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关于诸葛亮的早年生活,语焉不详。只知道老家琅琊阳都,早孤,兄弟二人随叔叔诸葛玄漂泊豫章,又辗转依附于荆州刘表。自己会种地,还会唱歌(《梁父吟》),人高马大,心志高远,偶像是管仲和乐毅,虽然大家都不同意,但是俩同学很认可。 年轻的诸葛亮时时挂在嘴边的《梁甫吟》是什么呢?据说是下面这样——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不知道年轻的孔明在一边耕种,一边吟唱的时候,脑子里会想着什么呢?是动荡不安的幼年经历?是随时可能断送的隆中安宁?是有朝一日能如管仲、乐毅一般得遇伯乐英主?还是朝堂之上的纵横手段阴谋阳谋?初看下来,人们对这首《梁甫吟》有一正一反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是对叔父诸葛玄在豫章仕宦遭遇的铭记,另一说是对齐相晏子计谋手段的欣赏。假如诸葛亮的《梁甫吟》真的是这个版本的话,结合孔明为人与从政作风,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比较扯淡。 整个诸葛亮本传里面,主要讲了诸葛亮平生比较重要的几件事,其实并不多。 主要是: 荆州:对刘备发出《隆中对》 荆州:指点刘琦出外任自保 东吴柴桑:为刘备求救于孙权,说动孙权出兵联合抗曹,促成赤壁之战。 成都:随刘备取蜀,后劝刘备称帝 白帝城:接受刘备临终托孤 益州:开府治事,南中平叛 益州:作《出师表》,多次出祁山讨伐曹魏无果(基本上多是“缺粮而返”,不得伸展,也有不断对敌人的“破之”),病故于五丈原。 我们读历史并不需要站在帝王心术的统治者视角,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能够钻入人心之中的阅读。在这里面,我以为,真正能令人进入孔明的精神世界的,并不多。一个是《梁甫吟》,一个是“自比管仲、乐毅”,一个是《隆中对》,一个是《出师表》。除此之外,很难从本传还原更多人情味出来。 犹记得读曹操本传,有一段特别感慨,是关于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给自己听的那句天下名言,原版是: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这里,曹瞒同学的原话和《三国演义》里的那句几乎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感觉这几乎令人触及了这位同学的灵魂,于是当时我写了一段笔记,是这样的: 凄怆自诉!如此戏剧性的话语,我倒倾向于认为真有此事。从曹瞒同学入世表现来看,绝非没有是非观的一类人。然而心有大志,不为手中血污而自弃。这个“凄怆”和“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反而是反映出内心的煎熬与挣扎,从此曹操不再是个大节无愧之人了!然而想做的功业,却是决然不能放弃的! 迁移一点,联想到了托尔金那本著名的悲剧《胡林的儿女》,图林因为误会错杀了解救自己的挚友,悲痛余生,也是令人唏嘘。 同一时代的人,各自都是为理想和抱负抗到最后的。我们不论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有了什么样的结局,至少读到这里,是能获得一些超越刻板印象的理解的。仿佛三让体人从麻袋状态又吸饱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