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一些关于亲密关系的稀奇古怪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我谈恋爱比较少的缘故吧,对待情感故事还抱有一丝兴趣且不容易预设,所以经常收到朋友们的私戳“投稿”。听了一些故事之后,偶尔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就会想着玩儿,以下是最近的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吧:
1、“这么多年的感情,Ta怎么说变就变了”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分解:
第一个方面是,对彼此的认知发生转变。两个人谈恋爱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看似是两个人在谈,实则是“六个人”,即“他眼中的你”、“真实的你”、“你认为他眼中的你”,“你眼中的他”、“真实的他”、“他认为你眼中的他”。理想的情况,前三者和后三者统一为“你”和“他”,你们对彼此的认知达成一致。但是,更多情况是这六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你们恋爱的时候,“你眼中的他”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三好青年,结果同居之后发现“真实的他”却是一个邋遢大王;“你认为他眼中的你”是一个极具性格魅力的小可爱,结果从对方朋友的交谈中发现“他眼中的你”只是一棵摇钱树。举的例子比较极端,现实中可能只是各种各样零碎的落差,日积月累,终成心头难以拔除的失望。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知的发正转变的时候,他的言行也会随之转变,进而影响彼此的相处方式。(异地奔现、开始同居或者久别重逢后尤其容易出现)
第二个方面是,彼此的现阶段的需求不再匹配。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学生时期的恋爱,大家大多都没有经济来源,想要发展长期关系的人,大多会看重对象的能力或背景,以期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以,在这个阶段,对象忙一点以至于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多大的情绪,反而会给予极大的支持,因为你知道,这是迈向你们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一旦你们达到了你预期的生活标准,你的需求改变了,你拥有了稳定的生活后,则更多地渴求情绪价值,希望他能多陪陪自己、理解自己。这个时候,如果他还是一门心思在事业上,以前习以为常的加班就变得不可理喻,转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积怨也就越来越深,慢慢蚕食着两个人的感情。(缺少沟通的情况下,无异于温水煮青蛙)
我的看法是,大家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三观基本也都成型了,性格也趋于稳定,除非大的“天灾人祸”,否则彼此都很难改变。所以,变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看待你和你们这段关系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2、人际关系的镜像平衡
这是发呆的时候突然联想到的。
回想起武志红老师讲的人格发展坐标轴上的镜像人格点,有点感触。
这个理论大致是说,人格的发展与稳定,实质是一个波动和平衡的过程。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其显性人格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镜像的隐性人格,从而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就像“人”这个字,一左一右,才能立得稳固。通俗一点,也可以类比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
人是多面的,这取决他需要适应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社交场合,但是作为人这个个体,我们是连续且一致的。所以,在其他地方压抑的情绪,需要在另外的地方予以释放,才能实现心态的平衡。比如,我上学时的一位老师,他对待学生始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再顽劣的学生也没见他发过火。期末教师评估,大家都倾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争先恐后地给他打高分。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帮辅导员搬东西,路过他办公室,听到他在呵责他上小学的孩子,那种语气简直判若两人,真的有被震惊到,或许是第一次体会到所谓的“人设崩塌”吧。现在想来,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崩塌,他始终是他,在我辅导员的视角,他骂孩子的事已经稀松平常,而在我们作为学生看来,简直颠覆想象。以后,见到过不少人,有的对朋友两肋插刀,但是对自己的伴侣敷衍了事;有的对自己的伴侣柔情似水,对自己的下属则是颐指气使。人的精力、时间以至于爱都是有限且守恒的,你把光投射在一个地方,必定会在相应的地方留下阴影。还有一种类型是外界吸收的情绪,没有地方腾挪释放,就往内收,靠自己消化吸收,但是往往都会有“内伤”,谈及到某些事时,会突然“崩溃”(发怒或大哭或回避),让人手足无措。
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有时突然会反思自己,对父母有时候没来由的坏脾气,与朋友口中温和的自己是不是也大相径庭。所以,真正地了解一个人,需要从多角度的出发,从生活的各个侧面观察。而初次见面时,也可以留神,作为朋友时对你很好的人,变成情侣之后不一定对你一以贯之,因为你们总会有分歧,而人际关系里的攻击性需要彼此各自化解,观察到他释放攻击性的方式和时机,或许能让你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人。
这个理论也可以反过来运用,当你和一个人关系很融洽时,可以刻意地保持此阶段的身份,不掺杂其他社会角色。比如,我们俩很工作很合拍,那我们就保持纯粹的同事关系,不过问彼此的私人生活;而我们生活上很投契,就最好不要一起合伙做生意,“酒肉”朋友,快意人生。
当然,伴侣很特殊,他似乎会融合进你人生的方方面面,但有时又好像独立于生活之外。你们怎么相处,需要时间和沟通去调整,有的情侣是战友、有的情侣是避风港、有的情侣是导师、有的情侣是玩伴,有的情侣就比较厉害了,他全都是。但是长期的关系,我们还是需要了解彼此的平衡点在哪里,他对于不同的身份是什么看法,他情绪的波峰在哪儿波谷在哪儿,了解这些不是说要你改变或者控制他,而是对于你了解的东西,你才有信心。在你们出现矛盾的时候,你有信心也有知道有切入口可以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始终都在试错,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长期的患得患失和惴惴不安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内耗。
3、或许可以把“你爱不爱我”换成“你觉得爱一个人是怎样的”
作为谈恋爱双方的共同好友,你就会知道,你经常要扮演那个帮他们解释误会的中间人。在听双方吐槽的过程中,我总结出,每个人到现阶段,都编写出了一套自己的恋爱剧本。在剧本里,我们设定了彼此的角色,规定了做哪些事是表达爱意的,而做哪些事是对这个人世已经没什么眷恋的,我们乐此不疲地按图索骥,并尽心尽力的扮演着其中的角色。
但是,你们俩拿的剧本可能不是一样的。这时候,只需要你们对一对台词就知道了。所以,一开口就问“你爱不爱我”,真的是会把人问懵掉的。我怎么就不爱你了,但是为啥我又会感觉哪里不舒服。你们可以坐下来,摊开自己的剧本,对一对台词就知道了。以下,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你看,我的剧本里写的,对方要每次及时地回复我的信息才是爱我的表现”
“可是,我的剧本里,我想要更多地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我希望我工作的时候可以心无旁骛,上面写的,我只要空闲下来回你就算爱你了啊”
“那你要补偿我”
“好啊,好啊,那我们把这一条一起改一改呗”
求求你们自己对台词吧,我传话的过程中被喂过无数狗粮啊,珍惜朋友,从你我做起。
谈恋爱谈恋爱,最重要的就是谈嘛。所以,理工科的朋友,真的,不要害怕表达能力不行或者听不懂女朋友/男朋友说的言外之意,你就打直球就好了,你怎么想的,你就怎么说,直球选手真的永远的神!直球选手真的永远的神!直球选手真的永远的神!我工科背景的研究生室友从研一开始谈恋爱起,每天回来哭诉,搞不懂女人在想啥or今天又说错话了,几乎每天都吵。他的原则就是,想到啥就说啥,只要你真的喜欢ta,ta可以在你的一遍遍熟悉“台词”的过程中找到默契。现在他们毕业了,房子也买好了,已经快领证了,每次出来小聚吃饭,两个人就像打暗号一样,他们对话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能听清楚,但是不明白他们说的啥意思,但这就是他们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哎,吃狗粮的每一天。
相反,我发现反而是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文科同学,有点问题。因为文科生相对比较细腻,共情能力很强,但都有一个通病,想太多。ta今天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ta的神情好像不太对,没错,ta肯定有啥问题。我听他们讲故事,真的是享受啊,绘声绘色,细节到每个表情都可以描述出来。然后听完,我一般会问一句:
“你问过ta了吗?ta告诉你,ta确实也是你分析的这么想的吗?”
“啊这,这还用问?肯定是这样的。”
“那你有一些实质性的证据吗?”
“我天,我观察到的还不是证据吗?”
然后,他们一般会选择,默默权衡,默默观察,按兵不动,目光如炬,然后越看对象越像有问题。对象被看得莫名其妙问他怎么了,他就会说“没怎么啊”。
后来证实,大部分情况,都是乌龙。(注:这里主要是基于自己的推断,没有一些确凿的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希望大家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疑惑,及时解开误会。如果是你感到不对劲和抓到把柄了,也要做好“背调”之后,给ta一个狡辩的机会,然后用事实无情地扇ta的耳光。总之,不要自己一个人精神内耗啊,错过了一个值得发展的人可惜,为一个不值得的人浪费时间精力更不划算,来自一个厌恶冷暴力十级选手的肺腑之言。)
综上,“迟钝”一些没关系的,笨拙的表达和精巧的辞藻都是在传递你爱ta的信息。不要怕丢面子,和喜欢的人之间,哪来的什么输赢,再说了,输给自己的人也不可耻啊。明确ta对爱的看法,比直接问“你爱不爱我”更有解决问题的意义(“你爱不爱我”也可以问哈,调情用,有情绪价值的意义,满满的求生欲)
总结:
其实三个问题,最核心的还是围绕着“了解”。我也有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想要亲密关系呢?自己在关系中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呢?除却现实层面的互相照拂和抵御风险,精神层面更多地是一种“被看见”和“看见别人”的渴望吧。现实生活中,需要戴着面具和枷锁的时候太多,渴望在一个人面前卸下伪装,做真实的自己。我理解的做真实的自己,就是真实地反映每一刻的情绪。有些场合或者面对某些人,我们需要压抑真实的情绪,去表现当时当刻我们“应该”表现出的情绪,长此以往,也就丧失了察觉自己真实情绪的能力,活得很“虚妄”。能在一个人面前,真实地反映当下的情绪,不害怕被嫌弃、被鄙夷,可以不理解但是能够得到包容的感觉,真的很令人心动啊。
继续努力修行吧,祝我们好运,祝我们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