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阅读摘要
1、刘邦夺取天下后,大力宣传君权神授之说,极力演绎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潜台词无非就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凭借武力夺得天下的!对于汉高祖刘邦的神化,是大汉帝国建立之后的一种必然的政治需要。
2、刘邦在政治上比较成熟。在众人皆曰可杀的局面下,他不杀秦降王子婴,放弃复仇。此项意见没有谋士的掺和,仅是他自己的决定。这种政治远见,非一般人所能为也
3、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鸿门宴,说穿了,就是五位明白人(刘邦、张良、范增、项庄、项伯)陪着一个糊涂人(项羽)吃了顿饭罢了。
4、刘邦这次拿“捐关以东”作为筹码,称得上是大手笔,彰显出君临天下的气魄。封赏土地共享天下的事儿,对世间豪杰的杀伤力不是一般的大。而能够有此气魄做出这样决定的人,在秦汉史上也只有两人:一是异人,二是刘邦。异人成为秦庄襄王,刘邦成为汉帝国创始人。
5、这场袭齐之战中,郦食其被齐王烹杀,成功的韩信成为列卿部将中的大功臣,招来了刘邦的猜忌,种下了日后被杀的祸根,只有刘邦成为这一事件中的最大赢家。
6、历史上的不倒翁,大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政坛不倒翁在波谲云诡的变幻之中保持不败,一定要付出代价。得失之间,必然平衡。陈平在现实中的所得甚多,在历史上却所失甚多,人生的得失就是这样获得了平衡。
7、刘邦临终之际和吕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对话的主题就是相国的人选。吕后问:萧相国如果过世,让谁来继任呢?刘邦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那接下来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耿直莽撞,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聪明过人,但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忠诚、重情重义,是安定刘氏江山的可靠人选,可任命为太尉。吕后继续问:这几位之后可以用谁?刘邦说:此后的事情你就不用知道了
8、其他人呢?难道都看不出问题来吗?未必!此时刘邦手下有着不少高人,萧何、曹参、周勃、灌婴、郦食其、陆贾,这些都不是“有眼无珠”的人,然而却只有樊哙一针见血地将利害关系说了出来。当然,他这样敢说敢做的性情还是建立在既“亲”且“故”的关系之上。刘邦渴望享受,渴望当皇帝的内心状况,大多数人都是看在眼里藏在心里,顾忌多多而不敢多言罢了。
9、刘邦怨恨雍齿是路人皆知的事儿,谋圣张良岂会不知道?既然如此,张良为什么不干脆一点儿,非要拐弯抹角让刘邦亲口说出来呢?奥妙正在于此。张良深知刘邦对雍齿怨恨有加,在诸将领谋划军变的关键时刻,只有先封雍齿才能解决这燃眉之急。问题是刘邦对这样的情形是否有清醒的认识与博大的胸怀。张良无法代替刘邦做决定,这事只能让刘邦自己痛下决心,先封谁,怎么封,都得刘邦自己好好琢磨,亲口说出来。
10、从刘邦起兵开始,诸将的军功都一一记载下来,分封的时候也就少了不少麻烦。不过即便如此,诸将争功的兴头一起,也难免“岁余不决”了。
11、刘邦的军功封侯顺应了功臣们的诉求,切实地巩固了西汉政权,同时也带来了两大后果: 一是形成了西汉初年的军功阶层。 西汉的军功阶层,特别是因功封侯的功臣,成为西汉政权的基石,是刘邦后来平定诸侯王叛乱的主要力量。 二是军功封侯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 像陆贾这样为西汉政权提供统治思想的重要文臣,因为没有军功而得不到封侯,这不能不说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军功封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想要再立军功对每一位朝臣来说都是难上加难。因此,西汉的封侯制度势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2、照理说,刘邦在确定第一功臣的问题上完全可以自行裁定,根本不必顾忌大臣们的意见。刘邦之所以有顾虑,是因为继位之初他手握的皇权还是有限的,能平定天下靠的是功臣派,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与退让。但历史告诉我们,皇权的本质是趋向无限的高度集权,刘邦此阶段的有限皇权只是暂时的。
13、这番对话为萧何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给他留下了“不计私嫌”的雅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萧何在经历了这么多世故变迁之后,变得是多么小心谨慎。已是临终之人,面对刚刚十八岁的惠帝,他也不愿直抒胸臆,而是等惠帝点出曹参,才表态全力支持。
14、我们用了九章的篇幅详细讲述了刘邦分封列侯的情形。目的有两个:一是说明刘邦是遵守承诺的人;二是说明刘邦构建了一个受封集团。兑现承诺是为了赢得功臣派的支持,这一派对于巩固西汉政权关系极大,是刘邦政权的基石。而且,当异姓诸侯王出现叛乱时,刘邦成功利用受封集团打败了异姓诸侯王。
15、刘邦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他既懂得追求手段的高明,又明白追求道德高尚的重要性。道德高尚和手段高明二者往往很难协调,刘邦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16、人们常常会想:历史为什么会眷顾一位道德操守远远不达标的人呢?为什么让这么一个人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在帝国制度的约束下,权力遵循的是权力运行的法则,道德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操守,无关权力。道德是高尚的,权力是现实的。刘邦这样在道德操守上有诸多亏欠的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夺取最高权力之上。在其过程中,往往不在乎手段是否道德。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之时,杀兄逼父,他顾及道德了吗?顾不上!
17、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四年来始终坚韧不拔,直到最后诛灭项羽,全靠自身非凡的毅力,实在可敬可叹。
18、历来的史学家都认为项羽是霸王,身上透着一股霸气,而刘邦的霸气却鲜为人知。项羽的霸气写在脸上,刘邦的霸气却深藏在骨子里。
19、究其根本,刘邦非同寻常的自信力,源于自命不凡的气场与审度大势的能力。从古至今,能抢先把握天下大势的人很少,因而他们必然是历史变迁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20、战争历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宣传和舆论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政治手段。任何时候,两军交战,战场内外有诸多因素皆能决定成败。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不仅能在战场上做文章,在战场之外也要会做文章。民心向背关乎天下的归属,要得到民心,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也得有强大周密的舆论导向。刘邦就是如此。他既拼武力,又比智慧,搞得项羽在舆论上很被动。
21、刘邦非常注重建立统一战线,特别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彭城大败令刘邦冷静下来,认真琢磨打败项羽的战略方针,最终提出了“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的主张。
22、四十八岁以前的刘邦或许无所作为,但与时俱进的学习让刘邦有了长足的进步,懂得了自己过去的种种不足。我们应该看到刘邦的这样一种转变,既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要实事求是。
23、在秦亡汉兴的历史剧变中,雄霸一方的诸侯王比比皆是,却只有刘邦活了下来,成为最后的赢家。在后人看来,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此番霸业,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卓越的用人之道。
24、刘邦的知人善用有几个大前提:一是有一双好眼睛,二是有一对好耳朵,三是有一副好头脑,四是有一支好队伍,五是有一个好心态。
25、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齐王韩信(后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长沙王吴芮。刘邦所封诸侯王大多数不是出于本心,而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项羽、结交政治同盟的产物。