温的死缠烂打,有人觉得好烦,有人觉得好可爱,无论哪种都是阿絮的真实感受。(其实我喜欢那个时候的温客行,真羡慕他可以那么主动,这算高能量模式吧。)
二刷的时候,带入老温视角,突然觉得好虐,原来老温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从这个角色的角度出发都是再合理不过的,细节经得起慢放推敲。
后来我在网上读到各种心理流派对山河令的分析文。说明一个问题,角色如果成立,ta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你和我一样,有自己的过往和业力,经得起八倍放大镜的审视。
最后其实我最敬佩编剧的一点是,她是忠实原著粉。所以她是把这个事业当成天命在做的,可以花几年的时间,像匠人一样一遍遍打磨剧本,没有任何私心,仅仅因为她爱这两个角色,希望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