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读书,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师傅讲,这世上有两种人你要是碰见了,千万得躲得远远的。
我老神在在:懂,不就喷子和杠精嘛。
师傅摇了摇头:他们一个叫「油盐不进」,一个叫「人云亦云」。
我觉得这两种人识别起来有些难,毕竟「油盐不进」有时候会披着「执著」的皮,而「人云亦云」大多也都是「云玩家」,雪崩的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师傅说,我教你一个方法,首先,去当一个「海王」。
我大惊失色:师傅,这可不兴当啊,我清清白白一侠士!
师傅说你想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让你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这世上的武功秘籍这么多,你得多看看,都看了才知道哪些是高阶功法,哪些是在误人子弟。
很多书只是外表像书而已,就像很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师傅讲,这世上的武功秘籍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低阶功法,大多没什么价值,印刷出来一印一大把,要么是复制别人的盗版书籍,要么是通篇的废话。

这种类型的秘籍,直接丢掉就好,有些甚至纸张粗糙、字迹不清晰,稍有不慎就容易走火入魔。
第二种就是坊间秘术,流传在各位大师的口中,据说只此一本就能在九九八十一天之内快速掌握某种独门绝技,什么领导力、高情商、心理学……通通不在话下,再加点钱,甚至能缩短到七七四十九天。
街头巷尾的小贩们大声吆喝,奔走相告:「我们这书,全网销量第一!扶摇大师倾情推荐,看完了能上天!」

遇到这种书,你要擦亮眼睛,要是抵挡不住诱惑,可以试着读两本,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好像悟了些什么,但是又好像没有。
人家竹篮打水一场空,虽然空了,好歹清洗了自己,而你的篮子却直接让水给泡软了。
第三种是高级宝典,这一类书才是人类历史中的不朽之作,历经各朝代各门派的大长老重重把关、精细研读,从而百世流传。
有些书只是在作者的生命中昙花一现,逐渐地被遗忘;而有些经典之作,可以活得比作者更加长久。
修炼此类书,可以让你炼气、筑基一气呵成。人之气质一半源于天生,一半可以凭借书籍重塑,能使人脱胎换骨,举手投足之间摆脱俗气与愚昧。
一些武功高强的大师们谈经论道的时候,你也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告别一些初级的言灵话术,譬如「啊啊啊哈哈哈哦哦哦;我的天,真牛批呀;厉害厉害厉害……」

我说,那我直接就找这种高级宝典不就得了,为什么还要当个「海王」呢。
师傅给了我一脑瓜崩儿:你怎么判断哪些是高级货,哪些劣质品?况且有些宝典虽好,但是却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人家骨骼惊奇,是练武奇才,可以从顶级功法中受益匪浅。你资质一般,强行拔苗,只会看得囫囵吞枣、昏昏欲睡。
你需要多读,多看,多体会,才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优质功法,而且一篇功法只是一位作者的集大成之作,这位作者在书中表达的观点与说教,可能会有失偏颇、可能会夹带私货、甚至是意气用事,你只有多读,不偏听一家之言,才能避免沦为「油盐不进」之流。
这类人大多往往偶得一本好书,便奉为圭臬;摘抄某一段话,就大肆引用卖弄,哪怕是断章取义,哪怕套用得驴唇不对马嘴。
别人指出他的问题,他就大声反驳:「权威所说的话你也敢质疑?!」
我点点头表示懂了,接着问师傅:我难道要一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吗?
师傅说,当然不是,俗话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高阶功法后,就要精细研读了。
然后学会结丹,要一边汲取知识一边独立思考,把作者的思想悟透而后变成自己的思想,继而「出言有尺,嬉闹有度,有事有余,说话有德」,成为真正的侠士。
狼吞虎咽地读书,只会看得眼花缭乱、心浮气躁,沦为「人云亦云」之辈。
你看那东街的英雄会成员,瞄见着什么江湖传闻、风流韵事就速速出动,然后大喊大叫,谁的声音最大,后面附和的人就最多,甭管事实真相如何,先踩一脚再说!

要是发现事情最后有反转,那一定就是无良英雄会在带节奏,才不是自己没长脑子呢。
师傅深深地叹了口气,继续给我讲。
年轻时候尝遍了百家饭,识得了各种苦辣酸甜,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口味,就需要细品了。
读书,应该是越看越少的,你收藏的名作,最后也就是出自几位大师之手的那么几本而已。
一本秘籍,看到精彩之处,灵魂是会不由自主地颤抖的,作者用各种文字符号来排兵布阵,构建庞大的精神世界,你在其中慢慢地漫游、感悟。
一边赞同一边质疑,赞同那些感同身受的部分,质疑那些莫名其妙的地方,欣赏不来的不一定就是高级,印象派也可能就是皇帝的新衣而已。
有人感叹:那位强者,竟恐怖如斯!
只见开头写到:谢邀,人在西天,刚下巨鸢,已经渡劫成功……
眼见师傅越扯越远,我及时提问:那师傅你现在已经飞升成功了吧。
师傅捋了捋不存在的胡须:为师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我懂得这个道理已经为时已晚,根骨早就过了最佳时期,所以现在一边遨游一边划水,你可不要小小年纪就开始划水啊。
好的,师傅,我一定努力提升自己,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绝不划水。
诶!那条鱼真好看,我先摸过来瞧一会儿吧。
……
-
亻 转发了这篇日记
让我想起了在一个地方看到某位名人,想了解一个领域,先去找一本最薄的书,再去找一本最厚的书看。这样才能对树干与枝叶/理论及实践都能有一定了解。 仁兄文笔甚佳,好不风趣!
2022-07-28 0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