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观看记录-第1集
几年前,看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那时候,我还没有上过心理咨询的课程,对心理学完全不懂,基本上只当普通小说来看。去年开始上了德瑞姆初级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听说要《女心理师》要拍电视剧了,非常期待。
总体来说,整个剧还是不错的。我不想过多地评论剧的好坏,只想结合自己课程所学,分析一下剧中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情节。会有剧透,非喜误入。
- 尤娜的自杀干预
先说说接线员的处理。接线员的处理不太合适(当然了,我认为这是电视剧为了突出主角光环设置的,实际接线员应该不至于犯这样错吧)。尤娜打来电话说想自杀,接线员问了你在哪里之后,明显尤娜不想说,接线员还是绕着这个问题,问是否安全,在楼顶哪里。这个时候安抚情绪最重要吧。
再来说贺顿的处理。她先说
你好,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请您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能帮到你
这是表明自己的身份,赢得求助者的信任。对咨询而言,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尤娜会打电话,肯定还是希望能得到帮助的,贺顿直接表明自己是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并表示自己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这能够增加尤娜对她的认可和信任。我认为这个处理是很合理的。
当尤娜说我想自杀的时候,贺顿问“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呢我觉得这个问法比直接为“为什么呢”会稍微好一点,直接问“为什么呢”会给人一种带有责备的感觉。当然了,这种问题经常是得不到答案的,剧里也是如此,并说了这是心理防御机制。
尤娜不想回答,贺顿当然也没有继续追问,她换了一种方式“那为什么会选择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呢”。关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尤娜就回答了,剧里已经说了原因了,这里不重复了,咨询一定不能揪着一个问题不放。
接下来,贺顿使用了共情的方法。共情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贺顿不是空洞地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之类的,而是说
听你的声音,你应该不到二十岁吧,如果我有个弟弟妹妹,他们也许会遇到你这种无助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能倾听他们,也许会好受很多
然后引导尤娜走到安全的地方。这也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咨询环境,毕竟一直在楼顶这种环境下,想好好聊天是不大现实的。
还有打分,这相当于做心理评估了,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心理师苍鹭用情绪温度计引导蛤蟆给自己的情绪状态打分,也是这个用途。
其他的就不说了,至少就这个自杀干预来说,我认为剧中的处理还是比较专业的。
- 张燕案例的处理
如果说尤娜案例的处理可圈可点,那张燕案例的处理,我个人觉得很不合适。
首先,到底要不要替张燕撒谎。我个人是倾向于否定的。接受张燕请求帮忙撒谎,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父母离婚比妈妈死亡对孩子的伤害更小。可伤害的大小能这样来比较吗?我觉得好的做法不应该是接受这样的请求,而应该是去探寻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引导她去思考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等等。
其次,接受求助者让帮自己的孩子渡过难关的请求。我认为这个做法也是不合理的,咨询师和求助者不应该有除了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不可以有双重关系),咨询师应该做的,是引导求助者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帮求助者解决问题。
再次,见张燕的小孩。这个做法当然是错误的,剧中贺顿也因为这个问题提出了离职。
反正这个案例,我觉得处理得很不合适,可能剧里是想体现主角的人情味儿吧,但这么明显职业伦理不合适吧。
- 跟汤莉莉讨论张燕的案例
剧中,贺顿与汤莉莉在海边的对话,明显贺顿跟汤莉莉说过张燕的案例,大忌啊,怎么可以跟别人(而且这个人并不是督导)说起求助者的情况呢,即使是接受督导也只能说案例的情况本身,而不应透露来访者的信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