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查看话题 >关于做读书笔记你应该知道的
之前在这个话题下发了一篇日记,具体见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什么体验|多图
由于当时主要介绍的是笔记的一些格式,而没有提及具体方法,就发现,有些朋友还是对“如何做读书笔记”有一些误解。
于是,我连夜(不是)写了一篇最新的个人经验总结,继续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做好读书笔记的“内容”。
·
01 -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这个问题一直有人质疑,因此重述一下个人观点。
首先要承认,做读书笔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脑力与体力的叠加。长期做读书笔记,又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才能坚持下去。
我写读书笔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有阅读的习惯,做笔记只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帮助我加深记忆和理解,留下可供查阅的资料。
虽然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了,但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
而且,在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后,更容易体验到阅读的沉浸感,那种书、人、笔合而为一的专注氛围,会产生一种绵长悠然的愉悦。
有些笔记,我在翻看的时候,还能隐约回忆起当时那种“入神”的美妙。

02-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抄
有人问我,抄那么多笔记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自我感动吗?
首先,“抄书”确实是一个笨办法,但不能因为是笨办法就小看它。
很多大家都是通过这种“笨办法”来读书的,比如读书必抄七遍的张溥、爱抄书的苏轼,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笔记专家钱钟书。
其次,非专职做学问的普通人比如我,既无充足的时间精力,也无学者的头脑和记忆力,确实没必要专门“抄书”。
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不是单纯的摘抄。
单纯摘抄不容易激发阅读的思考,虽然笔下勤快了,但大脑并没有跟着一起运转,在促进阅读的理解和记忆上,效率比较低。
之前我也有过只做摘抄的笔记阶段:

后续回顾时就会发现,纯摘抄的笔记遗忘得最快,基本上对原句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常常在翻阅笔记的时候感到惊讶:咦,我还抄过这段话?
概括总结的笔记遗忘得相对比较慢,会对这部分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但细节大多记不清,如果要引用这段内容,需要重新翻阅笔记。
写个人感想、探讨观点的笔记,遗忘得最慢。基本上可以大概回忆起内容,但也不能复刻原文,毕竟咱又不是扫描仪,能大致记住就相当不错了。
所以我现在做笔记,会尽量多概述、多写观点,减少纯摘抄。

03- 做读书笔记并不悠闲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可以很悠然地做笔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会经常焦虑,但我不会把这种焦虑带入到阅读当中。或者说,我不会在焦虑的情况下读书、做笔记。
虽然我们不必把读书这件事神圣化,但读书以及做读书笔记,和做其他正经事一样,确实需要一个良好的状态。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边读边做笔记,在阅读时我们要自行判断。
一般我认为需要做大量笔记的书,必须在书桌前阅读,边读边写。
如果一本书需要做的笔记不多,可以离开书桌,自己找个舒适的姿势读,重点内容先做标记,之后再整理。

我一般会在晚上7-9点坐在书桌前做笔记,这是我一天中最清醒的时段,阅读效率高,笔记写得顺,大脑运转快,延伸思考多。
可能有人会问,我直接在书上划线行不行?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划线,但一定要事后整理。
在书上划线只能作为一种标记,如果不回顾的话很快就会忘记,成为一种心理安慰:仿佛划过线就会记住了似的。而且划线比摘抄遗忘得快多了。
毕竟,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动手画几道线就把一段话记住了,又不是扫描笔。
我也曾经偷懒,在电子书上划线后就没有再去看了,最后对书完全没印象,不得不重读,所以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做笔记。
很多事是没有捷径的,一旦你想偷懒,就什么也得不到。

04 - 读书笔记写完就没用了?
此言差矣。
我把读书笔记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第一个阶段:以写促读
有人觉得做笔记很麻烦,会耽误阅读的进度,这是因书而异。有时候,做笔记反而可以促进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举个例子。
我在读王安忆、张新颖的《谈话录》时,发现这本书值得记录的内容很多,就直接边读边做笔记,反而读得更快。
——阅读信息量大的书时,单靠眼睛和大脑,有时候要重复读两三遍才能往下继续读,但做笔记的话,一直往下读就好,因为重要的内容已经写下来,就可以给大脑腾出空间,更加专注地继续往下读。
边读边做笔记,可以加深记忆、促进理解,也可以记录当时的灵感。
我习惯在摘抄之后,直接在这段内容的下面写自己的想法,一目了然。 也有朋友喜欢在电子书上写批注,这属于个人偏好,大家自取所需即可。

做读书笔记的第二个阶段:以读促写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笔记作为素材库,没灵感的时候翻翻,找资料的时候翻翻,无聊的时候翻翻,隔段时间就翻翻。
我有时会在翻笔记的时候,因为某个内容,突然产生了新的想法。
当我在回忆一本读过的书时,我也会先找出笔记,看看我当时写下的关键词、重点片段,以及个人想法,可以更快地找到需要的内容,把笔记当成图书索引来用。
说实话,我有时也把读书笔记当成《青年文摘》之类来读,只不过杂志编辑是我自己……

05- 不追求“漂亮的笔记”
现在这个世界太卷了,很多读书笔记越来越好看,有些书友的笔记几乎成艺术品了,很厉害。
曾经,我也尝试过不少笔记版式,比如打印书的封面,用彩笔写艺术字等等,感觉很麻烦,而且个人能力有限,就放弃了。
毕竟,我做笔记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阅读和写作,笔记做得好看是锦上添花,做得不好看也没什么影响。
我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操作方便,版式清晰。平时用的版式也很简单:书名、作者、译者、出版、时间,然后正文。

具体做笔记,我又有一个原则:能省略的尽量省略,不该省略的一字不漏。
比如,书的章节标题不一定抄,章节标题主要是作为笔记的框架和隔断。有些书章节太多又意义不大,就有选择地抄,纸书可以写页数。
读书笔记的字迹,能看清楚就好。不追求字帖效果,毕竟不是在练字。
人总会有不想写字的时候,我也有的笔记做得比较潦草,形式不重要,能用就行。

06- 读书笔记用什么文具
之前我推荐过活页笔记法,最近我对活页纸张的选择,又从空白B5活页回到了横线A5活页(和书差不多大小)。
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的笔记方法也在不断地调整。
比如看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有点想尝试用A6卡片来做笔记。
关于读书笔记用什么文具,建议多试用些不同的纸笔、标签贴之类,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具。
每个人有各自的习惯,我用得好的文具,别人不一定就适合,反之亦然。所以这里对文具不做具体推荐。
·
最后说几句心里话。
对做读书笔记这件事有畏难情绪,这很正常。
即使是我这种手写党,也没法做到每天都做笔记,也会有不想做笔记的时候。
但是,当做读书笔记这件事形成习惯之后,你会发现,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比如我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平均也就2小时左右,做笔记的时间就更少了,但一年下来,也积攒了不少笔记。
世间万事大多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唯手熟尔。
做读书笔记也是这样。
没那么多花样技巧,也不需要夜以继日、刻苦书写,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平时一点一滴地写,慢慢地就会积少成多,越写越快,从而收获到更多。

新增一些关于读书笔记的答疑,具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