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第四课是本论之殊胜。佛法是一种开智慧、断烦恼、证空性、成就佛果的方法,所以首先要明白法的重要,才会投入精力去学习。
重要性体现在:1、尊者一切著述之根本;2、总摄显密要义;3、调心为次第;4、善巧中观唯识两派(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一、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1、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成佛之道; 2、菩萨应知三乘道法; 3、大乘道摄余乘一切断证功德; 4、密乘亦须发菩提心,修六度行。
二、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1、大乘经文即是修持要义,修行心要; 2、《普贤行愿品》是佛教最高明的观修方法,是菩提心的证修方法; 3、学教的本身就包含着修; 4、证法要建立在教法的基础上,教是因,证为果; 5、本论一切经论都是修证方法。
三、易得佛密意 本论更适合文化背景和众生根基,学了更有效果。
四、自能灭除极大恶行 1、一切佛语,以权实二意示成佛之方便; 2、但修学需要有主次,才能循序渐进; 3、学习《道次第》,生起决定正见,自能避免谤法。
这节课主要讲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道次第》,有那些殊胜的地方。
有两点感受颇深。第一,学教理的本身就是修行。很多时候,我们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仅仅只是知道,对于这些道理的背后如何得来,以及有何价值和好处,并不能深刻体会,更不能发自内心的认可。佛法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本身不是知识。方法的最大价值在于使用。关键点在于佛法的使用,是靠认识。当我们认识,调整到跟佛法一样的时候,就是在用佛法,在调整到位的当下,佛法就开始产生作用了。所以,一行禅师说过,人生佛教是在当下就可以产生作用的。这也体现了佛法的独特性,佛法的对象其实是人的认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种种具体实相。人的烦恼和痛苦,来源于无明,无明是认识的无明。佛法要改变的也是人的认识,消除无明。我们接触世界、认识世界,靠的就是我们的认识。我们学习佛法,靠的也是我们的认识。佛法在我们认识它的过程中,就悄然的改变这我们认识的这个工具。
以上的道理比较绕。但这也是佛法的一元论,人的认识和认识的世界,其实是一元的,而不是二元对立。我们眼里的世界,完全是我们认识(工具)显现的。例如,乐观的人,眼里的世界是乐观的。悲观的人,眼里的世界充满了悲观的色彩。这就是我们认识(工具)的渲染和显现。而我们认识(工具),是由我们的认知积累而来的。也像我们的肌肉,运动是靠肌肉来实现,但是运动也在成就肌肉。认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同时认识的过程也在改变着我们认知。
第二点,就是《道次第》是契合当今社会、当代众生根基的。不是说我们不去学习当年佛陀的言教,而是学习《道次第》更容易有收获。佛法是契理契机的,佛陀的开示是面向2500年前的众生的,当时众生听闻那些教法,更容易悟入佛的知见。但是,现代众生的根基与以前不一样了,如果听闻同样的法,可能不太会那么有收获。就像我们的教材,每隔几年,都会做一些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迁,让孩子们更容易学习和使用。同样的,佛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这也是各个时代的祖师大德们,不断做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度众生。《道次第》就是宗喀巴大师,针对当时西藏众生的根基做的开示。而现当代我们的情况,跟那个时候,比较相似,所以这本论更加适合我们学习。
比如这节课的开示,为我们讲论的利益和殊胜,是因为现在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论,使有心学习的人无从下手,无法拣择。所以宗大师在这里一再强调,这本论非常殊胜,直接给我们指明方向。那么下面要做的,就是一门深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