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数字时代的迷影废墟——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的媒介考古
数字时代的迷影废墟——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的媒介考古 - 唐宏峰
摘 要: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差异。对早期网络影评进行媒介考古会发现,大部分彼时的媒介物已经成为僵尸媒介、数字废墟,然而,恰恰是在过时与无用之中,常规的使用价值剥落,一种异质性的乌托邦被带入当下与未来。
在近年来自媒体的微评、公众号影评充分发展之后,人们才更好地理解了早期论坛与博客时代的网络影评的属性、特点与意义。也是在媒介发展进阶到新形态后,回望早期网络影评,我们才真正感受和认识到数字废墟的深海。对于中国网络影评的考察,一方面安置于电影学中的电影批评研究,呈现出网络迷影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另一方面则属于媒介研究的合理对象,体现数字媒介研究与媒介考古学等媒介理论与方法。
一份参与式观察的网络迷影民族志
中国网络影评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逐渐兴起,迄今不过二十余年时间,谈及早期也不过是十年前的十年光阴。我们要做的历史工作太过切近,同时这二十年的历史记录又不同于人类以往全部的媒介经验。从纸张与胶片上的史料,到光纤中的数字存储,海量信息在生产的同时也在消失;十年对一份报纸、一个电台的经营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网络新媒介来说,十年足以见证一个互联网公司、一种软件和应用兴衰的全部生命周期。媒介的不稳定使得我的考察主要基于笔者的个人经历与长期观察,采用参与式的网络民族志方法,记录一份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的发展脉络与影评人生态。在几年时间里,我陆续发表了《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2011)、《迷影:网络影评的时代》(2015)、《公众号时代的电影批评》(2016)、《微信影评人与公众号文风》(2017)、《微信影评:媒介、文风与运营》(2017)等文章,描摹中国网络影评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在这种长期的参与式观察中,我日益感受到不同的媒介逻辑将这二十余年的中国网络影评划分成了差别鲜明的前后两个十年——早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左右)是论坛与博客的长文章时代,晚期(2010年前后至今)是微博与微信的短内容时代。在论坛与博客的长文章时代,影评人作为内容提供者,在网络开源共享的公共空间中,将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条件下的自上而下的迷影文化,扩展为基于民间大众的自下而上的网络迷影文化;在微博与微信的短内容时代,影评人作为媒介经营者,在自媒体的巨大媒介资本驱动下,生产关于各类影剧的图文内容,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中的用户内容生产(User Generated Content)与数字经济的一部分,影评写作带上了前所未有的媒介经营属性。在如今这个公众号影评的时代,我们回望早期网络影评,难免带上一种乡愁色彩,这种怀旧一方面来自于电影研究的精英趣味,对一种更为纯粹的作为知识与艺术的电影批评写作的怀念;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日益激烈的媒介战争,在媒介迭代与斗争的战场上,旧媒介的尸体四处飘浮,强悍的新媒介循着自身的逻辑将人们带向未知的远方。
笔者1998年来北京上大学读中文系,北师大东门外、电影学院“黄亭子50号”和中关村、五道口的盗版碟滋养着穷酸文科生的孤高趣味,随着大学生活同时开启的还有彼时虽然缓慢但令人无比激动的互联网世界,盗版影碟与网络空间的结合造就了最初的网络影评空间。卫西谛曾回忆自己的迷影经历:“1997年学会拨号上网,世界忽然就不一样了。有着同样喜好的人,原先都散落在黑暗的四面八方,忽然星星点点的都能看见了。通过BBS,以往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现实空间里的人逐渐汇聚,构成了‘趣味的共同体’……个人与个人的隔离状态被打破了,而电影成为了彼此亲近的通行语言。”1网络与盗版聚合了一大批艺术电影的重度爱好者,盗版提供了资源,而网络则为一批影迷提供了发表见解、寻求同道、培育趣味、获取知识的空间,使在现实生活中散落的影迷聚合起来成为群体。北京高校的文艺青年们集聚于诸如北大新青年“电影夜航船”、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等BBS,热情地讨论和分享着欧美艺术电影、日本电影、伊朗电影、中国台港电影和大陆独立电影/地下电影等。
早期网络影评的媒介空间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传统论坛,如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黄亭子影线”,北大新青年“电影夜航船”“触摸电影”、天涯论坛“影视评论”、网易“我爱电影”、水木论坛电影版等,这些论坛孕育了最早一批中文网络影评人。二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一些更为集中和纯粹的电影意见空间,如现象网、银海网、迷影网、中文电影百科、时光网、豆瓣电影等,这些网站通常包含丰富的电影讯息,包括影片、影人、院线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影资料库的作用,同时具有论坛和博客的功能。三是各类网络影评人的博客、moviegoer群博、《虹膜》电子刊物等长文写作空间。博客为写作者提供了更为个人化的独立的空间,逐渐培育起更为成熟和高端的网络影评人群体,群体相互识别和认同,形成群博、电子刊物群体等。以上三类曾经很火热、很重要的电影空间,现在基本都已凋蔽或消失不在(除豆瓣外),论坛和博客时代一去不返。
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可以代表网络影评的论坛形态。它是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电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影像沉淀为文字”等版内口号也广为流传。论坛培育了最早成名的一批网络影评人,包括卫西谛、苏七七、黄小邪、史航、张献民等。发帖者通常是在本地写作,之后粘贴在论坛上,写作相对慎重,文章在写作的格式与风格上和传统影评文章的差别没有如今那么大。回帖则是互联网即时交互功能的体现,网友就同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结论坛精华文章,出版了同名文集《后窗看电影》,从中可见论坛时代影评文章的基本形态。2005年后,论坛逐渐凋敝。
2000年左右兴起的个人博客,在公共论坛之外,成为影评人集中发表个人观影文章的重要平台。我曾在多个博客平台上辗转,不停搬运着敝帚自珍的文字,名之为“夜梦像电影一样多”。在我看来,博客时代的网络影评可以Moviegoer群博和电子刊物《虹膜》为代表,它们在组织方式、作者构成、文章风格、发行方式、阅读方式等各个方面体现了早期网络影评的核心特质与精神。我曾以magasa(骆晋)这位中国网络影评中极富盛名与影响力的人物为观察对象,考察其在电影批评领域的轨迹,以此窥见网络影评人的群体面貌和网络影评媒介形态与文本形态的发展变迁。在早期阶段,Magasa的个人影评活动空间主要包括moviegoer群博(2005—2013年左右)、中文电影百科(2006—2013年左右)、迷影网(2010年至今)和电子刊物《虹膜》(2013—2017年左右)等。2这些曾经非常重要的高质量的网络影评空间,构成了中国早期网络迷影文化最耀眼的部分。
迷影概念描述的是一种对电影的深度热爱,它不仅指一般爱看电影的影迷,而且包含那些由对电影的热爱而产生的对电影及相关事物与文化的热爱、熟稔乃至自主的创作与表达。迷影文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载体,而互联网使这种迷影文化以更深的程度展开。前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人,是一群热爱电影艺术、技术和历史的迷影人群,他们的职业各式各样,包括公司白领、电影人、媒体人、电影专业学生、学者、理工科博士、公务员等各类,但在网络上进行关于电影的写作都是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活动。这种迷影影评已形成一定可辨识的风貌和稳定的中坚群体,他们包括妖灵妖、卫西谛、magasa、大旗虎皮、奇爱博士、赛人、云中、肥内、木卫二、本南丹蒂、LOOK、图宾根木匠、KTV,等等。在知识门槛降低的网络时代,专业知识可以被更多的人获取,这些影评人凭借对电影知识与技术的真挚热爱,写下了大量关于电影的文字,其文章包含着良好的趣味、丰富的知识、优秀的艺术感受力和极大的阅片量。这一群体凭借执着热爱与责任感在写影评、办网站、评奖、出书、办刊、展映、译介、培育中国的电影文化,是值得尊敬的。3
网络影评人们有着良好的媒介素养,充分使用各种网络平台,包括开辟电影论坛、建立moviegoer群博、注册豆瓣小站、创建中文电影百科、建立迷影网、发行《虹膜》,如今则设立微信公众号,等等。迷影人深谙互联网的技术与应用,但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鲜明的互联网开源文化精神,即一种分享的、公益的、参与的、自发的、奉献的早期网络建设与传播精神。比如“中文电影百科”,是一个公益的互联网电影百科全书网站,采用了与维基百科相同的Mediawiki技术,词条由所有注册的作者共同编写、修改、增补,保持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同时维基技术的“超级链接”本性使词条之间产生无限的有机联系,“让电影知识的编写和阅读成为一种‘活的知识’”,形成一个独立的、以电影为核心的维基知识站点,具有参与性、民主性、积累性和开源性等特征。3迷影情怀与互联网开源精神相结合,孕育了21世纪转折期十余年的中国集体迷影文化空间。
僵尸媒介、数字废墟与“废弃的诗学”
前文提到过的众多网站现已不能打开。中国网络影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进入了微博、微信时代。尽管早期迷影影评的中坚大部分都在这个时代里如鱼得水,创办公众号诸如“虹膜”“文慧园路三号/幕味儿”“桃桃淘电影”等,但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延续性的新旧进化的媒介技术链条。恰恰是同一批人在前后期不同的媒介上形成了殊异的表现这一点,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两种媒介时代之间的断裂。十几年互联网经验的历练使得影评人全心拥抱自媒体时代,快速地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走向复合的媒介经营者,成为当下文化产业中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惋惜前文所述之迷影影评日渐消失的同时,也许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在媒介的作用下,批评的概念在改变,或者说传统的作为知识与学术的批评不属于当下的新媒介(自媒体),而是旧媒介(写作发表的媒介),这里的新旧自然是相对而言。但这不意味着旧媒介批评的消失,而是它属于另一个领域。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认为数字媒介“抹杀了各种媒介的个体差别,将先前各异的数据流转换为标准化的数码序列”,“音响和图像、声音和文本都被简化为表面效果,即用户界面”,而在之前,书写、留声和电影之间不能兼容。4数字抹平一切,手机屏幕的页面上包含人类一切信息形式,于是电影批评越来越视听化,图文一体,图片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少,各种动图、图解、“三分钟带你看某某电影”等。因此批评的定义被改变。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批评包含描述、阐释和评价三个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话语活动与文体。其中描述是批评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功能5,将所评论的视听对象转化为语言文字,所谓艺格敷词(Ekphrasis),延长视觉经验与审美印象。而当数字媒介贯通人类一切媒介形式之后,电影批评不再用语言文字描述,而是直接采用截图、动图等形式,于是影评变成了资讯性、图解性的图文一体的综合视听娱乐产品。影评成为一种创意经济下的内容生产,自然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话语和文本的批评。如今的公众号影评,不会再有文章结集出版,因为其基本属性已经不是文章。
近年来,以德国媒介物质主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和媒介考古学帮助我们以一种物/技术主体的角度重新理解媒介新旧更替、发展演变的历史。基特勒对留声机、电影、打字机的研究,充满了关于媒介的斗争和人的恐慌的描述,异质的新媒介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保存方式,媒介战争中的胜利者们引导着人们进入它们的领地,垂头丧气的战败者则仿佛僵尸,四处飘浮。在这位想“把人赶出人文学科”的媒介理论家笔下,各种媒介物作为有着自主逻辑的行动者,运行、更替、斗争、变化,人于此场域中奔走,不过是媒介的功能项。基特勒以古希腊的“白板”和20世纪的“电影”两种关于灵魂的比喻,说明媒介历史有其自主的逻辑,并非回应于人的需求,相反,人的身体、感知与行为反倒是媒介技术的后果。6就网络影评而言,论坛、博客、个人空间、迷影网、电影百科、微博、微信、公众号,影评人们辗转于各种此消彼长的媒介平台,不断学习、适应各种不同的空间,经常忙着搬家,主动(被迫?)逃离旧的空间,打造新的平台。换一种角度,我们看到的就不单纯是人的选择和创造,而是各种媒介/技术/物在自身逻辑与偶然条件下的更替与位移。
在新网络媒介的语境下,回望仅仅是十年前的旧网络媒介,异质性就已经非常明显。“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断裂,这提供了一种概念性的方式,将媒介史看作非连续性的领域,需要得到持续性的重估。”7本文对“后窗看电影”、movieger、迷影网等早期网络影评空间念念不忘,像一个不合时宜的怀乡者。我曾经流连于这些虚空中的数字深海,相信在其漂亮的页面上敲下的文字和那些曾经唇枪舌剑过的ID,都是坚固的存载;相信曾在各种空间中写下的日记可以存留给未来的自己。如今,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恰恰是数字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同时也是崩坏速度造就大量僵尸媒介(zombie media)和数字废墟(digital ruins),从软件到硬件,从网页到小程序,如磁带、软盘、光驱、早期小游戏、人人网、msn、半途而废的博客、无人问津的app……太多曾经活跃的对象已经消失不见,或者停留在一种不再更新的死亡状态。
而当这些僵尸媒介和数字废墟无法被打开的时候,我们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数字媒介的数字性,即一种虚拟性。数据一旦停用就很快烟消云散,数字时代的档案不同于传统,从图书馆/档案馆转为数据库。数字媒介将人类一切形式的信息以数字计算的方式转化为数据,存储在各种格式的存储硬件中,但数字格式更新频繁,文件的保存、传递和转化并不容易做到。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生产和保存数据信息,也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损毁数据信息。从档案馆到数据库,前者代表着人类信息与媒介一体的时代,要想消灭信息,只有破毁媒介,比如纸张书籍风化消失,文字才会消失;胶片粘连损毁,影像才会消失。但现在,数据抹平一切文字、声音和影像的媒介差异,根本上剥离了信息与媒介载体之间的依存关系,金属材质坚固结实的硬盘服务器可以永恒存在,但数据内容却脆弱不堪,一旦数据无法读取,硬盘、光纤、电路等数码物就不再作为媒介,而是作为单纯的物体存在,是一片数字媒介废墟。
当我们对中国早期网络影评进行考古追溯,面对的是无法打开的网页,无人问津的僵尸媒介,那么这些陈旧的东西对于新的现实是否还有意义,除了历史考据癖的满足之外。媒介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对新与旧关系的辩证理解——旧在其时也为新,新则包含着旧的碎片。媒介考古学以一种特别的态度联系往昔和当下,将过去的“新”媒介历史引入对当下的新媒介的理解,它通常关注那些被遗忘的、怪异的、边缘的技术、仪器和实践,意图揭示出这些“死物”一直作为幽灵伴随着极速更新换代的媒介发展。“媒介考古学将媒介文化看作一种沉积和分层,一种时间和物质的折叠,过去的事物可能会突然被重新发现,而新技术则淘汰得越来越快。”8媒介考古学在新媒介中溯源旧有的媒介形式,在这种叙事中,旧事物不是作为历史存在,而是作为曾经的当下,生机盎然、错综复杂。
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和帕里卡(Jussi Parikka)曾分别用数字朋克(电影《银翼杀手》)和蒸汽朋克(小说《差分机》)来描述媒介考古工作所营造的世界,是那种科学实验、先进技术与古怪的奇思妙想杂糅在一起的多宝阁,是那种最新进的与最古老的技术文化融汇一炉的奇妙空间。9媒介考古连通最新近与最老旧,在先锋实验性的媒介艺术和古老的媒介实践之间,探求二者的隐秘关系。当magasa联合了几乎所有早期网络迷影群体中坚做《虹膜》电子刊的时候,那是一个既新又旧的怪物。从2013年至2017年,在微博微信从兴起到如日中天的时段里,《虹膜》以最传统的书刊形式结合最新的知识付费模式,在多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迎接读者。正如其发刊词《职业:手机影评人》所强调的,“结合传统媒体的形式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10,它在手机屏幕上,刻意复现古老书籍形态,乃至翻页体验。这真是一种古老的行为,在移动终端、数字支付的前提下,力图去数字感,以最数字化的手段,营造最传统的界面,一种数字朋克的气质毕现。而这正是再媒介(remediation)及其“双重逻辑”。12再媒介强调媒介之间的关联和转译,认为媒介并不会真正消失,而是转化、附着、再媒介化为新的媒介,历时的发展转变为共时的叠加,线性时间转变为共时的星丛。
新近的媒介理论与媒介考古学都蕴含着对线性因果进步的传统媒介史叙事的不满,在历史尘埃中打捞那些过时的老媒介,目的并非是补足正统,而是相反,通过并峙新与旧、边缘与中心、死的和活的,将深层时间中的异质性带入现在,对日益僵化的媒介现实产生偏离,进而开启可能的未来。这是媒介考古学的乌托邦色彩。那些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网络迷影空间,并未生长多久就陈旧了,还未充分发展就以幼弱的样子被涂上了防腐剂。在媒介的迭代与斗争中,媒介过时,却并不死亡,就像僵尸,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旧媒介的尸体四处漂浮形成僵尸媒介,构成了当下微博、微信、抖音、淘宝各种火热的互联网主流媒介产品周围的无人注意的嘈杂背景,在网络媒介看似无限光明的前途上投下暗淡的阴影。但它们时常也会如幽灵一样浮现于当代媒介环境,比如从磁带到软盘这样逐渐消失的媒介格式仍有热衷者存在;古早的游戏(如俄罗斯方块)也会获得重生。每年,人类弃置数以万亿计的电子和数字媒介产品,斯泰灵(Sterling)、赫兹(Garnet Herts)和帕里卡等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事“死媒介研究项目”(Dead Media Lab),在媒介历史中进行回收工作,这些被废弃之物,已经弃绝其日常之用,却反过来可能产生艺术的或其他的价值。11埃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将媒介考古的历史态度描述为一种“废弃/退化/过时的诗学”(Poetics of Obsolescence),他引用本雅明的理论,认为艺术恰是当某物丧失其“有用价值”变得无用,这是对历史进步发展的遗留物的重新发现,在过时与废弃之中发现新的价值,意味着在常规固定的标准之外想象另一种可能标准,由此发现能够带到未来去的新价值。12前文对论坛博客时代的迷影文化的讨论带入了感情,如果那种基于热爱与分享的开源互联网精神(尽管粗陋、初级)是值得肯定的,那么面对今天的媒介资本狂潮,仅发展二十余年就已经高度垄断的网络媒介商业形态,那种早期的开源、共享、草根、多元、朋克DIY式的种种媒介,让我们还记得另类的媒介形态,构想另一个可能的未来,而不是被困在这个已经包装、定型和固化的状态当中。
1卫西谛.像我这一代观众.https://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0764911/note/246336246/,2012-11-09. 2,3唐宏峰.迷影:网络影评的时代.电影新作,2015,(3):30-36. 4中文电影维基介绍.http://www.baike.com/wiki/中文电影维基,2010-06-15. 5[德]基特勒.留声机电影打字机.邢春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 6 Kerr Houston.An Introduction to Art Criticism:Histories,Strategies,Voices.Pearson,2013.82-83. 7 Friedrich Kittler.Optical Media.Anthony Enns (trans).Malden:Polity Press,2012.31-35. 8[芬兰]厄基·胡塔姆,朱西·帕里卡.关于媒介考古学的考古学.唐宏峰主编.现代性的视觉政体--视觉现代性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262. 9 Jussi Parikka.What is Media Arch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2012.2-3. 10,12 Jussi Parikka.What is Media Arch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2012.2-3. 11 magasa.职业:手机影评人.虹膜,2013(9):9.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7779456/,2013-09-01. 13 Jussi Parikka.What is Media Arch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2012.147-150. 14[德]托玛斯·埃尔塞瑟.媒体考古学作为征兆(下).于昌民译.电影艺术,2017,(2):122-123.
转 《电影艺术》
-
捞月亮的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31 00: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