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暑看巫娜与她的朋友们的演出
巫娜的7月22日的演出
以嵇康《琴赋》为主题的即兴开始的稍微晚了一点。但一上来古琴、钢琴,铃铛,乒乓球敲击钢琴弦的声音,叹息呢喃的人声,以及巫娜手上的类似响板的乐器发出的类似竹木的节奏与Kit敲击钢琴木构的空空之音应和互答。逐渐紧抓住了我的感觉。人声似乎放弃了语言的内容空留语音,相当有趣,不俗。不幸的是开关设备的电子爆破音两次轻微打断了大家的感觉。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香炉的香味被空调的风向吹向了舞台方向,观众席的位置,味道并不十分明显。但乐器的音色质感给我的印象深刻。
电子传播媒介的感觉如同印刷品之于原作的差距,一方面普及了大家的认识,让大家听到熟悉的旋律遍可以贴上标签,说明我们已经将其归类。另一方面,电子复制介质,包括CD、MP3、功放、音箱等等传播复制媒介,却带不来更真实的音色质感,而用一种被拉平的了质感磨损了听觉习惯,以至于慢慢地不知道真实的乐器声音是什么感觉了。
我原来也是听CD、MP3,一直体会不到声音质感对比的重要性。这次kit敲击钢琴各个部位,产生了如此丰富的各种质感的音色的声响。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单簧管给人的感觉是类似席里科的有阳光的拱形柱廊的感觉,而巫娜的古琴在背景里是类似太庙或故宫的红色柱廊,这两种图像重叠在一起,同样照入了阳光的明朗感,但又充满了阴云的背景气氛,混合的相当独特。
古琴和吉他合奏的《平沙落雁》非常令人感动,相比古琴左手的滑音,吉他的跟随更像蹒跚学步的儿童一样可爱,虽然不是吉他擅长的角度但也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似乎让我看到1840复仇神号明轮蒸汽炮艇拖着仪律降下风帆的木头战舰在明媚无风的珠江上悠闲的游弋,平和而安宁,丝毫也没有即将到来的战争的那种压迫感。西方和东方此时完全没有什么仇恨(我的例子也许不太合适)但不同质感的音乐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冲突感此刻变成了一种手牵手的郊游,一碧万顷,落雁沙洲。为此我深深感动,倒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那种毫无敌意的沟通感。
过于和谐的听多了,也会厌倦,记得巴赫有首曲子,被做成一个试验,正播,倒播,正倒叠在一起播,竟然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感觉。一方面令人赞叹,另一方面也让人觉得恐怖。数学化的完美本身带来的美感里,是否就是缺少一些即兴特有的随机性呢?如同量子力学之于牛顿。古典的过于完美,就催生出人们必须寻找另外一些其他角度的和谐,或者表面貌似不和而实则和谐的新形式。这个心理根源也许正是大家共鸣巫娜的理由了。
互动环节中,有一位女性记者提了个有点难度的问题——基本意思是古琴主流圈子是否对巫娜的古琴形式支持的态度的问题。巫娜出奇坦诚的表达了老师们对她的怀疑态度。并坦言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带头鼓了掌,仿佛印证了一种人群的规律,我的掌声竟然带动大家鼓起掌来。提问的记者重申了大家坚决支持巫娜的态度,再次引发掌声。有趣的是本次互动没有出现一位观众提出反对和批评。一边倒的舆论或许说明了巫娜走向她的目标的同时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共鸣。
以嵇康《琴赋》为主题的即兴开始的稍微晚了一点。但一上来古琴、钢琴,铃铛,乒乓球敲击钢琴弦的声音,叹息呢喃的人声,以及巫娜手上的类似响板的乐器发出的类似竹木的节奏与Kit敲击钢琴木构的空空之音应和互答。逐渐紧抓住了我的感觉。人声似乎放弃了语言的内容空留语音,相当有趣,不俗。不幸的是开关设备的电子爆破音两次轻微打断了大家的感觉。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香炉的香味被空调的风向吹向了舞台方向,观众席的位置,味道并不十分明显。但乐器的音色质感给我的印象深刻。
电子传播媒介的感觉如同印刷品之于原作的差距,一方面普及了大家的认识,让大家听到熟悉的旋律遍可以贴上标签,说明我们已经将其归类。另一方面,电子复制介质,包括CD、MP3、功放、音箱等等传播复制媒介,却带不来更真实的音色质感,而用一种被拉平的了质感磨损了听觉习惯,以至于慢慢地不知道真实的乐器声音是什么感觉了。
我原来也是听CD、MP3,一直体会不到声音质感对比的重要性。这次kit敲击钢琴各个部位,产生了如此丰富的各种质感的音色的声响。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单簧管给人的感觉是类似席里科的有阳光的拱形柱廊的感觉,而巫娜的古琴在背景里是类似太庙或故宫的红色柱廊,这两种图像重叠在一起,同样照入了阳光的明朗感,但又充满了阴云的背景气氛,混合的相当独特。
古琴和吉他合奏的《平沙落雁》非常令人感动,相比古琴左手的滑音,吉他的跟随更像蹒跚学步的儿童一样可爱,虽然不是吉他擅长的角度但也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似乎让我看到1840复仇神号明轮蒸汽炮艇拖着仪律降下风帆的木头战舰在明媚无风的珠江上悠闲的游弋,平和而安宁,丝毫也没有即将到来的战争的那种压迫感。西方和东方此时完全没有什么仇恨(我的例子也许不太合适)但不同质感的音乐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冲突感此刻变成了一种手牵手的郊游,一碧万顷,落雁沙洲。为此我深深感动,倒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那种毫无敌意的沟通感。
过于和谐的听多了,也会厌倦,记得巴赫有首曲子,被做成一个试验,正播,倒播,正倒叠在一起播,竟然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感觉。一方面令人赞叹,另一方面也让人觉得恐怖。数学化的完美本身带来的美感里,是否就是缺少一些即兴特有的随机性呢?如同量子力学之于牛顿。古典的过于完美,就催生出人们必须寻找另外一些其他角度的和谐,或者表面貌似不和而实则和谐的新形式。这个心理根源也许正是大家共鸣巫娜的理由了。
互动环节中,有一位女性记者提了个有点难度的问题——基本意思是古琴主流圈子是否对巫娜的古琴形式支持的态度的问题。巫娜出奇坦诚的表达了老师们对她的怀疑态度。并坦言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带头鼓了掌,仿佛印证了一种人群的规律,我的掌声竟然带动大家鼓起掌来。提问的记者重申了大家坚决支持巫娜的态度,再次引发掌声。有趣的是本次互动没有出现一位观众提出反对和批评。一边倒的舆论或许说明了巫娜走向她的目标的同时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共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