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上影厂众明星忆冯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太善良,不懂如何保护自己

冯喆这一生,有两大冤情有待澄清。
一是“追女事件”。有人说他作风有问题,但却一点证据也拿不出来。
还有就是——1969年的6月2日,他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也一直都是个谜。
但从昔日上影厂一众老明星对冯喆的追忆来看,这两个问题,似乎都说清了。
曾主演过《林冲》、《不夜城》、《林家铺子》等电影的林彬,是冯喆的老搭档。他们早在40年代的时候,就曾同台演出过话剧《家》。朝夕相处,可以说对冯喆相当了解了。

据林彬回忆,冯喆这个人,对待感情十分专一,也十分投入。
他们在合作演出《家》的时候,冯喆曾与一位貌美女星产生了感情。当时冯喆深陷爱河,犹如飞蛾扑火,不顾一切。他曾对林彬说,等《家》演出结束后,就与女星回一趟北京。然后两人就回到上海举办婚礼。
可是没想到,冯喆兴冲冲地去了北京,然后又万分沮丧地回来了。
因为那位女星,移情别恋了。
她与另一个人举办了婚礼。而新郎,并不是冯喆。
为此,冯喆曾十分伤心。林彬还开导和劝慰过他。

这是林彬亲眼见证过的事情。除此之外,作为昔日上影厂的同事,她没有再听到过有关冯喆的任何绯闻。尤其是没有见到过冯喆与其他女性有过于密切的交往。在林彬的记忆里,冯喆对谁都很热情,彬彬有礼。
但对除了妻子张光茹以外的女人,他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所以,林彬不相信冯喆会发生所谓的“追女”事件。
白穆和他的妻子汪丽贞也不相信。

他们和冯喆,原本是邻居,同在淮海别墅,一住就是好几年。汪丽贞还是里弄的居民小组长,对于里弄的大小事儿,可以说了然于心。所以她的观察应该很有说服力。
在汪丽贞的记忆里,冯喆一向都是温文尔雅的,对谁都很客气。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越轨行为。据汪丽贞说,弄堂里倒的确有年轻姑娘喜欢冯喆,但冯喆知道后,却刻意远离了她们。

那为什么会有人谣传冯喆作风有问题呢?汪丽贞说,那是从上影厂传出来的。在里弄,我们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那么上影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传出?
这与发生在1960年的所谓“街头追女事件”有关。
那么,这个“街头追女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后来,有记者走访过上影厂的许多老人,但他们的回答全都模棱两可。
就包括当时的领导,也说:我不知道。不太清楚事情的真相。

那么,为何“不大清楚”就给定性了呢?
据说,某一天,冯喆到百货商店购物,无意间看到一位女子容貌出众。也许是觉得该女子有做演员的潜质,于是就跟着走了一段路。没想到那女子直接将冯喆带到了派出所。
这件事在当时被闹得沸沸扬扬。冯喆因此受到严厉批评。工资连降了两级不说,还被禁止参加一切演出。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个时候,天马厂办公室又接到了一份材料。我想,也正是这份材料,给予了冯喆最致命的打击。
对于这件事,也许原上影厂演员,曾参演过《鸡毛信》、《牧童投军》、《爱厂如家》、《球迷》等电影的杨公敏,最有发言权。

因为他当时就在上影天马厂办公室工作,而冯喆,正是天马厂的演员。有一天,两个女生找到杨公敏,递交了一份材料。材料上说,其中一个女生找到了冯喆的住处,并与冯喆发生关系。
杨公敏当时觉得事情重大,于是赶紧找冯喆进行询问。冯喆流着泪说,我的脾脏都被拿掉了,还能做什么坏事呢?
冯喆说的,的确是事实。
1954年,他在安徽拍摄《淮上人家》这部电影时,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在瑞金医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好转。最终不得已只能将脾脏都切除掉,才得以根治。

一个男人,为了澄清自己,不得不讲出自己最深的隐痛,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可是伤自尊的事情啊。
可就算如此,冯喆还是遭到不公正对待。
他被从上海天马厂,调遣到位于西南的峨眉电影制片厂。
事实上,对于冯喆“街头追女事件”,对于冯喆所谓的“作风问题”,冯喆的原单位,一直都没有给出过一个明确的答复。

后来,有记者专门询问过当时在上影厂担任领导职务的老演员铁牛。铁牛对冯喆的遭遇很同情。他说我当时没参加处理冯喆的事情,对他的处罚太严重了。没有调查清楚的事情,就不该下定论。
铁牛说,冯喆人很好,我们一起演过《南征北战》、《淮上人家》,关系一直都很不错。冯喆经常到铁牛家吃饭。冯喆去峨影厂之前,铁牛还专门宴请过他,为他辞行。

铁牛说,冯喆不去四川就好了。如果他不去四川,也许就不会死。
那为什么有一段时间,会有关于冯喆的谣言冒出来?
上影厂的那些老同事,他们的回答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曾在《雾海夜航》、《护士日记》、《球迷》等电影中出演过角色的原上影厂女星张莺,是冯喆夫妇的好朋友,她说:冯喆这个人,太善良,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30年代,阮玲玉就是被谣言害死的。而冯喆,难道不是吗?
谣言害死人啊。
其实冯喆这个人,很重感情。他与张光茹结婚后,就一心一意对张光茹好。这一点,原上影厂的汤晓丹夫妇和牛犇都可以作证。
在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的记忆里,冯喆在妻子张光茹身上倾注的爱是惊人的(蓝为洁原话)。

记得有一次,上海电台邀请张光茹朗诵一首海涅的诗。可是张光茹因为是四川人,所以普通话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于是冯喆就一字一句地帮她纠正。还在剧本上把重音、停顿的地方全都标注出来。整个剧本,写满了提示。
而张光茹为了心爱的川剧事业要从上海回成都发展,冯喆也很支持她。尽管这时他自己正在生病,非常需要人照顾。

1949年冯喆和张光茹在香港六国饭店举办婚礼的时候,当年年仅13岁的小牛犇,送了一座水晶马头给他们当新婚礼物。结果两口子喜欢得不得了,并一直将这座水晶马头视若珍宝。1961年,冯喆去峨影厂报到之前,曾到牛犇家辞行。冯喆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这座水晶马头,对牛犇说,我结婚12年,剩下的,就只有两件宝贝,一个是老婆,另一个就是你送的水晶马头。

当时,牛犇只觉得眼睛发涩。他非常同情冯喆,却又无法为他洗清冤情。
而关于冯喆的死,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据上影厂老演员张莺回忆道,1969年6月2日,当张光茹接到通知前往现场的时候,她看到的情景十分震惊。当时造反派不允许她走近,但她还是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冯喆的双脚并没有离地。现场一看就是煞有介事制造过的。
“双脚都没有离地,就算是上吊,又怎么会断气?”这是事后张光茹偷偷地向张莺所发出的疑问。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就算有疑问,又有谁会来解答呢?
所以,这件事情,直到现在,也仍然还是个谜。

但我觉得,冯喆离世都已经52年了,也该还他一个清白了。
关于作风问题,我选择相信冯喆以及与其共事多年的上影厂老同事老朋友,他们显然对冯喆的为人更为了解。所以他们对冯喆的回忆,显然更加具有说服力。
而所谓的“追女事件”,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就真的发生过。并不能完全排除被人栽赃陷害的可能。
为什么会被陷害呢?唉,左不过一个“妒”字在作祟吧。

再说冯喆的“离世之谜”。黄宗江曾撰文认为是“他杀”。我相信黄宗江的说法不无道理。两人曾是最好的哥们,彼此知根知底。冯喆从艺之初,两人同台,冯喆总演黄宗江的B角。后来黄宗江前往重庆,冯喆便替他主演《晚宴》。两人的交情,一直延续到解放之后。基于对冯喆的了解,黄宗江不认为冯喆会干出那样的“傻事”。
我也觉得,的确如此。

其实对于这两件事情,大家的心里,都会有各自的答案吧?因为——人人心里有杆秤嘛。
各位觉得,是也不是呢?
本文由DJ雅清团队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DJ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